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新西湖十景之·吴山天风

金智敏

<h5><b>吴山</b>,杭州人俗称“城隍山”。她位于钱塘江北岸,西湖东南面,是西湖群山中唯一延伸进入市区的成片山岭。天目山余脉的尾端,结止于杭州,在西湖北岸形成葛岭、宝石山,在西湖南岸的,就是吴山。</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吴山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来以林泉胜,以奇峰怪石名;昔时山上寺观林立,香火旺盛,今日则文化遗存俯拾皆是。自宋至今,更以浓墨重彩的民俗风情而脍炙人口。吴山襟江带湖,登山则江、湖、山、城一览无余,美不胜收。</span><br></h5> <h5>吴山自古为杭州揽胜胜地,清代以“<b>吴山大观</b>”列<b>西湖十八景</b>,1985年“<b>吴山天风</b>”入选新西湖十景。碑体镌刻“<b>吴山天风</b>”四字,字体遒劲,为著名书画家费新我先生82岁时所书。</h5> <h5><b>粮道山</b>,据《咸淳临安志》卷八:"诸军、诸司粮料院:在漾沙坑,以七官宅废屋更为之",可知南宋时此山附近曾设有粮料院,故名。沿此山道可至吴山之巅,登城隍阁,天风自起,杭城之江湖山城一望皆收。今之粮道山道筑于2000年,于2006年整修,2019年再次翻修,以利行人之便,以增游人之乐。2025.4.25.下午,从这里走上吴山,途中见到<b>杭州博物馆南馆</b>。</h5> <h5>城隍阁入口处有<b>古代科举铜版挂图</b>、“学”字地雕及治学警句,呼应“登高如求学”的文化主题。上图为《<b>乡试》</b>,由各地州、府主持的考试,一般在八月举行,又称“秋闱”。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录取者称为“<b>举人</b>”,第一名为“<b>解元</b>”。</h5> <h5>《<b>城隍祈梦</b>》:北宋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学子们为学有所成到城隍庙祈祷占梦,明代时登吴山到城隍庙祈梦的风俗尤盛。</h5> <h5>“<b>吴山大观</b>”照壁,高3米,长17米,上刻“吴山大观”四字,为集康熙皇笔迹而成。</h5> <h5>《<b>吴山风情图</b>》位于吴山文化广场(吴山大观平台),整幅浮雕由花岗岩雕刻而成,长约60米,高约3米,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气势恢宏。结合浅浮雕与高浮雕工艺,线条细腻流畅,人物场景层次分明,极具立体感。</h5> <h5>大型花岗岩浮雕《<b>吴山风情图</b>》,作品汲取民间木雕花版造型的长处,运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手法,刻画出栩栩如生的历史场景和庙会人物。浮雕以南宋为时代背景,以城隍庙为中心,再现古代逢年过节举行庙会期间吴山一条街的热闹与繁华。</h5> <h5>《<b>吴山风情图</b>》还原了“<b>南宋临安城风貌”</b>:展现茶肆、酒坊、勾栏瓦舍等市井生活场景,还原《梦粱录》中“四时有卖场”的热闹景象;以及“<b>明清吴山庙会”</b>:雕刻香客云集、民间艺人表演、商贩叫卖等民俗活动细节,如丝绸交易、龙井茶市、踩高跷等。被中国美院专家誉为“江南版《清明上河图》”,获浙江省公共艺术精品工程奖。</h5> <h5>《吴山风情图》前<b>四根擎天柱</b>,为花岗岩材质,造型挺拔,高耸于浮雕前的广场上,通过简化传统斗拱的复杂形态,意在展现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力与美。</h5> <h5>  柱上刻着:“<b>装点湖山,呼来上下几重阁</b>;打量吴越,换了东南第一州”。——叶一苇题吴山城隍阁。</h5> “<b>城隍阁检票处</b>”,上有“<b>城隍祈福</b>”四字。 <h5>进入“吴山景区”<b>北门</b>,两石狮把门,门上有“<b>曐漢灿烂</b>”,西泠印社中人·童晏方书。童衍方,浙江宁海人。号晏方,别署宝璧斋、爱竹庐。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一级美术师、西泠印社副社长。</h5> <h5>踏进城隍阁景区,迎面就是一条青石板山道,这条石板山道的一侧就展示了“<b>名人大观</b>”的专线。山道的悬崖一侧用石砌栏板安全围护,另一侧为山坡绿化带,“名人大观”专线栏目釆用30×50㎝特制块石展出。造型各式的块石,用黑色花岗岩贴面,显得淳朴敦厚、古香古色,彰显历史名人的厚重。近二十块展石被茵茵绿草烘托着,花岗岩贴面上清晰地线刻着历史名人的姓氏、年代、历史功绩,以及这些历史名人与杭州的缘源,介绍简明扼要、生动形象、引人瞩目。众多游人徘徊在花岗岩贴面展石前,驻足观看,愐怀千载,欣慰今日!