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大观楼:千年府治的时光沙漏

黄三怀

<p class="ql-block">(故乡之三十七)</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最想去的地方地是临江镇,在临江镇最想去的地方,是大观楼。大观楼是临江的标志性建筑,雄伟壮观,有点像北京天安门的气势。但我们乡下伢仔只有看的份,进不去里面的。因为里面是大名赫赫的江西省荣誉军人疗养院,门卫把守甚严,即便混在进出的职工子女群里,门卫也能认出我这个东张西望、缩头缩脑、衣衫破旧的乡下伢仔,大喝一声:“出去!”吓得我魂飞魄散,如鼠逃蹿,半个月尽做噩梦、时时滴尿! </p><p class="ql-block"> 悲剧发生在|1971年(好像是),里面放映朝鲜电影《卖花姑娘》,观众数万人,发生了严重的踩踏事件,有七人被活生生踩死!唉,往事不堪回首。 </p><p class="ql-block"> 2014年10年月11月日,江西日报发表了拙作《千年古镇临江》,时任责编的大才女柳易江老师对这篇文化散文厚爱有加,竟然收入她主编的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走读江西》一书中,着实让我兴奋了66天。 </p><p class="ql-block"> 言归正传吧。 </p><p class="ql-block"> 话说咱临江镇的晨雾尚未完全消散,大观楼已悄然从青灰色的砖缝间透出千年沧桑。这座始建于北宋淳化三年的城楼,宛如一位历经风雨洗礼的老者,稳坐于袁河北岸,以 22.4 米的身躯默默丈量着赣中大地的日月轮回。基台上的青砖在熹微的晨光中泛起温润的光泽,那是宋代遗构与明清修缮交织而成的独特纹理,每一块砖石仿佛都被岁月赋予了灵性,默默镌刻着临江府的兴衰密码。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o历史褶皱中的文明之根 </span></p><p class="ql-block"> 大观楼的前身乃临江军署的谯楼,北宋名臣王安石便诞生在这片充满人文底蕴的土地上。当其父王益担任临江军判官时,这座望楼正静静伫立,默默见证着赣中水运的蓬勃兴盛。苏轼曾在此留下“写经台”的遗迹,解缙夜游临江时所吟诵的“风挟钟声过渡口,月移楼影到江心”,更是将此地的诗意瞬间定格为永恒经典。 明代时期,这里成为了临江府署的正门,在洪武、弘治年间的“三庚”大修后,飞檐斗拱间尽显府治威严。然而,清咸丰七年的战火却使它仅存基台,但同治十二年的重建,让“大观楼”之名得以正式载入浩瀚史册。 </p><p class="ql-block"> 此刻,站在基台的石阶之上,轻轻抚摸着古砖石上凹凸不平的纹路,似有千年的马蹄声从那悠远的历史深处隐隐传来。这里曾是军事瞭望的制高点,也曾是府衙开堂的庄严之地。1930 年,彭德怀率红三军团进驻临江时,近在咫尺的万寿宫成为了苏维埃政府的驻地,红色标语与古老浮雕在时光的长河中相互对视,共同演绎着文明的传承与新生。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o赣派建筑的凝固史诗 </span></p><p class="ql-block"> 三重楼阁逐层收分,歇山顶的青瓦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簌簌声响。正脊上的鱼形鸱吻栩栩如生,翼角的蹲兽仿佛随时都要腾空而起,奔赴远方。二楼悬挂的“大观楼”木匾虽非解缙手书原物,却依然散发着文人的风骨与气韵。楼内青石门壁上,戏剧人物浮雕栩栩如生,生动地讲述着一个个关于忠孝节义的动人故事,宛如赣派建筑美学的鲜活注脚。 </p><p class="ql-block"> 登上三楼凭栏远眺,袁河恰似一条白色的丝练,蜿蜒东去。古镇的青石板路在晨光的映照下泛着柔和的微光。赣派建筑的马头墙在街巷中起伏错落,仿佛五线谱上灵动跳动的音符,演奏着古镇的岁月乐章。基台上的宋代砖石与清代脊檩上墨书的“皇清同治拾贰年”字样,相互映衬,构成了一部立体而丰富的建筑史诗。当微风穿过四面棂窗,历史的尘埃在光影中翩翩起舞,令人恍惚间置身于时空的褶皱之中,穿越古今。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o文明基因的血脉流淌 </span></p><p class="ql-block"> 临江镇的市井烟火从未在这座城楼周遭远离。府前街、县前街、裤裆街的石板路上,明清时期的商铺幌子在风中轻轻摇曳,樟树药膳的香气从幽深的小巷中飘然而来。枳壳炖鸡、陈皮鸭那独特的药香里,蕴含着药都千年的智慧结晶。钟鼓楼的铜钟声与袁河的涛声相互交织,奏响了古镇的晨昏之曲。 </p><p class="ql-block"> 当暮色四合,大观楼的倒影在袁河的波光中轻轻荡漾,仿佛一幅意境深远的流动水墨画卷。这座历经战火与岁月洗礼的城楼,既是古代府治威严的象征,也是赣中文化鲜活的见证。它目睹了临江从昔日“城内三万户”的繁华商埠到现代古镇的“华丽”转型,承载着文人墨客的精神高地,铭记着红色革命的光辉历史。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0对比之下的独特坐标 </span></p><p class="ql-block"> 与昆明大观楼享有“天下第一长联”盛誉、岳阳楼因“先天下之忧而忧”名扬四海相比,临江大观楼恰似一位低调而睿智的智者。它虽无名震天下的文赋华章,却凭借完整的府衙建筑体系,在赣中地区独树一帜,成为当地“老大”的文化象征;它虽无湖光山色的华丽映衬,却在市井烟火的熏陶中坚守着千年文脉。高安大观楼的“锦水奇观”、宜宾大观楼的“西南半壁”,都无法比拟它在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丰富角色——军事要塞、文化地标、红色堡垒。 </p><p class="ql-block"> 这座城楼的非凡之处,在于它巧妙地将政治、军事、文化、市井的基因熔铸一体。它既是府治威严的外在象征,也是文人雅士的心灵栖息之所;既是红色革命的历史见证者,也是百姓日常生活的亲密参与者。这种多元共生的独特魅力,使其在全国众多大观楼中脱颖而出,成为赣中文明当之无愧的活化石。 </p><p class="ql-block"> 当最后一抹晚霞悄然隐没在天际,大观楼的轮廓在渐浓的暮色中愈发清晰。它恰似一个时光的沙漏,静静沉淀着千年的文明碎片,又将其重新编织成崭新的故事篇章。</p><p class="ql-block"> 在这座城楼的默默注视下,临江镇的烟火依然旺盛,赣中的文脉得以永续传承。它无声地诉说着这样一个真理:真正的历史地标并非冰冷的建筑,而是鲜活的文明记忆。每当我们于晨光熹微之时登上石阶,轻轻触摸那些带着岁月温度的砖石,便能真切地听见文明的血脉在大地深处奔涌不息的声音。(2025 05 06写, 2025 05 08晨改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