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国子监街有着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保存有老北京街巷的风貌。 国子监的牌楼建于明代,为“一间二柱三楼”垂花柱出头悬山顶式牌楼,属于木质的彩绘牌楼。</p><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和国子监,这两座建筑均建于元代,合于“左庙右学”的古制,分别作为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和中央最高学府。两组建筑群都采取沿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方式,组成了一套完整、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元大德十年(1306年),北京孔庙建成。根据“左庙右学”的礼制,同年在孔庙西侧,建国子监,又称太学。</p> <p class="ql-block">下马碑</p><p class="ql-block">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后设立,旨在强制官员、民众经过孔庙和国子监时下马或下轿,以示对儒家文化的尊崇,违者将受惩戒。</p><p class="ql-block">碑体形制为“笏板碑”,职能单一,碑文简洁,属于帝王谕令碑。</p><p class="ql-block">孔子被誉为圣人,明代以后还享有某些与皇帝相等的待遇,故而在孔庙大门外东西两侧二十米处,各设一座清代下马碑,碑身正背两面,分别镌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满、汉、蒙、回、藏、托忒六种文字,是清代遗留的多语种合璧碑刻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现存下马碑为清代遗物,高约4米,宽近1米,底座为滚墩石碑座。不同时期的下马碑文字组合可能略有差异(如汉满双语或汉满蒙藏四体),但国子监的六体碑是已知语言最多的一种。</p> <p class="ql-block">先师门</p><p class="ql-block">孔庙又称先师庙,是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坐北朝南,古建筑面积约有7400平方米。孔庙主体建筑覆以黄色琉璃瓦,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规制。整座孔庙建筑布局科学,规模宏大,凸显皇家气派。</p><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为沿中轴线分布,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布局,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及崇圣祠。</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北京孔庙大规模修缮,民国五年(1916年)竣工。至此孔庙形成现有的规模和布局。</p><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进士题名碑为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孔庙历经7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遗留下来的文物,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孔子儒学、建筑形式和文化内涵的重要史料和实物。</p> <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的大门--先师门。孔庙为中国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1302年(元大德六年)建,大德十年建成。</p><p class="ql-block">孔庙门内院落共有三进,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及崇圣祠。</p><p class="ql-block">参观完孔庙直接从西门进入国子监。</p> <p class="ql-block">先师门</p><p class="ql-block">先师门至大成门为第一进院,是为祭祀仪式进行相关准备工作的场所,并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p> <p class="ql-block">先师孔子行教像</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p><p class="ql-block">大成门为黄瓦飞檐,重基石栏,中为螭陛,门阔五间,其上三出门,前后三出陛。因门内列二十四戟,也称"戟门"。</p><p class="ql-block">大成门前的丹陛</p><p class="ql-block">走过先师门就是第一进院落,第一进院落里面主要的古迹是进士题名碑和御碑亭。其中元代3座、明代77座、清代118座。西北碑林中有一块碑不属于进士题名碑,即《元太中大夫京畿都漕运使王公去思碑》,记录了元代京畿都漕运使王德常实施新政、管理漕仓的事迹。</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元代的北京孔庙,历经明清两代扩建,形成了国内规模第二的祭孔建筑群。700余年时光在琉璃瓦上流转,198块进士题名碑默默见证着中国科举制度的兴衰。