</h5> <h5>登山步道沿途可见“<b>名人大观</b>”,“学”字地雕及治学警句。第一位是苏轼,石上为生平介绍,上面牌子上为苏轼的“诗”《<b>饮湖上初晴后雨</b>》:“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h5> <h5>第二位是陆游,石上为生平介绍,上面牌子上为陆游的“<b>词</b>”《<b>卜算子·咏梅</b>》:“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br>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还有欧阳修、朱熹、赵孟頫、徐渭、关汉卿等的介绍。</h5> <h5>步道上插着彩旗。右侧坡下还有一条步道。</h5> <h5>前面是“<b>净心池</b>”。位于吴山城隍阁景区核心游览线路上,通常为入口→名人大观→净心池→九野澄平亭→仪门→城隍阁的起点区域。</h5><h5> 池水为天然山泉汇聚而成,清冽透净,池周以古朴石栏围合,周边绿树掩映,营造出静谧氛围。‌池名“净心”寓意游客在城隍庙祈福后,可借池水涤荡杂念,回归平和心境,呼应传统山水文化中的“以水洗心”意象。‌游客常以池水净手或轻触水面,感受清凉质感,形成游览中的小型仪式感。</h5> <h5>“<b>九野澄平亭</b>”净心池后路径通往该亭,亭名寓意“天地清平”,与净心池共同构成“净心-观景”的游览节奏。</h5> <h5>“<b>九野澄平亭</b>”,匾为刘工所书,柱上楹联“<b>观潮望海远通世界,左江右湖美甲东南</b>”。亭侧有“火德庙遗址”介绍牌。张岱《西湖梦寻》载,“火德庙在城隍庙右,内为道士精庐。北眺西泠,湖中胜概尽作盆池小景。”</h5> <h5>“九野澄平亭”旁的枫树。</h5> <h5>文昌阁,匾“<b>神运擎天</b>”,石壁上是北宋<b>梅挚</b>创作的文章《<b>五瘴说</b>》。梅挚爱憎分明,公元1034年于昭州(今广西平乐县)任职期间写下著名的反腐败名篇《五瘴说》。同时,他努力革除地方弊政,为百姓大办好事。</h5> <h5><b>杭州城隍阁状元学堂(文昌阁)</b>。文昌阁立柱上横匾“<b>浮岚叠阁</b>”,对联为:“<b>湖光穿树直;江势抱城宽</b>”。<span style="color: inherit;">阁内设有“</span><b style="color: inherit;">状元书房</b><span style="color: inherit;">”,陈列诗词、历史、文学等书籍,供游客自由阅读,尤其适合亲子家庭体验传统文化。还有</span>免费抄经,《道德经》,修身养性。</h5> <h5>状元学堂(文昌阁)的北面为<b>廊桥</b>。入口有楹联。</h5> <h5>廊桥内,有“浙江历代文状元名录”。</h5> <h5>“<b>浙江历代文状元名录</b>”,其中唐代2人:陆扆(嘉兴人),唐光启二年(886)状元,最高任职: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羊绍素(山阴人),唐光化元年(898)状元。</h5> <h5>“<b>文昌阁</b>”在周新祠(城隍庙)殿后,门匾题“<b>云山耸聚</b>”,南侧门额是“<b>神韵擎天</b>”。“神韵擎天”的横匾下,楹联取苏轼《宝山新开径》诗句:“风自远来闻笑语,水分流处见江湖”。其中,“笑语”调为“语笑”。</h5> <h5>“<b>文昌阁</b>”北门,门匾“<b>云山耸聚</b>”下,对联为:“<b>湖开玉镜,江卷银涛,杰阁俯雄州,遍数东南、如此台隍能有几?槛列云峰,窗含海日,名山增胜慨,远超往昔、这边风景已无双</b>”!</h5> <h5>“<b>文昌阁</b>”内。</h5> <h5>西侧为文字与壁画《明史·周新传》,两副楹联很有现实感。内容为“但得回头便是岸,何须至此悟前非”;“莫道世间无苦海,须知头上有青天”。</h5> <h5>“<b>周新祠</b>”俗称“城隍庙”,南门有上下两横额“<b>日月经天</b>”和“<b>周新祠</b>”。吴山城隍庙里面供奉的是城隍阁老爷周新。城隍作为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h5> <h5>城隍庙坐南朝北,今天从南往北游览,南门悬“<b>周新祠</b>”匾。周新是明朝永乐年间的浙江按察使,周新为官刚正不阿,惩治腐恶,执法如山,深受人民的爱戴,人称“冷面寒铁”,后来因受诬陷而被明成祖杀害。为了平息民愤,明成祖将周新封为杭州的城隍,并在吴山上为他修建了城隍庙,以供香火。</h5> <h5>“城隍之神”周新,是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的浙江按察使。门前横匾上“<b>冷面寒铁</b>”四字,是当今书法家朱关田的手笔。楹联曰“<b>浙水观潮,仰孤臣丹心贯日;吴山踏雪,忆廉使铁面凌霜</b>”。下联“铁面凌霜”即匾额“冷面寒铁”意。