图片:马尔代夫修行(2025.3) <p class="ql-block">瑜伽经阐述了瑜伽的定义、内容、给身体带来的变化等,赋予了瑜伽理论和知识,印度瑜伽在其基础上真正成形。</p><p class="ql-block">本文简介瑜伽经第30至51颂。</p> <p class="ql-block">30、分散意识的障碍</p><p class="ql-block">导致心散乱的障碍,包括疾病、昏沉、怀疑、懈怠、懒散、欲求、谬见、不进入状态和不稳定等九种,它们伴随心的活动而出现。</p> <p class="ql-block">31、痛苦、沮丧、肢体摇晃、呼吸不匀也会令意识分散</p><p class="ql-block">痛苦、沮丧、肢体摇晃、吸气和呼气也会造成心的散乱,入定后就不会产生这些问题。</p> <p class="ql-block">32、练习瑜伽可克服心散乱</p><p class="ql-block">修习和离欲可以抑止心的散乱。为了克服散乱,应该进行修习,依靠意念让心固定于一个实体,但不固定一个对象。</p> <p class="ql-block">33、心的清净来自于对苦乐善恶的慈悲喜舍</p><p class="ql-block">对享受快乐的众生表示慈爱,对遭受痛苦的众生表示悲悯,对具有善性的众生表示欢喜,对具有恶习的众生表示舍弃。这样修炼,便会产生纯洁的心,获得清净专一,达到安定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34、控制呼吸也能克服障碍</p><p class="ql-block">通过呼气和控制呼吸,也能达到心的安定。呼气是努力用鼻孔呼出体内的气,控制呼吸是调息。</p> <p class="ql-block">35、专注感觉活动可以使心灵平静</p><p class="ql-block">专注鼻尖感觉到天香,专注舌尖感觉到味,专注上颚感觉到色,专注舌中感觉到触,专注舌根感觉到声。这些活动出现,引起心的安定,消除怀疑,进入智慧之门。专注月光、阳光、星光等,也能感知到对象的出现。</p><p class="ql-block">心的活动不受限制,就能体验以上种种,入定就会无障碍。</p> <p class="ql-block">36、专注超越悲伤的内在之光也使心灵平静</p><p class="ql-block">专注莲花,知觉的本性明亮如同天空,这种活动呈现阳光、月光、星光和摩尼珠光的形态。专注自我性,心变得平静、无限,知道自我仅仅是微小的原子。通过这两种无忧愁的活动,瑜伽行者的心达到安定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37、控制欲望使心灵平静</p><p class="ql-block">心以离欲为对象,离欲成为心的所缘,瑜伽行者的心受感染,达到安定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38、专注梦境和睡眠的认知使心灵平静</p><p class="ql-block">通过对梦的认识,或者对睡眠的认识,瑜伽行者的心可以达到安定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39、静坐冥想使心灵平静</p><p class="ql-block">通过沉思符合自己心愿的对象,心达到安定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40、控制力小至原子大至无限</p><p class="ql-block">心进入微小者,达到最小极点的安定境界。心进入粗大者,达到最大极点的安定境界。瑜伽行者达到这两种极点,控制力就不受阻碍,心达到圆满,不再需要反复修炼。</p> <p class="ql-block">41、最高境界是知觉者、知觉能力与被知觉者三者完全通透</p><p class="ql-block">最高境界是心获得安定,活动消失,意念停息,染有所缘的认知者、认知手段和所认知者(即真我、感官和事物)的色彩,与它们的形态同一。</p> <p class="ql-block">42、混杂有概念或言语意义知识是有杂念合体</p><p class="ql-block">混杂有词音、词义和认知的分别,称为有思考,是混杂的等至。如果在入定中语言习惯的记忆完全净化,没有认知的分别,对象依照自己的特征呈现,瑜伽行者的感知产生于无思考入定,不混杂其他的认知手段,这是无思考等至,至高的亲证。</p> <p class="ql-block">43、记忆清除、只有目标显现是无杂念合体</p><p class="ql-block">无思考等至的特征,是记忆完全净化,只呈现对象,抛弃具有认知手段性质的智慧的特征,只有对象的特征,与所认知者的特征同一。</p> <p class="ql-block">44、有观察和无观察等至</p><p class="ql-block">对象依地点、时间和原因等而显现活动特征,这种等至称为有观察。而对象不分静止的、活动的或不可名状的,只呈现事物的本质,这种等至称为无观察,智慧仿佛没有自己的特征,唯有对象。</p> <p class="ql-block">45、对象越来越精微,直到无形本性</p><p class="ql-block">原子的微小对象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微小对象是相唯,相唯的微小对象是无相。没有超越无相的微小者。真我不是微小者,不是相的直接原因,是相的助因。</p> <p class="ql-block">46、以上都是有种子入定</p><p class="ql-block">粗大对象分为有思考和无思考,微小对象分为有观察和无观察,这四种入定以外在事物为种子,是有种子入定。</p> <p class="ql-block">47、达到无反射、纯透明合体时,真我显现</p><p class="ql-block">在清澈的无观察中,瑜伽行者内心清净,智慧光芒以事物为对象,无关乎步骤,知觉本性摆脱污垢的遮蔽,不被动性和惰性左右,称为无观察入定。</p> <p class="ql-block">48、智能与真理合一</p><p class="ql-block">瑜伽行者通过经典、推理和品味修禅,以这三种方式培养智能,获得至高瑜伽。</p> <p class="ql-block">49、智能与推理截然不同</p><p class="ql-block">所闻是经典知识,属于一般领域;推理是依据一般得出的结论,也属于一般领域,两者都不能表达特殊。</p><p class="ql-block">微小、间隔和远离的事物,不能依据感觉获知,具有不可认知的特殊性,能由入定智能把握,它属于微小元素,或属于真我。</p> <p class="ql-block">50、入定产生的潜意识抑制旧的潜意识习惯</p><p class="ql-block">瑜伽行者获得入定智慧,由智慧造成的潜印象不断更新,阻止其他的潜印象,不再产生意念,入定出现。</p> <p class="ql-block">51、控制力达到平静时是无种子入定</p><p class="ql-block">由于抑止了一切,不仅抑止入定智慧,也抑止由智慧造成的潜印象,成为无种子入定。</p> <p class="ql-block">以上是瑜伽经的第一章入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