那些被岁月侵蚀的碑文,每一道刻痕都藏着寒窗十载的期盼,檐角铜铃随风轻响时,仿佛还能听见当年新科进士的朝靴踏过青石板的回音。</p><p class="ql-block">最令人驻足的是西侧碑林,元明清三代进士名录以正楷镌刻,字迹间仍可辨当年匠人运笔时的虔敬。</p> <p class="ql-block">孔子加号碑</p><p class="ql-block">位于孔庙内大成门前甬路东侧。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武宗颁布诏书,特诏命孔子加谥“大成至圣文宣王”。这道诏书最初是颁发给曲阜孔庙的,之后各地官学孔庙据此诏书刻石立碑。北京孔庙于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立石。</p> <p class="ql-block">加封四子碑</p><p class="ql-block">位于孔庙内大成殿南甬路西侧。元至顺元年(1330)、元文宗加封孔子的父母渊、曾子、子思子、孟子,并刻石立碑。</p><p class="ql-block">此碑由张玉书奉敕书丹,立石于大成殿甬路西,称颂“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思子”、“亚圣孟子”四人的功德。</p><p class="ql-block">颜回(公元前521年~前481年):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鲁国都城人(今山东省曲阜市),另说今兖州人(或是原籍),居陋巷(兖州建有颜庙、陋巷牌坊),尊称复圣颜子,颜无繇之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p><p class="ql-block">孔门十哲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儒家五大圣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御制新建太学碑</p><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唯﹣一座明代御碑亭,明正统九年(1444)立于大成殿前东北一侧,清乾隆时移至此处,因是前朝御碑,沿用绿色琉璃瓦为顶。</p><p class="ql-block">孔庙共有14座御碑亭,置于其中的御制刻石均体型庞大、高耸挺拔,皆为螭首龟趺。其中有七通告成太学碑形制相似,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康熙四十三年《平定朔漠告成太学碑》,雍正三年《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清乾隆十四年《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乾隆二十年《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乾隆四十一年《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以及道光九年《平定回疆剿擒逆裔告成太学碑》。其中《御制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御制平定朔漠告成太学碑》《御制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御制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合称“清代四大武功平定碑”。</p> <p class="ql-block">御制新建太学碑</p><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唯﹣一座明代御碑亭,明正统九年(1444)立于大成殿前东北一侧,清乾隆时移至此处,因是前朝御碑,沿用绿色琉璃瓦为顶。</p> <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与其他地方的孔庙不同,它有碑林。元、明、清三代的读书人,凡中了举人的就在此立一块石碑,“一举成名天下闻”。</p><p class="ql-block">刚一进门,就看见了左右两侧的进士题名碑,题名碑分布在第一进院落的南北两侧,为元、明、清三代的进士题名碑,<span style="font-size:18px;">共198座高大题名碑,其中元代3座、明代77座、清代118座,分布在第一进院落的左右两侧。</span>在这些碑石中镌刻着51624名进士的名字以及籍贯和名次,为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p> <p class="ql-block">一进院落的中轴线两侧还有3座琉璃瓦顶的御碑亭,西侧2座东侧1座。 据介绍,第一座御碑亭是唯一的一座明代御碑亭《御制新建太学碑》,1444年立于大成殿前东北,清乾隆移至一进院目前的位置,因为是前朝御碑亭,仍然沿用绿色琉璃瓦为顶。 第二通御制碑是敕修文庙碑,清乾隆34年(1769年),是修缮孔庙的谕旨碑。 第三座御制碑是《御制平定回疆,剿擒逆贼裔,告成太学碑》,是1829年清朝道光的御制碑。</p> <p class="ql-block">敕修文庙碑亭</p> <p class="ql-block">敕修文庙碑</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修缮孔庙谕旨碑</p> <p class="ql-block">御制平定回疆,剿擒逆贼裔,告成太学碑亭</p> <p class="ql-block">御制平定回疆,剿擒逆贼裔,告成太学碑</p><p class="ql-block">清道光九年(1829)平定回疆的御制纪功碑。