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8日,我们从阳光灿烂的迈阿密登上MSC邮轮,开始了一段为期22天的横跨大西洋邮轮之旅。邮轮在前往欧洲的途中先后停靠了10个城市,让我们得以探访多座风格迥异的港口。</p><p class="ql-block">11月30日,我们抵达终点站—意大利首都罗马,在这里停留了4晚,深入游览了几处著名景点,感受古城的历史和魅力。</p><p class="ql-block">12月4日,我们从罗马再次登船,这次搭乘的是公主号邮轮,踏上为期18天的返程旅程,沿着不同的航线跨越大西洋,最终返回迈阿密。返程中我们停靠了5个城市,继续丰富了本次“环形”大西洋航行经历。</p><p class="ql-block">2024横跨大西洋邮轮往返之旅(一)记录了前往欧洲的前5个停靠城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托尔托拉岛</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邮轮停靠的第一站是英属维尔京群岛中的托尔托拉岛(Tortola)。它是维尔京群岛中最大且人口最多的岛屿。我们在做攻略时,发现距离它21公里之外的戈尔达(Gorda)岛上有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名为</span>维京戈尔达浴场国家公园(The Baths National Park)。我们决定去这个公园。下邮轮后,我们步行约10分钟来到渡船码头,乘船30分钟即到达戈尔达岛</p> <p class="ql-block">下了渡船后,我们直接坐摆渡车(车票已包在$20的往返船票里了)来到浴场国家公园(The Baths National Park)。公园的门票很亲民,3美元。</p><p class="ql-block">“The Baths”国家公园的名字来源于其独特的地貌和形成的天然“浴池”有关。</p><p class="ql-block">在维京戈尔达岛的南端,火山活动形成了巨大的花岗岩巨石,这些岩石散布在海滩和海中,经过数百万年的风化与海浪侵蚀,岩石之间形成了多个天然潮池,这些潮池清澈温暖、像浴缸一样静谧,人们可以在里面轻松地“泡澡”和“游泳”。因此,当地人和早期的游客就将这里称为 “The Baths”(意为“浴场”或“天然浴池”)。</p><p class="ql-block">这个名字既形象又直观地表达了这一地貌的核心特色,也很快成为了这个景点的正式名称</p> <p class="ql-block">公园内有几个核心景区,我们先去“魔鬼湾”。沿着园内的蜿蜒小路,我们走了约20分钟,路边植被繁茂,因为头天晚上下过大雨,道路有些泥泞</p> <p class="ql-block">公园的标志牌</p> <p class="ql-block">魔鬼湾(Devil’s Bay)是维京戈尔达浴场国家公园中最受欢迎也最美丽的海湾之一,以其隐秘柔软的沙滩和如翡翠般碧绿的海水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魔鬼湾这个名字的确引人遐想,但它的来源并不是因为这里真的与“魔鬼”有关,而是因为地形崎岖、穿越困难。对早期水手或居民来说,这样的地形曾被视为“困难重重”,甚至“像魔鬼的试炼”,于是得名“魔鬼湾”</p> <p class="ql-block">沙滩细腻洁白,是浮潜和日光浴的天堂。背靠巨石环绕,呈现半封闭式。海水清澈见底,能见度高,经常可见小鱼群、海星和珊瑚</p> <p class="ql-block">大型岩石与碧海蓝天形成强烈对比,极具视觉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巨石迷宫是公园的另一个核心景区、精华所在,也是吸引全球游客前来探险和拍照的地标性景观</p> <p class="ql-block">这是由大量巨型花岗岩自然堆叠形成的地貌景象。许多岩石高达数米甚至十多米,彼此之间形成了狭窄通道、天然拱门、洞穴和潮池,宛如一座天然的迷宫。游客需要在岩石之间攀爬、弯腰穿行、涉水而过,如同参与一场小型探险</p> <p class="ql-block">小心滑哦</p> <p class="ql-block">时而涉水前行,时而攀爬巨石,找回了小时候玩“野外游戏”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人在石缝中,不能不低头啊</p> <p class="ql-block">90度的弯腰,向大自然致敬</p> <p class="ql-block">无敌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对于我们古稀老人来说,这里还是具有挑战性喔</p> <p class="ql-block">路在何方?