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医学的阳】</p><p class="ql-block">在中医理论中,“阳”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 哲学概念: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等,代表着积极、向上、光明、温热等特性。</p><p class="ql-block">- 人体生理功能: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它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维持体温恒定,抵御外邪入侵,防止体内液态物质无故流失。</p><p class="ql-block">- 病因病理:阳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一类病因,如外感风热之邪,可侵袭人体导致发热、咽痛等阳热症状。同时,人体阴阳失衡时,若阳偏盛则会出现实热证,表现为高热、烦躁、口渴等;阳偏衰则会出现虚寒证,可见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等症状。</p><p class="ql-block">- 药物属性: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其中温、热属阳,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等功效,如附子、干姜等药物,可用于治疗阳虚寒盛所致的病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