</p> <p class="ql-block">柏上桑</p><p class="ql-block">相传此柏植于元代,后树干中心空、粉尘堆积,飞鸟衔桑葚于树上不慎落入空心中,又长出桑树,因此得名"柏上桑"。</p> <p class="ql-block">明代进士题名碑</p><p class="ql-block">明代科考除洪武六年至十五年停考十年外,永乐十四年(1416)至崇祯十六年(1643),共有77通进士题名碑矗立于院内。张居正、徐光启、潘季训等著名的历史人物的名字均镌刻在其中。</p><p class="ql-block">先师门一进院东1—22</p> <p class="ql-block">明代进士提名碑</p><p class="ql-block">23—66</p> <p class="ql-block">末科进士提名碑</p><p class="ql-block">23—66</p><p class="ql-block">末科进士题名碑</p><p class="ql-block">清道光以后,科举日趋衰落,至光绪三十年(1904)最后一科时,政府已无力负担立碑银两,进士们只得集资自立碑。在这通碑上,还可找到新中国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沈钧儒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末科进士提名碑</p> <p class="ql-block">末科进士提名碑</p> <p class="ql-block">三块元代进士提名碑</p><p class="ql-block">元代进士题名碑数量较少,北京孔庙现有元代进士题名碑3块。这三块进士题名碑是清代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祭酒(国子监校长)吴苑在启圣祠(后改名为崇圣祠)土中发现的。</p><p class="ql-block">元代建国四十余年后开始举行科考,共九次。现仅存3通,其余的都在明代被改刻成了明代进士题名碑。</p> <p class="ql-block">顺治三年进士提名碑</p><p class="ql-block">顺治三年进士提名碑是元明清三朝进士题名碑录中的一部分,具体记录了顺治三年(1646年)的进士名单。这些进士包括傅以渐、吕缵祖和李奭棠等人。</p> <p class="ql-block">清代进士提名碑</p><p class="ql-block">清代科举大体仿明。自顺治三年(1646)至光绪三十年(1904),共有118通进士题名碑矗立于院内。刘墉、纪昀、林则徐、翁同龢、康有为以及洋务派领袖曾国藩、李鸿章等历史人物的名字均刻于其中。</p><p class="ql-block">129—197</p> <p class="ql-block">碑号197纪晓岚</p> <p class="ql-block">碑号195刘墉</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创举,所谓科举就是通过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度始于隋炀帝大业年间,终结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进士题名是科举制度的产物,为了表彰登科进士、激励后人、招揽人才,将每科高中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题刻在石碑上,这就是进士题名。北京孔庙前院东西两侧,分列着元、明、清三朝198块进士题名碑,记载了元、明、清三代51624名进士。孔庙进士题名碑是古都北京独具的人文景观,是元、明、清三代科举考试制度最真实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古代科举制度的一手材料,具有重要的文物和文献价值。</p><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北京国子监进士题名始末</p><p class="ql-block">进士题名源于唐代的雁塔题名。当时的题名只是新科进士结伴登大雁塔时的即兴行为,后成为约定俗成的习惯。宋代进士题名成为国家行为,并且刻石立碑。北宋时将进士题名碑立于开封的相国寺和 南宋将进士题名碑立于礼部的贡院内。北京国子监的进士题名碑始立于元代,一直延续到科举制度的终结。</p><p class="ql-block">1、元代进士题名碑</p><p class="ql-block">元朝沿袭宋朝科举取士制度◇延祐二年(1315年)正式举行科举考试。自元代起,进士题名刻石立碑</p><p class="ql-block">于国子监成为定制。元代将进士题名碑刻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不仅扩大了进士的声名,流芳后世,同时也是对莘莘学子一种无形的督促和鼓励。</p><p class="ql-block">2、明代进士题名碑</p><p class="ql-block">进士题名在明朝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明朝从永乐十三年(1415年)在北京首科会试起至崇祯十三年(1640年)赐特用出身科共77块题名碑,它们整齐地排列在北京孔庙前院。明代进士题名碑碑文包括"进士题名记"和"进士题名"两部分。"进士题名记"是记述本次考试过程等内容的记事文章,能为进士题名碑撰文或书写在当时是一种极高的荣誉。</p> <p class="ql-block">3、清代进士题名碑</p><p class="ql-block">清明所立进士服名碑共118碑,包括正科112碑,顺治九年(1652年)、十二年(1655年)两科渭洲进士碑,乾隆四年(1739年)、十年(1745年)、十三年(1748年)、十六年(1751年)四科翻译进士碑。