</h5> <h5>殿内南向供奉城隍神塑像,上有匾“<b>福庇南黎</b>”,其联曰“<b>吴山俎豆,南海文冠</b>”。俎豆为古代祭器,这里取奉祀之意;此处“吴山”广义上代指杭州。周新为明代广东南海人,以乡贡进士入朝为官。</h5><h5> 正中供奉的就是周新,周新的座像总高5米,身边站立的分别是手执兵器和印鉴的文武官员,每个高3.8米。这3尊像共用金箔20两贴面。</h5> <h5>横匾上“<b>冷面寒铁</b>”四字,是当今书法家朱关田的手笔。朱关田,字曼倬,1944年3月生于浙江绍兴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西泠印社副社长。</h5> <h5>第二殿东侧为仿古代官衙大堂,上有“<b>明镜高悬</b>”,左右立“肃静”“回避”。</h5> <h5>祠前有<b>铁香炉</b>。</h5> <h5>一侧有“<b>状元及第</b>”刻石。</h5> <h5>周新祠东西两壁为周新巡视、断案和被封城隍神的壁画,横额为“秋肃春温”和“<b>天威可畏</b>”。楹联:“阴报阳报迟报速报,终须有报;天知地知人知鬼知,何谓无知”;“<b>善恶报施,莫道竟无前世事;利名争竞,须知总有下场时</b>”。</h5> <h5>周新祠的殿堂内,四墙壁上绘制了6幅画,内容为周新执法如山、微服洞察民情以及被封为城隍的过程等,笔锋流畅,画面精美。</h5> <h5>东西两壁为周新巡视、断案和被封城隍神的浮雕,此壁横额为“<b>秋肃春温</b>”楹联:“<b>阴报阳报迟报速报,终须有报;天知地知人知鬼知,何谓无知</b>”。中间浮雕为“<b>不畏权贵,治理西湖</b>”。</h5> <h5>壁画“<b>梦见城隍,迁庙吴山</b>”。</h5> <h5>“<b>城隍庙</b>”坐南朝北,此为北面正门,前殿山门中间有图为《城隍巡杭图》,上悬“<b>万年伦常</b>”匾额,为城隍庙旧匾,集赵孟頫字;侧有两副抱柱联。</h5> <h5>《<b>城隍巡杭图</b>》,城隍、俗称城隍爷,是中国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明,"城"一般为城墙,"隍"通常指护城河或护城壕,城隍崇拜由古代祭祀演衍成为地方的守护神。<br> 《城隍巡杭图》采用了古今穿越象证手法:城隍以凡人形象显现,表现城隍的亲民爱民;整个抗城以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为主背景,由熙照沉的百姓、 鳞次栉比的建筑、茶肆、酒馆、货郎、杂耍等穿插其间:并配有杭城的标志性建筑与场景——保俶塔、城隍阁与水运、佛剎。</h5><h5> 上面有匾“<b>万年伦常</b>”,为城隍庙旧匾,集赵孟頫字。</h5> <h5>城隍阁南侧,城隍庙前有一座钟亭,亭内有<b>“城隍祈福钟”</b>,城隍佑安:撞钟祈福石我国的传统习俗。“城隍祈福钟”铸于清代,沿传珍重。撞钟象征迎福保安,撞钟三下,增福、增禄、增寿。在这里撞钟不收费,所以凡路过的游客,几乎都要撞几下,还要拍照打卡。</h5> <h5>“<b>城隍阁</b>”为七层仿古建筑,面积3789平方米,高41.6米。它通过各层的多个翘角,体现凌空飞升的气势,顶部又设计成飞阁,象征凤凰展翅和仙山琼阁,从而让人联想起“龙飞凤舞到钱塘”的神话传说,堪称江南第四大名楼。</h5><h5> 城隍阁建筑整体造型具有南宋和元代的建筑风格,它的洞门,用蘑菇石砌造而成,底部呈块石状垒筑的坚实基座,象征着古老的杭州城墙所蕴涵的悠久历史。</h5> <h5>“<b>城隍阁</b>”主顶顶端为葫芦状宝瓶造型;四个副顶顶端设凤凰造型,整座楼阁仿佛一群展翅翱翔的凤凰,又如仙山琼阁倚天耸立,令人神往。</h5> <h5>城隍阁通过各层东、西、南、北四面的飞檐翘角,呈现凌空飞升的气势。而四个副顶顶部的飞阁设计象征凤凰展翅,给人以“<b>龙飞凤舞到钱塘</b>”的联想。</h5> <h5>“<b>城隍阁</b>”四个副顶顶端设凤凰造型,与五楼垂下的铜铃相映成趣。</h5> <h5>“城隍阁”四个副顶中的另一个顶端的<b>凤凰造型</b>,角度不同,凤凰的身姿更优美。</h5> <h5>“<b>城隍阁</b>”共七层,阁内展区分七大展示部分,分布在城隍阁一楼和二楼,楼主要展示了杭州的地方特色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三楼和五楼设有大众茶室,并经常有文艺演出。六楼则是一个飞阁,专为贵宾接待室而设。而四楼则是观景的最佳地点,可远眺西湖及杭城美景。</h5><h5> 一楼展厅以南宋历史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古杭州风貌、吴山和城隍庙历史文化及民俗市井文化为主题,总共分为南宋历史文化区、南宋杭州城风貌区、吴山和城隍庙历史文化区、南宋杭州民俗文化和市井场景区四大部分。