</p> <p class="ql-block">幸亏有绳子😅</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房间”(Cathedral Room)是巨石迷宫中最令人惊叹的隐藏空间之一,它并不是一座真正的教堂,而是因其巨大拱形岩石结构、天然穹顶和神圣般的光影氛围而得名。几块巨型花岗岩恰好倾斜搭叠在一起,形成类似哥特式教堂高拱顶的空间结构</p> <p class="ql-block">房间底部是一个浅潮池,有人在里面游泳</p> <p class="ql-block">岩石上方开口透进来的阳光,打在水面上反射到洞壁,像天然灯光秀。光影变幻中的潮池美得不真实,很多人会在这里驻足拍照</p> <p class="ql-block">由于空间封闭,声音在里面有轻微回音,说话时有一种回荡感,也增强了“圣殿”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穿越了曲折的岩洞,最后一束强光引我们走出迷宫,眼前突然展开的是洁白沙滩与碧海蓝天。</p><p class="ql-block">在维京戈尔达浴场国家公园,我们找回了久违的童年乐趣,也体验了穿越巨石迷宫时的探险刺激。这里不仅留下了我们的脚印,更刻下了属于我们的回忆与笑声</p> <p class="ql-block">享受了“童年”乐趣,拖着有些疲惫的双腿回到邮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安提瓜和巴布达</b></p><p class="ql-block">安提瓜和巴布达(Antigua and Barbuda)是位于加勒比海东部的一个岛国,由两个主要岛屿 - 安提瓜岛和巴布达岛以及若干小岛组成,是英联邦成员国之一。</p><p class="ql-block">它的国土总面积约为442 平方公里,是全球主权国家中面积排在前20的最小国家之一。人口约10万。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阳光充足</p> <p class="ql-block">安提瓜和巴布达曾是英国的殖民地,殖民历史长达数百年,对其语言、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1632年英国正式开始殖民安提瓜,随后在1678年也控制了巴布达岛。18世纪,英国在此建立起大规模的甘蔗种植园经济体系,依赖非洲奴隶劳动力,这段历史在今天仍有社会影响。1981年11月1日:正式独立为主权国家,但仍留在英联邦内,保留英国君主为国家元首</p> <p class="ql-block">该国首都是圣约翰(St. John’s),位于安提瓜岛,人口约2万多,拥有深水港,可停靠大型邮轮,是加勒比重要的邮轮停靠点之一。港口一天内可有2–4艘邮轮停靠,成千上万游客涌入。码头街道两侧拥有大量免税商店、咖啡馆、酒吧和纪念品店。常有街头表演、加勒比鼓乐和穿传统服饰的当地人与游客互动。当地小贩与艺人会集中在码头区域迎客,充满节日气氛</p> <p class="ql-block">首都圣约翰没有什么我们感兴趣的景点,我们与船上遇到的4位驴友一起租了辆车去城外看自然奇观</p> <p class="ql-block">魔鬼桥(Devil’s Bridge)是安提瓜岛东海岸最著名的自然奇观之一,也是安提瓜和巴布达国家公园体系中的一部分,兼具自然景观、文化传说与历史意义。它位于安提瓜岛东部的印度镇(Indian Town Point)海岸附近,靠近大西洋海岸,由海水长年侵蚀形成的天然石灰岩拱桥。桥下海浪汹涌,形成海水喷口,波涛不断冲击岩石,景象壮观。虽叫“桥”,但其实不能安全通行,是一个观看而非踏行的自然遗迹</p> <p class="ql-block">魔鬼桥名字的来源有两种传说:一种是奴隶时代,一些无法忍受压迫的非洲奴隶在此地跳海寻死,因此这个地方被称为“魔鬼的桥” - 象征苦难与悲怆;另一种传说是这座自然形成的桥“连魔鬼都不敢走过去”,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魔鬼桥是安提瓜最具标志性的自然地貌之一,常出现在旅游宣传中,是拍照、观海浪、感受自然力量的热门景点。它被列为国家公园一部分,具有生态保护与历史教育双重价值</p> <p class="ql-block">雪莉高地观景台(Shirley Heights Lookout)是安提瓜岛南部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以其壮丽的全景视野、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热情洋溢的文化活动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雪莉高地位于海拔约149米的高地上,俯瞰着英吉利港(English Harbour)和法尔茅斯港(Falmouth Harbour),被誉为安提瓜最美的观景点之一。