随着科举制度的终结,进士题名也走向历史的尽头。</p><p class="ql-block">清朝定都北京后,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首次开科取士,题名碑为康熙年间补刻。这块碑是清代第一块进士题名碑。此碑碑身硕大,岿然壮丽,高近5米,在所有进士题名碑中是体型最大的一块,这块碑还有明代题名碑的风格,纹饰较少,风格简朴。</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著名进士</p><p class="ql-block">科举制度延续了1300年,大量进士被充实到了国家的管理机构中,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有文化和有能力的管理者,成为各级官吏的主体,同时他们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事迹,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于谦(1398--1457),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永乐十九年辛丑科会试头名,殿试的时候因为言辞激烈的针砭时弊,被永乐帝障至三甲92名。"土木之变"后,瓦剌军队逼近北京城,于谦反对迁都力主抗战,并亲自主持了北京保卫战,迫使瓦刺议和,后因英宗复辟被诛杀。于谦为官清正廉洁,他的诗作《石灰吟》被广为传颂,其祠堂在今天东单西裱榆胡同。</p><p class="ql-block">商辂(lù,音同“路”),字弘载,号素庵,是明代唯一公认的“三元及第”(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1414--1486)、浙江淳安人,中乡试第一"解元"后在北京国子监苦读,后以举监生的身份参加正统十年乙丑科得到会试第一"会元",在殿试中一举夺得"状元",是明代唯一"连中三元"的进士。曾任兵部和吏部尚书,在内阁十年中为官正直,屡次向皇帝直谏"节俭安民"。</p><p class="ql-block">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岗号阳明,浙江余烧人。弘治十二年进士二甲6名。王守仁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程颢 、程颐、朱熹、陆九渊之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世界观与生观均载于《大学问》一文中。官至南京兵部尚书,谥文成,后世尊称“阳明先生”。</p> <p class="ql-block">张居正</p><p class="ql-block">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二甲9名。万历初年,张居正作为首辅大臣辅佐年幼的神宗,力图挽救陷入危机中的明王朝。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颁布了著名的"一条鞭法",改变属税制度。虽未能完全贯彻实施,但还是使明政府的财力有了明显的改善。</p><p class="ql-block">汤显祖</p><p class="ql-block">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干,又号海若、清运道人。万历十一年癸未科三甲211名。明代杰出的剧作家、文学家。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的戏剧作品《紫钗记》、《南柯记》、《牡丹亭》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但为我国历代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p><p class="ql-block">董其昌</p><p class="ql-block">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香光居士,华亭人。万历十七年己丑科二甲1名。作为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对明末清初的书画界影响甚大。画论上标榜"士气",把古代山水画家分为南宗和北宗,并推崇"南宗"为文人画的正脉。著有对后世画坛有重要影响的的论著《画旨》。</p> <p class="ql-block">袁崇焕</p><p class="ql-block">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广东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己未科三甲40名。明末著名的抗清将领。袁崇焕曾经屡次击退南下的后金军,是后金难以逾越的障碍。据传皇太极使用反间计让崇祯皇帝解除了袁崇焕的军权,以残酷的刑罚﹣﹣凌迟处死了他,不明真相的百姓恨之入骨,纷纷买其肉生吃。后来清乾隆皇帝揭示出真相,并下诏为他平反。龙潭湖公园内建有袁督师庙。</p><p class="ql-block">纳兰性德</p><p class="ql-block">纳兰性德(1655--1685),满族,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康熙十五年戊戌科二甲7名。他生活于满汉融合的时期,其贵族家庭之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这一特殊的生活环境与背景,加之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刘墉</p><p class="ql-block">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山东高密人。