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双庙乡化行明德中心小学近期开展了一系列劳动实践课,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教育活动,通过亲手种植农作物,师生们不仅体验了劳动的艰辛与乐趣,更深刻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1. 实践育人</p><p class="ql-block"> 学生通过种植辣椒、花生、玉米等作物,从翻土、播种到养护全程参与,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强化了劳动教育的实践性。</p><p class="ql-block">2. 情感共鸣</p><p class="ql-block"> “汗滴禾下土”的亲身体验,比单纯说教更能让学生共情农民的不易,自然内化珍惜粮食的意识,减少餐饮浪费行为。</p> <p class="ql-block">3. 价值观塑造</p><p class="ql-block"> 劳动实践活动弘扬了“劳动光荣”的正向价值观,有助于纠正轻视体力劳动的偏见,培养尊重劳动者、热爱生活的态度。</p><p class="ql-block">4. 跨学科融合</p><p class="ql-block"> 种植过程可结合科学(植物生长)、数学(测量间距)、语文(观察日记)等学科,实现综合性学习。</p> <p class="ql-block">实践延伸</p><p class="ql-block">1. 长期观察记录</p><p class="ql-block"> 鼓励学生记录作物生长周期,形成“农耕日志”,后期可举办成果展评,分享劳动心得。</p><p class="ql-block">2. 家校社联动 </p><p class="ql-block"> 邀请当地农民或家长委员会进校指导,传授传统农耕经验,或组织学生参观农场,深化对现代农业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3.感恩教育</p><p class="ql-block"> 结合收获的农作物开展“食堂帮厨”“义卖助农”等活动,将劳动成果转化为感恩社会的实际行动。</p><p class="ql-block">4. 校本课程开发 </p><p class="ql-block"> 将此类活动常态化,设计成校本劳动课程体系,如:划分班级责任田、设立“校园耕种节”等。</p> <p class="ql-block">社会意义</p><p class="ql-block"> 此类活动响应了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中“生产劳动”的要求,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教育提供了范例——利用本土资源开展教育,既能扎根乡土文化,又能培养下一代建设家乡的情怀。 </p><p class="ql-block">让“珍惜粮食”不再是口号,而是源于劳动的真诚感悟。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