<br> 二楼以杭州名人故事、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城隍阁祈福为主题,分为瓯塑艺术展区、青石线刻图及城隍祈福互动区、城隍阁修建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展区三个部分<br> 游览线路整体上以历史发展时间线为主,讲述了宋室南迁定都杭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杭城繁盛,以及民俗和艺术的发展。吴山作为杭州城中的名山,见证了杭城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h5> <h5>进入“城隍阁”,首先坐电梯到四楼观景。登上城隍阁凭栏远眺,<b>东眺市区</b>,高楼广厦,栉比鳞次,繁华街市,尽收眼底。</h5> <h5>城隍阁作为吴山广场的背景和<b>延安路的对景</b>,城隍阁优美的造型、飞动的气势,成为杭州的标志性建筑。上图中南北向的垂直的马路就是<b>延安路</b>。</h5> <h5>东眺市区,高楼广厦,栉比鳞次,繁华街市,尽收眼底。</h5> <h5>西览群山,松声竹韵,山峰沉浸在烟云雾蔼之中。远眺“<b>雷峰塔</b>”。</h5> <h5>四楼为“最佳观景楼层”。四面皆有匾额与楹联,面向西湖一侧横额为“<b>东南形胜</b>”,楹联曰“吴楚东南,远睇沧溟如带;晨昏钟鼓,惯看舟壑潜移”。横额取自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词。此处凭栏,湖山尽览,身临其境。</h5> <h5>登上城隍阁凭栏远眺,北望西子湖,波平如镜,轻舟荡漾;东眺市区,高楼广厦,栉比鳞次,繁华街市,尽收眼底;这是西湖中的三岛之一“<b>湖心亭</b>”,以及湖中的游船。</h5> <h5>这是西湖中的三岛之一“<b>阮公墩</b>”。</h5> <h5>背侧横额为“<b>风华竞茂</b>”,为陕西书协主席刘自椟所书。楹联曰“迹着台隍,身置九霄迎瑞气;胸怀禹甸,神驰千载仰高贤”。</h5><h5> 这里面向钱塘江,若赶上天文大潮,本应可以领略柳永词中“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的景观。但江边已是高楼大厦,看不到江面。</h5><h5> 另两侧的横额分别为“玉宇辉华”和“高耸天风”,前者面向凤凰山、玉皇山,后者面向杭州老城区。</h5> <h5>“南欢钱塘江,波涛滚滚,片片帆影消失在云水之间”;现在江边已是高楼大厦,根本看不到。</h5> “<b>众横八极</b>”匾。 <h5>“<b>蓬莱胜境</b>”匾,集吴昌硕字。</h5> <h5>楹联“<b>白雪阳春都妙句,高山流水自知音</b>”。</h5> <h5>清朝李卫在这里的七宝山顶建了一座大观台,从此“<b>吴山大观</b>”就成了西湖十八景之一。现在的城隍阁三楼有这个观景台,可惜不开放。</h5> <h5>城隍阁的三楼以上则以休闲、赏景、接待、品茗为主。这是三楼的“城隍阁”大茶壶。</h5> <h5>“<b>杭州人家雕塑</b>”。"杭州人家"雕塑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杭州案例馆展品,由工艺美术大师制作。作品采用时空穿越的方式,将不同时期的人物汇聚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家庭。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是平凡普通的杭州人,通过这样一家人,向我们展现了杭州百姓恬然闲适而又其乐融融的美好生活。世博会后移放此处以永久展览。</h5> <h5>上海世博会杭州案例馆的主题是:以西湖为核心的"五水共导"治水实践造就"品质杭州"。案例展示中国杭州通过江、河、湖、海、溪(钱塘江、京杭大运河、西湖、杭州湾、西溪湿地)"五水共导"的治水理念,营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亲水型"宜居城市",使城市中的人、自然、文化三者完美结合。</h5> <h5>二楼“<b>城隍阁</b>”匾,沈鹏书。</h5> <h5>城隍阁二层东楹柱悬明代徐渭名联“<b>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b>”。</h5> <h5><b>二楼陈列展示</b>:二楼展厅以杭州名人故事、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城隍祈福为主题,为瓯塑艺术展区、青石线刻图与城隍祈福互动区、城隍阁修建与中国史文化名楼展区三个部分。另设有宣教厅。</h5> <h5>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覆灭,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改元建炎。宋室风尘仆仆,一路南迁,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年)宋高宗 赵构正式开启了以临安府为行都的南宋新政权。