乾隆十六年辛未科二甲2名。本科殿试后,考官将刘墉的试卷以第一名进呈乾隆皇帝,但乾隆怀疑考官因为刘墉之父刘统勋为内科重臣有所照顾,且听说刘墉乃是罗锅,遂将刘墉降为二甲2名。刘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传世作品多为行书。著有《石庵诗集》刊行于世。</p><p class="ql-block">纪昀</p><p class="ql-block">纪昀(1724--1805),字晓岚,河北沧县人。乾隆十九年甲戌科二甲4名。清代著名学者和文学家。纪昀是《四库全书》的总纂官,主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保存我国古代大量的文化遗产、研究历代古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为人坦率,机智诙谐,才华横溢,勤奋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阅微草堂笔记》。</p> <p class="ql-block">郑燮</p><p class="ql-block">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丙辰科二甲88名。郑板桥做官前后均居扬州卖画,擅长画兰草和竹子,为"扬州八怪"之一。书法中用隶体参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著名书法作品"难得糊涂"有着美学和哲学上的双重价值。</p><p class="ql-block">林则徐</p><p class="ql-block">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福建侯官人。嘉庆十六年辛未科二甲4名。</p><p class="ql-block">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力主禁绝鸦片烟,任两广总督时在虎门销毁了237万斤的鸦片。林则徐是中国禁毒第一人,虽然遭遇失败,但其历史功绩不容抹杀。他同时主张了了解西方情况,著有《四洲志》。</p><p class="ql-block">翁同龢(名词 用于人名。翁同龢,清代人。 见“和”。)</p><p class="ql-block">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江苏常熟人,我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家、书法家。咸丰六年(1856年)状元。同治四年任国子监祭酒。先后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中法战争中,主张抗法,并支持刘永福黑旗军保卫国土。中日甲午战争时,又力主抵御外悔,反对议和。支持变法维新,光绪二十四年被清廷削职回籍,困顿七载后病故。</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p><p class="ql-block">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又字子民。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出身科举,为清末翰林。历任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十九世纪末参加反清革命,组织和领导光复会;五四时期反对北洋军阀,支持爱国反帝运动。毕生为发展我国的教育、科学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刘春霖</p><p class="ql-block">刘春霖(1872-1942),字润琴,号石云。直隶肃宁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在徐世昌、曹锟当大总统期间,被授予总统府秘书帮办兼代秘书厅厅长。后又任直隶省教育厅厅长、直隶自治筹备处处长等职务。日本侵华后力邀其出山,不为所动,保持了民族气节。</p><p class="ql-block">沈钧儒</p><p class="ql-block">沈钧儒(1875-1963),字秉甫,号衡山,汉族,浙江嘉兴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二甲75名。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法学家,政治活动家,曾任民盟中央主席◇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和中国政治法律学会副会长等职。</p><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院内198块进士题名碑,不仅记录了五万多名进士,更承载了元、明、清三代无数学子的金榜题名梦,一旦高中进士,如鱼跃龙门,从此步入仕途,登上历史舞台,个人的命运就此展开,历史将在新科进士手中续写:保卫北京的于谦,"心学"领袖王阳明,戏剧大师汤显祖,实施改革的张居正,大词人纳兰性德,风流才子纪晓岚,三代帝师的进士祁寯藻……石碑因文字而留存,文字因人物而生动,进士题名碑因51624名进士而闻名天下、填澜史册!</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p><p class="ql-block">大成门创建于元代,清代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九檩,单檐歇山顶,院内青砖铺地,中间一条笔直甬道通向大成殿,甬道两旁为十一座清代碑亭。