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张静江故居在南浔东大街,那里游客不多,比较清静。我们在通津桥边找了处临河的餐馆,边赏景边用餐。</p> <p class="ql-block">漫步南浔东大街。</p> <p class="ql-block">南浔家风传承馆。</p> <p class="ql-block">南浔古镇大剧院。</p> <p class="ql-block">通津桥边餐馆观景用餐。</p> <p class="ql-block">右边是窗户里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过了通津桥,在河东岸向南走,商铺林立,游客多起来,有许多来此拍写真照。</p> <p class="ql-block">瑞幸咖啡开到了南浔。</p> <p class="ql-block">老字号“元泰酒店”。</p> <p class="ql-block">拍写真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漫画文创。</p> <p class="ql-block">临水茶座。</p> <p class="ql-block">向南走有一座精美的过河桥,是南浔三座古桥之一的广惠桥。广惠桥横跨南市河,与广惠宫相对,始建年代不详,清代两次重建。桥长18米,为单孔石拱结构,桥堍有一对雕刻精湛的石狮,相传为丝商聘请青田匠人耗时三年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广惠桥对着的广惠宫,是始建于北宋的古老道观。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曾将其作为行宫,因此民间有张王庙之称。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广惠宫经过了多次破坏和重建,现在我们看到的是2003年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广惠宫苏轼题写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山门供奉的道教护法尊神王灵官。</p> <p class="ql-block">广惠宫黄大仙殿。</p> <p class="ql-block">黄大仙殿匾额为赵孟頫题写。</p> <p class="ql-block">广惠宫整个建筑群由弥罗阁、东岳殿、城隍殿、雷震殿、三清殿和灶神行宫等部分组成,呈统一的黄色墙黑砖,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进去观赏。进入道观左边的墙壁上,有一个王羲之书写的“道”字,遒劲飘逸,吸引了不少人围观辨认。</p> <p class="ql-block">经过广惠宫来到了刘氏梯号,它的官方名称为崇德堂,因主人刘安,号梯青,故又称刘氏梯号。刘安是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第三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崇德堂整座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厅、堂、楼、厢为主体;南、北部中式建筑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其中北部欧式建筑红砖立面尤为壮观,因此刘氏梯号俗称红房子。</span></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此地原为迁浔“巨富”庄氏的居所,庄廷钺曾在内建"百尺楼"为藏书读书处。清初"庄氏史案"后,几经周折,刘梯青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购得此地筑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竣工。</p><p class="ql-block">刘梯青(1876-1950),禀贡生,直隶省候补道员,钦加三品衔,因劝办山西赈捐,奏保二品顶戴,赏戴花翎,特赏头品顶戴,正一品封典。他是个实业家,在上海、杭州等地拥有不少房地产,据民国17年(1928)4月出版的《上海总商会会员录》排列的当时最具规模的16家房地产大户,其中他与刘氏家族的刘承幹、刘湖涵皆榜上有名,且名列前茅。他还与庞赞臣等人集资28万两,于民国16年(1927)在余杭塘栖创办崇裕丝厂,当时有职工1340人,引进意大利及日本先进技术设备,年产白厂丝40余吨,产品销往欧美及东南亚等地区,为当时浙江乃至全国一流的大型缫丝厂(解放后,该厂更名杭州新华丝厂,属国有大型缫丝企业)。</p><p class="ql-block">刘梯青在西湖边北山路的孤云草舍,为古罗马式别墅。因他长住上海,故将该别墅借给了湖州同乡朱家骅,一度成为浙江省政府主席的官邸,现仍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刘氏梯号入口。</p> <p class="ql-block">崇德堂介绍及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崇德堂中部传统中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北部的红房子。</p> <p class="ql-block">地面花砖用玻璃保护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红房子内的陈设。</p> <p class="ql-block">屋内油画。</p> <p class="ql-block">屋外的喷泉。</p> <p class="ql-block">设在刘氏梯号内的庄氏史案馆。</p> <p class="ql-block">庄氏史案庄氏史案是清初最残酷的文字狱之一,发生于康熙二年(1663年),因浙江湖州南浔富户庄廷鑨家族私修《明史辑略》,被原县令吴之荣告发“诽谤朝廷”,最终导致庄、朱两家满门抄斩,牵连官员、文人及刊刻贩书者两千余人。金庸小说“鹿鼎记”开头讲的就是这段公案。</p> <p class="ql-block">再向南过了河的张石铭旧居,有江南第一大宅之称,是江南巨富张颂贤的长子长孙张钧衡于光绪25年至31年(即1899-1905年)所建,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张均衡,字石铭,号适园主人,与张静江是堂兄弟,他承袭祖业后,经商有方,产业盛丰,在上海经办盐务、典当、酱盐业,并经营房地产,投资商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及慎大钱庄。他和张静江被称为四象之中“张家的才子”。</p><p class="ql-block">张石铭旧居,又名懿德堂,由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建筑组成,相互联通,巧妙结合,反映了主人在十九世纪末与西方在经济、文化、艺术中的联系与沟通。 旧居前临浔溪,坐西朝东,有五落四进和中、西各式楼房150间。系江南罕见的基本保持明清历史旧貌的豪门巨宅之一,是一座中西合璧式楼群的经典建筑。</p> <p class="ql-block">高墙大院。</p> <p class="ql-block">懿德堂。</p> <p class="ql-block">懿德堂匾额是张謇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吴昌硕题写的“择是居”。张均衡以其资财,大量收购图书,并进行图书编撰,旧居中建有“九松精舍”、“嘉荫草堂”、“择是居”、“燕喜庵”、“六宜阁”等,藏书10余万卷。</p> <p class="ql-block">西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张石铭旧居以木雕、砖雕、石雕称绝,整栋楼的雕刻都非常的精美,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精致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彩色玻璃从法国进口,非常的昂贵,一两黄金才能买到一块玻璃,镶在中式的窗户中,更显雍容华贵。</p> <p class="ql-block">旧居中的玻璃。</p> <p class="ql-block">张氏旧宅建成后,张均衡在此只住了几年,从辛亥革命时起,他就带着家眷移居上海公共租界中区南无锡路162号,只有母亲桂太夫人在南浔居住,直到1922年去世,此后这里基本空关。</p> <p class="ql-block">1925年8月,张钧衡在上海曾遭匪徒绑票达十余天,后家人按绑匪要求送去巨款才得获救,但肩上留下枪伤。此后,张钧衡精神一直郁闷,罹患心脏病与中风,1927年底去世,享年56岁。</p> <p class="ql-block">南浔有太多的故事,半天多的游览只能是匆匆一撇,其中不仅是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富商故事,也与中国的近代历史紧密相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