</h5><h5> 南宋建立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杭州作为南宋都城,人口的迁入和南北文化的交融碰撞,促进了杭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繁荣,使杭州积蓄了精致而开放的南宋文化。至13世纪中叶,杭州人口逾百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有"世界大都会"之称誉。</h5><h5> 在都城临安繁荣期间,作为祭祀城市保护神的城隍庙迁建至吴山。吴山位于临安繁华市区,既深深地烙下了南宋经济社会文化民俗发展的印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吴山文化和城隍文化,也见证了杭州自古以来兼容并蓄、包容发展的历史变迁。</h5><h5> 世纪之交,为延续吴山文脉、兴建杭州文化地标,在原吴山城隍庙遗址上,打造了精品杰作——城隍阁。</h5> <h5>城隍阁一楼的北面,是高10米、宽8米的<b>巨型青石线刻图组画</b>《<b>杭州民间故事</b>》,描绘了杭州的10个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它们是:《立桥望仙》、《伍相驾涛》、《钱王射潮》、《西泠定情》、《虎跑涌泉》、《造塔保俶》、《济公背妇》、《断桥相会》、《梁祝共读》、《夜救裴生》。</h5> <h5>《杭州民间故事》组画的两侧,青石线刻《<b>西湖古代名人</b>》,左侧有白居易、葛洪、诸遂良、范仲淹、林逋、蘇轼、沈括、毕昇、岳飞、韩世忠、陆游、朱淑贞、文天祥、陈端生等14位;右侧有仇远、鲜于枢、周密、高克恭、赵孟頫、周新、杨孟瑛、田汝成、于谦、宋应昌、张煌言、洪昇、林则徐、阮元等14位。</h5> <h5><b>青田石雕</b>始于宋代,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浙江工艺美术著名的“三雕一塑”之一。</h5> <h5>城隍阁展厅里看到六幅大型彩色浮雕,都是与杭州吴山有关的一些历史事件、人物和故事的彩绘。</h5><h5> 这一幅画内涵特别丰富,把不同时代的事件和空间压缩在同一张图内,五组人物所处的这条江就是钱塘江。钱塘江是浙江的母亲河,它不仅造就杭州这个历史悠久风景秀绝的城市,也孕育诞生了灿烂的古代文明。</h5><h5> 上古时期,大禹治水来到杭州,杭州还只是一片汪洋大海,只有余杭才是如今杭州的一个雏形,他与会稽当时的诸侯共同探讨治水的方案。</h5><h5> 再看秦始皇,他统一中国13年后,开始了东巡,当他来到杭州时,吴山、宝石山一类的小山,已经是大海里小小的岛屿。他把御船停在宝石山的边上,把缆绳系在一块突起的岩石上,后人就把它称为秦缆石。</h5><h5> 把杭州变成一个城的模样,功劳在于吴越王钱镠。他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一千多年前,生于临安、归息临安的钱镠建立的吴越国定都杭州。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城市建设者,也是杭州城的奠基者。在他治下的杭州城变成南到钱塘江、北迤武林门、西濒西湖、东至东河的一个中部窄南北长的巨型“腰鼓城”。</h5><h5> 在图片右下角骑着马让金兵追的有些张皇的是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赵构,在绍兴二年(1132年),高宗迁都杭州,南宋朝廷初步在东南站稳了脚跟。于是,位于钱塘江入海口的杭州,成为了中国七大古都之一。</h5><h5> 神采飞扬的这一个是清朝的康熙,他当时是在吴山的大观台上看到整个杭州的江、湖、城、池,因此有了吴山咏大观,后人就把它称为“吴山大观”。</h5> <h5>《<b>孙权收宝岛</b>》,图正中那位在“孙”字旗号下,威风凛凛站立的是一代雄主孙权。大约在公元230年,吴国四处临水,造船业十分发达,所以具备很强的水上优势,画面上也百舸争先。孙权派大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州(今台湾)进行开发和管理,为当地土著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加强了两地之间的交流,也为东吴扩充了疆土。这是台湾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政权统治及驻军记录。由此可见,台湾是中国的领土。</h5> <h5>《<b>施全刺秦桧</b>》,说的是南宋四大奸臣之一“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抗金名将岳飞后,宋高宗以宋金和议告成,赐宰相秦桧府第就在吴山之东望仙桥的东侧。