特别是在日落时分,夕阳洒在港口和海面上,景色如诗如画,令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司机兼导游</p> <p class="ql-block">雪莉高地观景台与高地历史炮台遗址虽都位于同一个山头区域内,但有5-10分钟的步行距离。雪莉高地最初建于18世纪晚期,作为英国殖民时期的军事瞭望台和炮台,得名于当时的背风群岛总督托马斯·雪莉爵士(Sir Thomas Shirley)。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1774-1783年),这里被用作信号站和瞭望台,用于监视英吉利港的进出</p> <p class="ql-block">炮台遗址是18世纪英国皇家海军设立的军事阵地,保留有大炮、石墙和军官营房遗迹</p> <p class="ql-block">炮台遗址上看到的海景</p> <p class="ql-block">看完安提瓜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后,我们回到首都圣约翰。城中没有太多壮观的高楼或宏伟的殖民建筑,整体城市风貌偏向低矮、实用。大多数建筑为一到两层小楼,采用本地材料建造,风格简单。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高楼大厦,也缺少欧式大教堂或宏伟市政建筑。</p><p class="ql-block">尽管安提瓜曾是英国殖民地,但圣约翰市内保留的英式殖民建筑数量不多。原因之一是许多殖民时期的官方与军事建筑设在英吉利港(如纳尔逊船坞)而非首都</p> <p class="ql-block">在安提瓜和巴布达首都圣约翰市中心,有一座雕像引起了我们的注目。它是V.C.伯德纪念碑(V.C. Bird Monument),纪念的是该国的开国总理、国家英雄维尔·康沃尔·伯德爵士(Sir Vere Cornwall Bird)。</p><p class="ql-block">这座雕像位于圣约翰市中心的一个繁忙交叉路口,靠近公共市场,是城市的地标之一。雕像色彩鲜艳,描绘了伯德爵士的半身像,展现了他坚定的领导风范</p> <p class="ql-block">维尔·康沃尔·伯德爵士是安提瓜和巴布达的首任总理,被誉为“国家之父”。他在1981年带领国家从英国殖民统治中独立出来,并一直担任总理直到1994年。他的领导对国家的独立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p> <p class="ql-block">黄昏时分,邮轮驶出安提瓜圣约翰港口,前往荷属圣马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荷属圣马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圣马丁(Sint Maarten)岛是世界上最小的由两个国家分治的岛屿,位于加勒比海。圣马丁岛的南部属于荷兰🇳🇱王国;北部属于法国🇫🇷。法国的属地面积为53平方公里,荷兰的34平方公里。两边之间没有硬性边境,游客可以自由穿行。</p><p class="ql-block">圣马丁岛的邮轮港口位于荷属圣马丁。法属圣马丁北部港口规模较小,不接收大型国际邮轮</p><p class="ql-block">这个小岛以美丽的海滩、邮轮港口、免税购物和独特的双重文化著称。是加勒比最受欢迎的邮轮停靠站之一</p> <p class="ql-block">圣马丁岛从历史上就是转口贸易和海盗活动频繁的小岛,并非行政或文化中心。相比加勒比其他殖民地,它没有大规模建设军事要塞、王宫或教堂。再加上多次遭受飓风,许多老建筑被毁后重建,导致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较少。即使是殖民时期的建筑,也多为实用性结构,缺乏宏伟风格。</p><p class="ql-block">简而言之,圣马丁(尤其是荷属圣马丁)并没有大量引人注目的历史古迹或宏伟建筑。它的魅力更多体现在自然风光、购物体验、海滩文化和多元混血的城市氛围上,而非深厚的历史遗址或殖民建筑。</p><p class="ql-block">岸边的大块水泥石上趴着一些绿色鬣蜥🦎</p> <p class="ql-block">圣马丁(St Maarten)地名牌总是吸引游客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第二次来圣马丁,准备就在海边走走,城里逛逛。从邮轮下船后,沿着通往海滨的路径,经过一座石桥,桥旁设有一个小型纪念碑,展示着一门18世纪的古炮和一个锚。