</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成门是孔庙的第二进院落,也是孔庙的中心院落,大成殿是整座孔庙的中心建筑,也是孔庙内最神圣的殿堂。大成殿始建于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后毁于战火,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重建,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将殿由7间扩建为9间。殿内金砖铺地,内顶施团龙井口天花,其规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等级,堪与故宫太和殿媲美。</p> <p class="ql-block">张照书韩愈石鼓歌碑</p><p class="ql-block">碑身环刻清代大书法家张照草书韩愈《石鼓歌》。</p><p class="ql-block">碑额"褒词神笔"为乾隆御笔。</p> <p class="ql-block">乾隆石鼓</p><p class="ql-block">为清乾隆年间仿照周(宣王)石鼓镌刻,周石鼓唐末发现于陕西岐山,元代皇庆二年(1313)移置孔庙大成门内,乾隆时因其残损严重,故汇集缺损文字重镌新鼓,列于现在的位置。周石鼓现存于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大成门前廊两侧摆放着10枚石鼓,每枚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游猎诗。</p> <p class="ql-block">十座乾隆仿制先秦石鼓巍然矗立。这些被称为"石刻之祖"的文物,鼓身籀文记载着周宣王畋(tián)猎场景,笔法遒劲如刀剑出鞘。与之形成奇妙对话的是康熙年间《大学碑》,满汉双文对照镌刻的儒家经典,在满族统治者手中完成了民族文化融合的隐喻。某块万历八年进士碑的右下角,至今留有考生指甲反复描摹姓名的凹痕。</p> <p class="ql-block">孔庙和国子监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碑亭</p> <p class="ql-block">御制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p><p class="ql-block">清雍正三年(1725)平定青海的御制纪功碑。</p> <p class="ql-block">御制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平定大、小金川的御制纪功碑。</p> <p class="ql-block">御制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二十年(1755)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 纪功碑</p> <p class="ql-block">御制文庙易盖黄瓦,临雍纪事碑</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年(1739)改大成殿,大成门为黄色琉璃瓦的纪事碑。</p> <p class="ql-block">大哉孔子展览</p> <p class="ql-block">东西庑大哉孔子展</p><p class="ql-block">东庑</p><p class="ql-block">是祭祀先贤先儒的地方。南宫适、董仲舒、周敦颐、程颢、欧阳修、范仲淹、王守仁等先贤先儒的牌位曾供奉于此。现为展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庑</p><p class="ql-block">西庑是祭祀先贤先儒的地方。左丘明、郑康成、韩愈、程颐、陆九渊、司马光等先贤先儒的牌位曾供奉于此。现为展厅。</p> <p class="ql-block">大哉孔子</p> <p class="ql-block">古柏</p> <p class="ql-block">燎炉</p><p class="ql-block">亦称"燎屋"或"焚帛炉",是祭孔时焚烧祝版、丝帛、供品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御制仲丁诣祭文庙诗</p><p class="ql-block">清雍正六年(1728)二月,皇帝亲临孔庙祭孔的赞颂孔子碑。清代祭孔,一般为每年农历春二月和秋八月,即所谓"上丁祭孔"。</p> <p class="ql-block">御制四子赞碑</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帝赞颂“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和“亚圣孟子”的御制功德碑。</p> <p class="ql-block">御制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定回部的纪功碑</p> <p class="ql-block">御制平定朔漠,告成太学碑</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平定朔漠的御制纪功碑</p> <p class="ql-block">御制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十四年(1749)平定大金川的御制纪功碑</p> <p class="ql-block">触奸柏</p><p class="ql-block">相传是元代国子监祭酒(校长)许衡所植,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明代奸相严嵩代皇帝祭孔时,经过此树下,狂风骤起,吹动树枝,掀掉了他的乌纱帽。