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昵称:元梦之星</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4580874</p><p class="ql-block">图片:致谢网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学》作为儒家经典“四书”之首,原为《礼记 》第四十二篇,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子所述,后经朱熹编订为独立篇章,确立了其在儒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全文以“三纲领”“八条目”为框架,构建了儒家“内圣外王”的完整道德实践体系,对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士人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大学》以不足两千字浓缩了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精髓,既是中国传统士人的精神指南,也是中华文明“家国同构”文化基因的核心编码。其道德理想与实践智慧,至今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推己及人”的哲学资源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 </p><p class="ql-block">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大学:解义一,大,古通“太”,即太学,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求贤必先养士”建议,开创太学。开始进入太学有名额身份的限制,三代以后,民间也多有创办学堂,规定人生八岁,进人小学,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精通六艺的学生便升入太学,宗旨是开阔学生视野,奠定学生的抱负。解义二,博学, 此处以此义作解析。道:宗旨、原则、本质。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 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根据程颐注疏,“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至善:最完美的境界。 知止:知道目标。定:坚定心志。安:心神安定。虑:周密思考。本: 根本,基础。末:外在的表现。</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博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更新观念,在于使人的德行达到理想中最好的境界。知道要达到的目标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神稳定,心神稳定才能够周密思考,周密思考才能够有所收获。万物存在都有存在的根本和相应的外在表现,任何事情都会有开始和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明白事物发展的规律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 </p><p class="ql-block">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齐:治理好。修:修养。身:自身的品性。 诚:真实。 致:使获得。格物:认识、研究天地间事物的道理。</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 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想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以真实建立自己的意识;要想以真实建立自己的意识,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天下间万物的道理。通过对天下事物的道理认识、 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实,意念真实后思想才能端正,思想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才能使天下安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 </p><p class="ql-block">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庶人:指平民百姓。壹是:都是。本:根本。 末:表现。<span style="font-size:18px;">厚者薄:</span>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上自统御天下的君主,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这个根本是迷惑混乱的,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如果不分先后、主次、轻重、缓急,不建立基本条件,却执意追求外在的表现,本末倒置,该重视的不重视,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却想完成目标,这是不可能有的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学之道》构建了从个体到天下的完整道德实践体系,其“三纲八目”不仅是中国传统士人的精神指南,更成为中华文明“家国同构”文化基因的核心编码。在当代,它既是理解儒家思想的关键文本,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推己及人”的东方智慧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三纲领:儒家道德体系的顶层设计</p><p class="ql-block"> ·“明明德”</p><p class="ql-block">指彰显人本有的光明德性。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但后天私欲遮蔽了这种德性,需通过教化与自我修养重新焕发 。这一思想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对“人与自我关系”的探讨形成呼应,强调通过内在觉醒突破蒙昧 。</p><p class="ql-block"> ·“亲民”</p><p class="ql-block">存在两种经典诠释:</p><p class="ql-block"> 朱熹“新民”说:主张革除旧习、推己及人,通过道德教化使社会焕新 。</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亲民”说:强调以仁爱为本的亲近感化,注重家庭伦理的实践(如“齐家即亲民”) 。</p><p class="ql-block">二者共同指向道德外化的社会关怀,体现儒家“修己以安人”的入世精神。</p><p class="ql-block"> ·“止于至善”</p><p class="ql-block">追求道德完善的终极境界,既包含个人品格的极致(如“正心诚意”),也涵盖构建理想社会的目标(“平天下”) 。此纲领将个体价值与社会责任统一,形成“内圣外王”的完整闭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八条目:从格物到平天下的逻辑链条</p><p class="ql-block"> ·内圣路径(格物→修身):</p><p class="ql-block">以“格物致知”为起点,强调通过研究万物本质(“格物”)获取真知,进而实现“诚意正心”,最终完成自我品性的修养 。这一过程凸显儒家“知行合一”的实践理性,如《管子 》所言“道之纯厚,遇之有实” 。</p><p class="ql-block"> ·外王路径(齐家→平天下):</p><p class="ql-block">从家庭伦理(“齐家”)扩展到国家治理(“治国”),最终实现天下太平。其逻辑源于“家国同构”的传统思想,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体现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的实践智慧。</p><p class="ql-block"> ·循环论证结构:</p><p class="ql-block">八条目既是递进关系(如“身修而后家齐”),也是互为因果的循环体系。修身作为枢纽,既承接内圣成果,又开启外王事业,形成“以修身为本”的核心逻辑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本末终始的哲学观</p><p class="ql-block"> ·“物有本末”的辩证法:</p><p class="ql-block">以“修身”为根本,批判本末倒置的社会现象(如重功利轻道德),强调“厚者不可薄”的伦理秩序 。这一思想与现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相通,如习近平总书记引述“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p><p class="ql-block"> ·“知所先后”的方法论:</p><p class="ql-block">提出“知止→定→静→安→虑→得”的认知进阶过程,将目标明确性(“知止”)作为道德实践的前提,体现儒家理性主义与心性修养的统一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现实意义与当代启示</p><p class="ql-block"> ·教育维度:</p><p class="ql-block">朱熹将《大学 》列为“四书之首”,强调其作为“大人之学”的启蒙价值。现代教育可借鉴其“先立根本”的理念,注重知识传授与人格培养的平衡 。</p><p class="ql-block"> ·社会治理:</p><p class="ql-block">“修身为本”思想对廉政建设具有启示意义,如《大学》警示“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呼应“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执政逻辑 。</p><p class="ql-block"> ·生态哲学:</p><p class="ql-block">有学者提出《大学》蕴含“精神生态价值”,通过“明明德”实现人与自我、他人、社会的三重和谐,为现代精神危机提供解决思路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