这标志着通往菲利普斯堡海滨步道的起点,象征着该岛的海洋历史和殖民防御遗产</p> <p class="ql-block">沙滩上人头攒动,皮肤在阳光下闪着深褐的光泽。每个游客都像在与太阳较劲,晒成了统一的加勒比色😂</p> <p class="ql-block">菲利普斯堡海滨步道上的纪念炮台装置,这门古式黑色铁炮,炮身朝向大海,象征早期的殖民防御体系。虽然不是原始要塞遗址,但象征着荷兰早期在加勒比的军事存在。</p><p class="ql-block">两块纪念牌,左侧铜牌:为纪念二战期间殉职的荷属加勒比人士;右侧牌匾:可能是关于当地历史人物或事件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雕像中的这位男子留着长发、手持长矛、身形强壮,身穿简约传统风格的下装,表明其土著战士身份;背后是海湾和沙滩,象征着守护和历史传承</p> <p class="ql-block">距离海滩几步之遥的圣马丁·图尔斯天主教堂(St. Martin of Tours Catholic Church)。它是荷属圣马丁最著名、也最靠近海边的天主教堂。白色墙面搭配尖顶塔楼,小巧而宁静,建于19世纪,虽然外观朴素,但内部温馨庄重</p> <p class="ql-block">教堂前的雕像正是其同名主保圣人 - 圣马丁·图尔斯。圣马丁生于公元316年,原为罗马骑兵军官之子。他在18岁时因将自己的披风分给一位乞丐而出名,后来皈依基督教,成为修士,并于371年被任命为法国图尔斯(Tours)的主教。他以慈善、谦逊和反对异端著称,深受信徒敬仰 。</p><p class="ql-block">雕像中的圣马丁身穿主教法衣,头戴主教冠,右手持牧杖,展现其作为主教的身份。基座上的铭文写道:“St. Martin of Tours / Bishop / 371–397”,旁边的牌匾详细介绍了他的生平事迹</p> <p class="ql-block">离开海滨大道,我们朝城市方向走去</p> <p class="ql-block">路过一家啤酒🍻店,门口的广告牌上写着:本店的“啤酒如前妻的心一样冰凉”,让人忍俊不住</p> <p class="ql-block">法院</p> <p class="ql-block">这座“盐工纪念碑”是为纪念从事盐业劳动的工人们而建的。从1624年荷兰人在圣马丁岛发现大盐湖起,直到20世纪69年代,盐业一直是该岛的主要产业。很多奴隶都参入了这项劳动强度极大的采盐工作</p> <p class="ql-block">“皇家酒家”,哪里都有中国餐馆</p> <p class="ql-block">回到港口边,这座“巨人守护者”的雕塑描绘了一位强壮的非洲男子,双手举起象征地球的的铁球,寓意着他肩负着保护岛屿及岛民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港口区的这尊雕像是纪念17世纪荷兰殖民时期的重要人物彼得·斯特维森特(Peter Stuyvesant)。他曾担任圣马丁第一任总督,并积极推动岛上的防御和行政体系的建设</p> <p class="ql-block">在“希望很快再见到你”的牌子旁合影,为圣马丁的漫步之旅画上轻松愉快的句点。阳光、海浪、雕像与笑声交织成美好回忆的一天,愿下一次的相见依旧温暖灿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法属法兰西堡</b></p><p class="ql-block">法属法兰西堡(Fort-de-France)是法国海外省马提尼克(Martinique)岛的首府,位于加勒比海,是法国海外省的重要城市之一。</p><p class="ql-block">法兰西堡的风光是典型的法式与加勒比风情交融的迷人组合,既有热带自然的明丽色彩,又不失法国殖民文化的优雅气质。港口依山傍海,码头停泊着游艇与军舰,海风轻拂,海湾景色开阔,尤其在清晨和黄昏时分,阳光洒落海面,波光粼粼。</p><p class="ql-block">这里对我们来说,又是旧地重游。上次我们跟团游览了岛上几处最著名的景点,这次我们就在城中随意逛逛吧</p> <p class="ql-block">圣路易斯城堡(Fort Saint-Louis)是法兰西堡最具标志性的历史建筑之一,也是马提尼克岛最重要的军事遗址之一。位于法兰西堡港口旁的海岬上,俯瞰加勒比海。它有着厚重石墙、角楼、火炮遗迹、瞭望台,保留了17至19世纪法国要塞的典型风格</p> <p class="ql-block">舍尔谢尔图书馆(Bibliothèque Schœlcher)是法兰西堡最引人注目的历史建筑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远的文化意义著称,100%的法国制造。这座19世纪的金属结构建筑是为1889年的巴黎首届世博会建造的,世博会结束后,它被整体拆卸装船,运到法兰西堡组建起来。