后人认为此树有灵性,能辨忠奸,因此称它为“触奸柏”。</p> <p class="ql-block">砚水湖</p><p class="ql-block">此井当年水浅而甘冽,相传文人如能饮一杯井中"圣水"就能文思如泉涌,以井水磨墨可使笔下生花,清乾隆皇帝赐名为"砚水湖"。</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p><p class="ql-block">孔庙的主体建筑,重檐庑殿顶,是供奉孔子神位和祭孔时帝王行礼的场所。它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后被毁,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改换青琉璃瓦顶,清乾隆二年(1737年)改为黄琉璃瓦顶,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殿堂由七间三进扩建为九间五进。</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p><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 大成殿内的匾额原本悬挂着清朝历代皇帝的御题匾额,包括康熙的“万世师表”、雍正的“生民未有”、乾隆的“与天地参”、嘉庆的“圣集大成”等。然而,在1916年,教育总长范源濂将这些清代皇帝的匾额取下,改挂上了黎元洪手书的“道洽大同”匾额。</p><p class="ql-block">“道洽大同”的含义是“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人间正道之学,遵崇儒家学说可成就大同世界”。这四个字体现了孔子思想的精髓,意指遵从儒家学说可以实现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想社会状态,即秦汉时代儒家学者向往的太平盛世。</p><p class="ql-block">黎元洪题写“道洽大同”匾额的背景是他在附庸风雅,表达对孔子的尊崇。由于大成殿内已经挂满了清朝历代皇帝的匾额,黎元洪便将康熙帝的“万世师表”匾取下,挂在大成殿的外面,而将自己的匾额挂在正中间4。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黎元洪对孔子的敬仰,也使得大成殿外悬挂了两副匾额,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p> <p class="ql-block">乾隆石经</p><p class="ql-block">是乾隆年间镌刻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刻石的统称。</p><p class="ql-block">石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经文628000余字,皆为楷书,全部为雍正年间江苏贡生蒋衡手书,历时12年。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钦命动工刻石,历时三年刻成,共计189通,立于国子监东西六堂,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官刻儒家石经。1956年移至此处。</p> <p class="ql-block">康熙御书大学碑</p><p class="ql-block">“大学”为四书之一,出自《礼记》,传为曾子所作,是儒家政治哲学的经典论著,讲述了从修身齐家开始,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p><p class="ql-block">此碑为康熙手书,功力深厚,气势磅礴,苍劲有力。</p> <p class="ql-block">十六方石碑皆为清乾隆皇帝御笔亲书。</p><p class="ql-block">乾隆御制石刻蒋衡书十三经于辟雍序石刻满汉文各一方,碑文内容为乾隆皇帝为十三经石刻做的序言,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立;</p><p class="ql-block">乾隆御制说经文石刻十三方,碑文内容为乾隆皇帝对儒家经典章句的心得体会,乾隆六十年(1795年)立;</p><p class="ql-block">乾隆御制丁祭释奠诗石刻一方,碑文内容为乾隆六十年二月丁巳,亲诣孔庙释奠赋诗,乾隆六十年(1795年)立。</p><p class="ql-block">这十六方石碑原立于彝伦堂,1956年搬迁至此,碑文面西摆放。2011年修建展厅时为方便游客观看,将此十六方石碑调转方向。</p> <p class="ql-block">集贤门</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集贤门</p><p class="ql-block">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太学门</p><p class="ql-block">自汉代设置太学以来,"太学"就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名称。太学门是进入国子监主要教学区的门,两侧原有明代《五朝上谕碑》、清顺治《晓示生员卧碑 等七通关于严格教育管理的石碑,现移至乾隆</p><p class="ql-block">石经。</p> <p class="ql-block">琉璃牌楼</p><p class="ql-block">建成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是一座专门为教育设立的牌楼。"