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名:秋水(梅)</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10257557</p> <p class="ql-block"> 五月的赣州,阳光和煦,微风拂面。穿过纵横交错的青石板街巷,章贡区厚德路 22 号的魏家大院静立在荷包塘罗家巷深处。斑驳的马头墙探出黛瓦屋檐,在光影交错间诉说着岁月沧桑,这座被誉为赣州城内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客家九厅十八井式建筑,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等待着我去翻阅其中的沧桑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古朴的门厅裹挟着历史气息扑面而来。穿过门厅踏入中厅,匾额上 “福禄寿” 三个大字苍劲有力,两侧 “雨泻琴川闽客棹,风驰梅岭粤人舟” 的对联,短短十四字便勾勒出客家人迁徙途中的艰辛与坚韧。仿佛看见先民们乘着舟楫,穿越风雨,在江河上奔波的身影,让我对客家先民的开拓精神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在中厅驻足良久后,我依照示意图从左边开始深入参观,一段波澜壮阔的家族传奇在眼前徐徐展开。清代乾隆年间,魏家先祖魏宗长从福建连城西门外魏坊 “倒迁入赣”,与人合股开创天成钱庄。然而天不假年,正当事业初兴时,他却不幸英年早逝。彼时年仅 13 岁的侄子魏天机来到钱庄做学徒,几年后钱庄停业,18 岁的他白手起家,创立 “恒隆钱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魏天机凭借客家人特有的坚韧与智慧,在商海中拼搏。至嘉庆年间,钱庄生意兴隆,他开始建造魏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 此后魏家以木材和钱庄为主业,生意版图不断扩张,涉及粮食、药材等多个领域,产业遍布上海、南京等地,成为民国期间赣州四大家之一。这座院子历经多代营建,从嘉庆年间始建,到光绪三十一年为魏元浚夫人郑氏百岁寿辰建造祠堂,再到民国初年增建住宅、构建学校,占地 18000 多平方米的建筑群终成规模。</p> <p class="ql-block"> 踏入这座魏家大院,青砖黛瓦的封火山墙连绵起伏,犹如巨龙蜿蜒盘踞。墙体上的水磨青砖经工匠精心打磨,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每一块砖都严丝合缝。房梁选用粗壮的香樟木、楠木,历经百年仍挺拔如初,其上雕刻的梅兰竹菊、麒麟瑞兽栩栩如生,刀法细腻流畅,将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崇文重教的传统展现得淋漓尽致。九厅十八井布局精巧,厅堂宽敞明亮,天井设计巧妙,形成 “四水归堂” 的聚财格局。</p> <p class="ql-block"> 穿行在回廊间,脚下的青石地砖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温润,祠堂内 “锯鹿堂” 匾额高悬,学堂里仿佛还回荡着书声。厨房、马房、谷仓等附属建筑各司其职,再现了当年大家族自给自足的生活场景。指尖轻抚斑驳的砖墙,眼前浮现出民国时期的繁华盛景:钱庄内算珠飞转,伙计们步履匆匆;木材行中车马喧阗,商贾们论价交易;学堂里莘莘学子埋头苦读,书声阵阵。历史与现实在此交织,让人深切感受到客家人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深深印记。</p> <p class="ql-block"> 这座古老的院落,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革命精神的摇篮。清末的中国内忧外患,魏氏后人魏会英东渡日本求学,在那里深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毅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他与革命志士在赣州秘密成立同盟会分会,并利用魏家大院创办新学堂,培养革命力量。“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魏会英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p> <p class="ql-block"> 1908 年,他的十五弟魏会前参与发起 “赣学社”;1911 年,他们创办《赣报》宣传革命思想。武昌起义胜利后,他们加速筹划,促成赣州光复。魏会英还曾在广州救下被朝廷通缉的孙中山先生,魏家大院因独特的建筑布局,成为辛亥革命的秘密据点,孙中山两次到访于此,曲折的廊道、错落的布局,曾多次掩护革命志士脱离险境。</p> <p class="ql-block"> 在魏会英的影响下,他的堂侄魏晋也走上了爱国救民之路。青年时期的魏晋在上海附中读书时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即便遭到国民党通缉,他仍矢志不渝。留学日本期间,他结识了聂耳、郭沫若等革命志士,回国后积极投身抗日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五岭地委委托他发动商会防护团维持赣州治安。1949 年 8 月 14 日,魏晋率众迎接解放军入城,用行动诠释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余晖为魏家大院的砖墙镀上一层金色。走出院落,回望四周,古老的街巷里,青石板路蜿蜒向前,街边小店飘出阵阵烟火气息,孩童嬉笑打闹,老人们摇着蒲扇话家常。这座承载着客家文化与革命精神的大院,与周围的市井生活和谐相融,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将继续屹立在赣州古城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承客家人的优秀品质与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