从此,望仙桥就成了秦桧上下朝的必经之路。绍兴二十年正月,殿前司小校,杭州人施全手持斩马刀,埋伏在望仙桥意图行刺秦桧,但刀砍中轿柱让秦桧逃过一劫。当施全想抽刀再砍时已被随从军士擒住,几天后被斩于市。施全虽死,但他的壮烈之举与悲壮结局,却赢得了杭州人民长久的崇敬与怀念。</h5> <h5>《<b>宋孝宗砸匾</b>》的故事。宋孝宗是南宋的第二个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宋孝宗被普遍认为是南宋最杰出的皇帝,在位27年,他平反岳飞冤狱,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在内政上,孝宗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加强集权,重视农业生产,宋孝宗专心理政,百姓富裕,五谷丰登,太平安乐,史称"乾淳之治"。</h5><h5> 宋孝宗为什么砸匾?原来他砸掉的是自己大舅子夏执中写的匾,这个地方是杭州玉皇山旁的凤凰亭,原有的亭匾上“凤凰泉”三个字,是书法家、前科状元张孝祥写的。可惜他英年早逝。夏执中虽然字也不错,但是,出于对皇亲国戚严加管束的需要,想借权势来名留千古更是不要想,这位皇帝没给妻舅留一点面子,啥话都没说,直接命令左右,把这匾拆下来,劈了当柴烧。幸好上次拆下来的张孝祥匾还在寺里留着,和尚们赶紧抬出来换上。</h5> <h5>《<b>乾隆除恶霸</b>》。乾隆是清代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六十年史称“乾隆盛世”,他极喜爱江南巡视,南巡杭州时,他化名高天赐投宿于吴山脚下的王润兴客店,次日,乾隆帝叫王润兴陪他上吴山游玩,来到茗香楼附近,看到一茶室环境清幽且茶香扑鼻,于是坐下来喝茶,不料被三个一贯在吴山横行的恶霸所困,乾隆一面示意王润兴拿他的御扇去吴山脚下六部桥浙江巡抚衙门报信,一边巧妙的于三各恶霸周旋,最终让三名恶霸得到应有的惩处。</h5> <h5>《<b>一词识柳永</b>》,北宋大词人柳永的一首《望海潮》,是千百年来无数描写杭州风光诗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当年柳永在汴京的时候和孙何同在王禹偁门下游学,后来孙何中了状元。柳永漫游杭州的时候,孙何当时任两浙转运使,驻节钱塘(今浙江杭州市)。柳永自然想去拜访,但没想到孙何门禁甚严,连大门都进不了。后来得悉孙何常邀歌妓到府上歌舞助兴,于是自己填词作曲写了首《望海潮》,并找到当时杭州城里的著名歌妓楚楚,拜托楚楚如有机会到孙府宥酒时唱这首词。果然不久,孙何在中秋月举行宴会邀请楚楚唱歌,楚楚也就唱了这首《望海潮》,孙河听后大惊,问是何人所作。楚楚一一相告,于是,孙河立即派人将柳永请来与席,共尽故友之欢。</h5> <h5>《<b>长乐未央</b>》,甲辰年阳春三月,高甬春作。高甬春,1972年生于杭州,199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任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h5> <h5>録《<b>城隍阁颂</b>》,高甬春书。</h5> <h5>“<b>皓月禅心</b>”,高甬春书。</h5> <h5>“<b>亿年无疆</b>”:<b>亿年无疆瓦当</b>是汉代的瓦当,表达了人们对长生的渴望。今习大寿图,岁次甲辰夏,高甬春,于古运河畔。</h5> <h5>雕塑彩绘《<b>西湖龙舟竞渡</b>》。龙舟赛往往都是在端午节的时候举行的,而在南宋时期龙舟赛是一种"探春"的湖上游戏,是在二月初八那一天举行的,是当时皇帝和文武百官与民同乐的一项活动。</h5> <h5>南宋时期的西湖游船不但数量多,而且制作精巧。</h5> <h5>从《梦梁录》、《都城纪胜》等书中可看到,“湖中大小船只,不下数百舫。有一千料者,约长二十余丈,亦可容百人。五百料者,约长十余丈,亦可容三五十人……皆精巧创造,雕栏花栱,行如平地。各有其名,曰:百花、十样锦、七宝、戗金、金狮子、何船、劣马儿”。</h5> <h5>据《荆梦岁时记》和《吴越春秋》记载,<b>西湖龙舟竞渡</b>是为了纪念屈原和伍子胥,而最早的西湖竞渡,则仅仅是一种"探春"的湖上游戏。</h5> <h5>南宋时,<b>西湖竞渡</b>最盛,那时的指挥总部就设于今六公园一带。京城的皇帝和文武百官也会与民同乐。二月八日那一天,西湖画舫都张灯结彩划行湖上。比赛的龙舟从涌金门出发,一对九船,最先到达目的地的,有皇帝赏赐。</h5> <h5>三维空间的大型立体硬木彩塑画《<b>南宋杭城风情图</b>》,是城皇阁的镇阁之宝。这是南宋的护城墙,旁边是<b>涌金门</b>,这是古杭州十大古城门之一。</h5> <h5>《<b>南宋杭城风情图</b>》,整幅作品长31.5米,高3.65米,深2米,它以杭州历史上最辉煌的南宋为时代和社会背景,再现了当时作为京城首都临安府的皇城宫阙、官署民舍、街巷河桥、店铺瓦子、庙塔园墅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场景。