</p><p class="ql-block">图书馆的建筑师是皮埃尔·亨利·皮克(Pierre-Henri Picq)。这座建筑色彩艳丽,红、蓝、黄交织,具有浓厚的热带装饰感。它的外观精美,内部典雅,是殖民时期法属加勒比地区最具艺术价值的公共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街道两旁是色彩柔和的法式殖民建筑,铁艺阳台、拱形窗户别具风情;现代建筑与古典风格交织,独具异域魅力</p> <p class="ql-block">圣路易斯主教座堂(Cathédrale Saint-Louis de Fort-de-France)是法兰西堡市中心的标志性宗教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坚固结构著称,是马提尼克岛最重要的天主教教堂。</p><p class="ql-block">教堂钟塔尖顶高达58米,是法兰西堡市区的制高点之一。它的结构独特,由钢铁建造,抗飓风与地震能力强,这是应对加勒比频繁自然灾害的设计创新。教堂内的彩色玻璃窗描绘圣经故事与宗教人物,内部光影流动,氛围宁静神圣</p> <p class="ql-block">市中心的司法宫遗址(Ancien Palais de Justice)是一处具有历史价值的殖民时期建筑遗迹,现已不再作为法院使用,但其外观和历史背景依然值得一访。</p><p class="ql-block">司法宫建于19世纪,曾是马提尼克殖民时期的最高法院,典型的殖民时代新古典主义风格,正面为高大柱廊、对称设计</p> <p class="ql-block">现代建筑风格的上诉法院</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幢非常有代表性的“装饰艺术风格”的历史建筑,被当地人称为 “Maison des Petits Palais”,即“小宫殿之家”。外立面装饰华丽,呈现浅绿色与白色相间的菱形图案,辅以繁复的花草纹样和铁艺阳台,是典型的20世纪初法属加勒比地区的折衷建筑风格。阳台护栏为锻铁花饰,细致而讲究,体现当年富裕商人的品味。窗门设计结合了欧洲对称美学与热带通风需求(百叶窗),具有很强的殖民地本地适应性</p> <p class="ql-block">国王公园是法兰西堡最知名的城市公园之一,位于滨海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是市民与游客休闲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公园创建于18世纪,起初是殖民当局为军队训练与集会所用的大型空地,后转变为城市公共花园,在法国殖民时期逐渐植入观赏植物、雕像与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位于市中心主要大道上的邮局大楼外观颇为引人注目,在周边街景中显得格外有气派。建筑线条简洁大方,却不乏殖民时期公共建筑的庄重与典雅,是城市中不可忽视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法兰西堡海边的彩绘街面是城市风貌中一道独特而充满活力的风景线,通常出现在港口临海步道、广场或休闲区附近</p> <p class="ql-block">国王公园内的这座小型自由女神雕像是纽约自由女神像的姊妹版之一,象征“启蒙世界的自由”。它建于1890年代,是法国向海外殖民地传播共和价值的象征之一</p> <p class="ql-block">结束在法兰西堡的信步漫游,心中满是悠然与回味。这座加勒比城市虽不喧嚣,却在阳光、海风与历史的交织中展现出独特魅力。愿未来还能再次踏上这片既法兰西又加勒比的小城土地,再次与这份从容不迫的节奏重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巴巴多斯</b></p><p class="ql-block">巴巴多斯(Barbados)是位于东加勒比海的岛国,以白色沙滩、英式风情与加勒比热情著称。它是大西洋与加勒比海交界处最东面的岛屿之一,拥有丰富的殖民历史、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浓厚的英联邦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巴巴多斯面积约430平方公里,是全球第21小国家,人口约28万人。尽管国土面积不大,人口也不多,但巴巴多斯在旅游、教育、法律制度和金融服务方面发展较好,是加勒比地区较为稳定与富裕的小国之一,人均年收入约二万美元,曾被誉为“加勒比小英伦”</p> <p class="ql-block">巴巴多斯有与众不同的殖民历史,它是加勒比地区极少数从未被其他欧洲列强(如西班牙、法国或荷兰)占领或争夺的岛屿之一。