圜桥教泽"、"学海节观"的横额均为乾隆皇帝御笔。</p> <p class="ql-block">牌楼三门四柱七楼式,这三道门代表人间三宝福禄寿,四个琉璃瓦柱子代表功名利禄,上面大大小小的房檐,代表天上的北斗七星,每个门洞上方雕有汉白玉的莲花钉有喜得连科的象征,柱子上方的黄色小葫芦代表高官厚禄,这三道门是文官走左,武官走右,皇帝走中间,而中间的门叫龙门。</p> <p class="ql-block">独占鳌头</p> <p class="ql-block">东碑亭</p><p class="ql-block">此碑四面均刻文字,比较特殊。正面碑文《国学新建辟雍环水工成碑记》,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御笔所书,主要记述了辟雍建置情况和理论依据。西侧碑文为大臣董浩奉旨所书《张廷玉三老五更议》原文,东侧为乾隆皇帝御书《题张廷玉三老五更议》,碑阴为满文《三老五更说》。</p> <p class="ql-block">西碑亭</p><p class="ql-block">御碑正面为满文《国学新建辟雍环水工成碑记》,碑阴为汉文《三老五更说》。《三老五更说》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所著。为乾隆帝解释经文,阐发"御论"之作。立此碑文,意在倡导尊贤爱老,弘扬传统美德。</p> <p class="ql-block">辟雍</p><p class="ql-block">本为周天子所设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 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作为尊儒学、行典礼的场所,除北宋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亦称“外学”)外,均为行乡饮、大射或祭祀之礼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始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次年竣工,为国子监的中心建筑,是专供皇帝讲学的宫殿。辟雍与环水组成一体,形如一块玉璧,是中国传统的为人处事理念在建筑形式上的体观。古代"璧"与"辟"为通假字,也正是"辟雍"名称的切实来历。辟雍是现存唯一的古代皇家学宫。</p> <p class="ql-block">临雍讲学</p><p class="ql-block">辟雍大殿长宽各17.6米,面积大约310平方米。殿内下以"金砖墁地",上为团龙合玺井口式天花顶。中间无柱抹角架梁,既宽敞华责,且结构合理,殿内正北上方横匾及两侧楹联为乾隆皇帝御书,南面和东面匾额为道光,咸丰皇帝亲题。殿中设置的龙椅、五峰屏、御书案等皇家器具都是乾隆"临雍讲学"时所用的设施。据史科记载,辟雍落成翌年早春,轻隆就亲临辟雍,举行了盛大的"临雍讲学"典礼。听讲监生及各级官员跪满圆桥以南中院、前院和集贤门外两侧街道。仅"圆桥观听"的学生就有至3088人,在丹墀chí (古代殿堂上经过涂饰的地面)</p><p class="ql-block">前两侧设助讲案。皇帝讲学之前,是由满汉大学士讲《四书》,再由满汉祭酒讲《周易》,称之为助讲。然后才是皇帝亲发御论。</p><p class="ql-block">跪在殿外的官员及学生是通过传胪官逐级高声传诵来聆听皇帝讲学的。</p> <p class="ql-block">日晷</p><p class="ql-block">又称日规,中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该日晷建于明代。</p> <p class="ql-block">灵台</p><p class="ql-block">也称露台,是国子监召集监生列班、集会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彝伦堂</p><p class="ql-block">元代称为崇文阁,是学校藏书的地方。明永乐年间重建,改称彝伦堂。辟雍未建之前,皇帝临雍讲学,均在此设座。门上匾额为清朝康熙皇帝御书。</p> <p class="ql-block">绳愆厅</p><p class="ql-block">训导和惩戒违规师生的行政管理机构。</p><p class="ql-block">博士厅</p><p class="ql-block">博士是国子监掌管教学的官员。博士厅是负责管理教务的孔尚任等曾在此办公。部门,也是博士办公的场所。历史上著名学者虞集、袁中道、孔尚任等曾在此办公。</p> <p class="ql-block">崇圣祠</p><p class="ql-block">孔子五代先祖木金父、祈</p><p class="ql-block">父、防叔、伯夏、叔梁纥的牌</p><p class="ql-block">位曾供奉于此。</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九年(1531年)建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肇圣王木金父公(五世祖)</p><p class="ql-block">裕圣王祈父公(高祖,名睾夷)</p><p class="ql-block">诒圣王防叔公(曾祖)</p><p class="ql-block">昌圣王伯夏公(祖父)</p><p class="ql-block">启圣王叔梁纥公(父亲)</p> <p class="ql-block">持敬门</p><p class="ql-block">国子监与孔庙互通之门,意为从国子监进入孔庙祭祀孔子时要心怀崇敬之情。</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