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生活里的常用字:尥蹶子 趔趄 鹡鸰 熘

般若石

<p class="ql-block">家乡生活里的常用字:熘 鹡鸰 趔趄 尥蹶子</p><p class="ql-block"> 熘liū,一种烹调法,跟炒相似,作料里掺淀粉,也作溜。见到这个字我首先想到的是熘肉段,是东北人的常菜。还有一种溜肥肠,有些人钟情于它的味道,吃的人觉得香,如同南方人吃油炸臭豆腐似的。但是洗肥肠不好洗,家里杀过猪后,要把翻好的小肠、大肠、肥肠都拿到雪地里,用雪反复搓洗除脏,手冻得彤红。其实,去这种味道最好的方法是白醋,因为其味道的附着物属碱性,只有用酸,才能综合祛除。</p><p class="ql-block"> 鹡鸰jǐIíng,一种水鸟名。当年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课文里面提到的白颊的张飞鸟,可也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鸟?也不知具体其详,后来看生物学的书,书上说在南方鶺鸰也叫张飞鸟终于豁然开朗,再去读这段文字也就无甚悬疑了。难怪古人开蒙教育为什么要多识鸟兽虫鱼,因为文化的本源是对自然的认识,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中有大量的生物学形象,知其形才易晓其意。对于鹡鸰,从小时候,我就常在家乡的河水边撵着观察。它生活在水边,在岸边浅水处找食物,走起路来十分悠然,就跟爱美的女士穿高跟鞋似的顿挫有力,鹡鸰的头不时地随着走路的节奏耸动,尾巴不停地点地。</p><p class="ql-block"> 趔趄Iièqiè,身体歪斜,脚步小不稳要摔倒的样子。趔趄谁没摔过?尤其是雨后,路上有些地方有淤泥,一不小心踩重了,脚底哧溜打滑,人向后一仰,一个趔趄就坐在浠泥里。这样的经历,我小时常有,只不过那时年龄小柔韧性好,两手稀泥再爬起来而已。</p><p class="ql-block"> 尥蹶子Iiàojuězi,骡马等跳起来,用后腿向后踢。这个词现在如果不生活在牧区都不好理解。因为现代化的车船早已代替了畜力运输,农机也代替了畜耕,食用型的牛马被人困养得也失去了野性。小时候,常见车老板子,栓马时手里拿着鞭子,执策而临之,否则马真会尥蹶子,有时会把人踢死,轻的也会踢伤。马的大眼睛似乎总也闭不上,长睫毛也不眨,但他总会溜着人看,烦躁了就尥蹶子。在家乡尥蹶子,还指大人小孩不听话时,发脾气,是马尥蹶子的比喻意,不驯顺,不听话。</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