</h5> <h5>《<b>南宋杭城风情图</b>》里面有3500多各个当时装束的人物和1000多座房屋建筑,作品历时两年,费工万余研制而成,集雕、刻、塑、编、扎等多种传统工艺表现手法,场面宏大,制作精细,人物形象各异,栩栩如生,体现了浓郁的南宋市井文化气息。曾在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比中荣获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h5> <h5>南宋的皇宫:位于今凤凰山旁,如今利群卷烟厂的位置,皇宫紧挨着凤凰山建造,起到容易守护不容易被攻打的作用。</h5> <h5><b>六步桥</b>,三省六部官员每天上下朝的必经之路。</h5> <h5>“<b>朝天门</b>”,这是十里御街的中心点,把御街分为里外两街,也是古时科举考试报喜的地方,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将在此接到官府的报喜,场面热闹;今天鼓楼的所在地。</h5> <h5>南宋杭州城的<b>护城河</b>,也是古杭城百姓日常饮用水的来源。</h5> <h5>南宋的西湖比今天的西湖面积大1/3,右面前的是白堤,远处是宝石山和保俶塔,正前方是后来挖西湖淤泥堆积而成的三个人工岛,分别是三潭印月、湖心亭、阮公墩,在三岛后面的便是苏堤,左边看到的是雷锋塔。</h5> <h5>《<b>南宋大傩图</b>》 A Picture of Da Nuo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h5><h5>是根据宋画大傩图的创意,设计而制作,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原始巫舞,傩舞就是旧时迎神赛会,驱逐疫鬼时跳的舞。傩舞也是祭祀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舞者头戴熊皮假面,手执兵器或法器,目的是为了祈求国泰民安和风调雨顺。</h5> <h5>《<b>南宋大傩图</b>》作品长16.5米、亭2.3米、深0.7米,它是用上等香樟木造型雕刻,然后通过施彩绘、贴金、洒金、仿古、作旧、布光等复杂工艺程序制作而成的。它以精湛的艺术语言,向人们展示我国南宋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高超的工艺美术技艺。</h5> <h5><b>傩</b>(nuo),古代在腊月举行的一种驱疫逐鬼的仪式,是原始巫舞之一,后演变为一种舞蹈形式。傩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向娱乐方面演变,驱邪娱乐而逐步合为一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容也大为充实,出现了表现劳动生活和民间传说的内容,个別地区也发展成为戏曲形式并称为傩戏。</h5> <h5>《<b>货郎出街</b>》Stall - keepers Out On The Street</h5><h5>南宋的杭州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城市,经济比较发达,尤其是吴山一带,手工业亦发展迅速。当时的货郎车大多聚集在"三圣桥"(今通江桥)的大树下,车上针头线脑、日用百货,儿童玩具一应俱全,作品以轻松的画面,为大家营造了一幅南宋江南民俗的风情图。</h5> <h5>《<b>斗茶图</b>》 A Picture of Tea Contest</h5><h5>南宋的杭城"斗茶活动十分昌盛,风靡全国"。当时在理学思潮熏陶下,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希望能在庄严、肃穆、澄心、静虑,面壁参禅式的斗茶活动中,通过内心的沉思,达到自身的心理净化,从而使自己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和涵养。</h5> <h5><b>南宋经济繁荣富足:</b>南宋时期,经济空前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北方农业人口的大量充实,使江南的耕地得到开发,并使农作物的生产效率提高两三倍,自此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缫丝纺织技术大大提升,陶瓷业制造中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青白瓷开始盛行,龙泉青瓷更是达到了陶瓷烧制技术的顶峰。