自1627年英国人首次登陆并建立殖民地起,英国对巴巴多斯的统治从未中断,持续了339年,直到1966年独立。</p><p class="ql-block">1966年11月30日,巴巴多斯正式脱离英国殖民地身份,成为独立的英联邦国家,但保留英国君主为国家元首。2021年,巴巴多斯正式宣布成为共和国,女王被巴巴多斯总统取代,结束近400年的君主制象征</p> <p class="ql-block">一年前我们曾坐邮轮来过巴巴多斯,那次我们去欣赏了它的许多自然美景,也去过首都游览。这次我们想再去首都漫步一下。</p><p class="ql-block">巴巴多斯的首都布里奇顿(Bridgetown)是该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也是加勒比地区少数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城市之一。老城区保存了大量18-19世纪英式殖民建筑、议会大厦、教堂、老桥等,街道格局典型英式,窄街深巷与殖民广场相间</p> <p class="ql-block">圣迈克尔大教堂(St. Michael’s Cathedral)是巴巴多斯首都布里奇顿最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既是宗教中心,也是一处充满历史的文化地标。教堂最初建于1665年,1831年被飓风摧毁后于1836年重建。它曾是全岛的主教座堂,是巴巴多斯早期基督教传播与权力中心</p> <p class="ql-block">巴巴多斯英雄广场(National Heroes Square)位于布里奇顿市中心,是该国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地标之一。它原名特拉法加广场(Trafalgar Square),于1999年4月28日正式更名,以纪念巴巴多斯的国家英雄们。每年4月28日是巴巴多斯的国家英雄日,广场上会举行纪念活动,向国家英雄致敬 </p> <p class="ql-block">位于国家英雄广场上的巴巴多斯战争纪念碑(The Cenotaph)是该国最重要的纪念性地标之一,旨在缅怀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巴巴多斯士兵</p> <p class="ql-block">国家英雄广场上的喷泉被称为“海豚喷泉”(Dolphin Fountain)。它是布里奇顿历史悠久的地标之一,海豚喷泉建于1865年,用以纪念1861年3月29日布里奇顿引入自来水系统的历史性时刻。这一公共设施的建立得到了当地报纸的倡议,并通过公众募捐完成。喷泉由代理总督罗伯特·米勒·芒迪(Robert Miller Mundy)于1865年7月27日正式揭幕,并代表巴巴多斯政府接管了喷泉的管理权</p> <p class="ql-block">巴巴多斯议会大厦(Parliament Buildings)位于国家英雄广场北侧,是该国最具历史意义的地标之一。这座哥特复兴风格的建筑群建于1870年至1874年间,采用本地珊瑚石灰岩建造,体现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风格。议会大厦由东翼和西翼两部分组成,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巴巴多斯国家独立拱门(Independence Arch)位于布里奇顿市中心,是该国独立历史的重要象征。这座拱门建于1987年,纪念巴巴多斯于1966年11月30日脱离英国殖民统治,成为独立国家21周年</p> <p class="ql-block">市中心的海滨木栈道被称为布里奇顿木栈道(Bridgetown Boardwalk)。它也被正式命名为威克姆·刘易斯木栈道(Wickham Lewis Boardwalk)。这条栈道沿着城市的海滨东西延伸,穿过布里奇顿的核心区域,紧邻宪法河(Constitution River)和著名的查姆伯兰桥(Chamberlain Bridge)。栈道两侧设有长椅,游客可以在此欣赏停泊的游艇、双体船和渔船,甚至有机会看到海龟浮出水面。</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踏上巴巴多斯的土地,依旧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这座加勒比小国没有耀眼的繁荣,没有高楼林立,但空气中仿佛弥漫着轻松的气息,老城区的历史沉淀和加勒比的明媚风光都让我们念念不忘</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下一个目的地是葡萄牙属地马德拉岛的首府 - 丰沙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