并且,南宋施行"农商并重"的政策,出现了许多个10万户以上的商业大城市,并涌现出一大批草市、墟市等定期集市和商业集镇,其中临安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商业大都市。总之,南宋时期社会富足,国家经济总量更达到当时的世界首位。</h5> <h5><b>南宋人的饮食。</b>宋室南迁后,南北方的饮食文化交融,逐步形成了以米面为主食、南北食并存的饮食格局。大量迁居临安的北方人,把中原传统的烹饪技术、汴京风味制作以及饮食店的经营管理方法等带到了临安,不仅丰富了南宋都城临安市民的饮食生活,而且进一步提升了临安饮食业在全国的地位,以至于有"不到两浙辜负口"的谚语。</h5> <h5>《<b>赶集图</b>》。<b>南宋市民生活丰富多彩</b>。两宋时期城市商业繁荣,完全冲破了长期以来作为商业贸易区的"市"与居民住宅区的"坊"分离的封闭式市坊制度,出现了住宅与店肆混合的"市坊合一"商业格局。南宋去除坊市旧规,发展城市经济,有利于南宋临安城最具特色的市井文化的发展,临安城呈现出街坊商家店铺林立,酒肆茶楼面街而立,大街小巷日夜繁荣的景象。</h5><h5> 同时,北方大批民间艺人的流入,逐步壮大了临安城市民间艺人的队伍,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南宋时期,杂剧、戏曲、说书、杂技表演随处可见,其中傀儡戏、动物戏深受市民欢迎。在临安城还出现了类似汴梁一样的固定演出场所——瓦子(又叫瓦肆、瓦舍),据《武林旧事》卷六《瓦子勾栏载,临安城内外计有瓦子23处,其中北瓦内有勾栏(戏曲演出的场地)13座,每一座勾栏在观众多时可达一千余人。</h5> <h5>《<b>迎春图</b>》。<b>南宋的节日风俗:</b>随着南宋商品经济勃兴,都市的兴起,节日与社会经济等因素的联系更加紧密。宋代节日象征意义更加丰富,娱乐性增强、宗教祭祀成分相对减弱,民间也积极参与其中,世俗化增强,官方和民间相互影响,积极互动。</h5><h5> 宋代的很多民间传统节日及仪式保留至今,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南北宋之交,北宋东京与南宋临安尚有较大的差异,故时人庄绰《鸡肋篇》卷上载:"南方之俗,尤异于中原故习。"但到南宋晚期,这种情况已经完全改变。经过一百余年的糅杂以后,北宋东京的社会风俗已深深地融合于临安的社会风俗之中。</h5><h5><br></h5> <h5>《<b>蹴鞠图</b>》。<b>南宋人的娱乐活动:</b>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也有不少是继承北方,尤其是汴京的遗风而来。宋室定都杭州,遂使汴京大批乐师、乐工及乐舞艺人寓居临安,形成了南北方乐舞的大交流,促进了文化艺术事业的大发展。北宋时汴京"瓦舍"兴盛一时。宋室南渡后,杭州的瓦舍在数量、艺人人数和场所的固定等方面远远要超过汴京。</h5><h5><b> 南宋文学雅俗共赏</b>:南宋王朝将"崇经办学"设为立国之本,"重文崇儒"。临安作为集聚人才的都城,很快发展成文化教育和人才的高地。同时,南宋文学领域也出现了非常有趣的变化:一方面,在宋朝统治者的推动下,传统儒学获得极大传承发展,新儒学思想"程朱理学"形成并逐渐成为正统;另一方面,随着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崛起,衍生出浓厚的市井文化,中国世俗文学开始流行并兴起,宋词中也出现了许多世俗的元素,南宋话本小说的出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件极有意义的大事,后世明清小说的繁荣盖发轫于此。</h5> <h5>《<b>洗脸图</b>》。<b>南宋人的服饰</b>:在服饰上,北宋汴人的许多服装式样和发饰等在南渡以后也传到了临安。由于南北技术的交流,宋代丝绸的产量和花色品种,较前代都有明显的增加,并且丝织品的花形、图案、质量及风格都有很大的创新;加之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富足,较北宋相比,人们衣着颜色更鲜丽,样式更加开放,女子以长裙短衫为主,头饰多而讲究。</h5> <h5>走出城隍阁,再看一眼著名书法家沈鹏所书“<b>城隍阁</b>”匾。</h5> <h5>城隍阁右侧有<b>碑亭</b>,亭柱楹联为“<b>湖影长堤分内外,江流至浙划东西</b>”,展现地理与人文意境。</h5> <h5>1985年“<b>吴山天风</b>”入选新西湖十景。碑体镌刻“吴山天风”四字,字体遒劲,为著名书画家费新我先生82岁时所书。</h5> <h5>吴山城隍阁游览结束,惊喜地发现吴山是那么的奇、巧、灵、秀、美、旷、古、韵;吴山是一本古书,积淀历史,底蕴深厚,读之不厌,颂之不腻;吴山是一件珍宝,亘古未有,稀世罕见,玩之不烦、赏之不尽。 想起康熙颂扬吴山的诗:“<b>左控长江右控湖,万家烟火接康衢;偶来绝顶凭虚望,似向云霄展画图</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