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雨如丝,将灰白的天幕织成半透明的纱帐。我拾级而上时,山茶花簌簌落着殷红,台阶上的花瓣被雨水浸得发亮,像凝固的血滴在青铜浮雕上。纪念馆的檐角垂着晶亮的水帘,两排坚挺的英雄柱在雨雾中模糊了轮廓,唯有"韦拔群纪念馆"六个鎏金大字刺破雨幕,仿佛当年穿透黑暗的火把,在湿润的空气中灼烧出历史的焦痕。</p> 书生意气破长夜 <p class="ql-block"> 推开包铜木门,时光的尘埃在光柱中起舞。"探寻救国救民真理"展区的暗红光影里,1916年的南宁中学毕业照泛着茶色。十八岁的韦拔群身着立领学生装,眉宇间英气逼人。展柜中那本《天演论》书页间夹着半片枯槁的桑叶,叶脉里依稀可见铅笔标注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他在桂林法政学堂读书时的批注。触摸展柜的瞬间,仿佛看见壮族少年在桂北的寒夜里呵手取暖,油灯将"改造东兰"的誓言投射在斑驳土墙上。</p> 星火燃遍右江岸 <p class="ql-block"> 转入"领导右江农民运动"展区,1930年的《右江苏维埃政府布告》让我驻足。泛黄的毛边纸上,"没收地主土地"的油印字迹如刀刻斧凿,字里行间还能嗅到松烟墨的焦香。展柜里的三件旧物构成奇妙对话:半截牛角号筒裂痕处的暗红,磨损铜锣凹陷处的岁月,以及赤卫队旗上褪色的斧头镰刀。讲解员轻触屏幕,当年农军自制的土地雷在投影中轰然炸响,却让展厅愈发寂静——原来真正的惊雷,是四万万同胞心底的觉醒。</p><p class="ql-block"> 全息投影重现了百色起义的场景: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同志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旗授予韦拔群。细雨中的右江泛起粼粼波光,那不是水纹,是四万万同胞眼中跳跃的希望。我忽然想起教室后排那个总爱在历史书上画红旗的男孩,或许他稚嫩的笔触里,正流淌着同样的热血。</p> 丹心铸就苏维埃 <p class="ql-block"> "鼎力创建右江苏区"展区的电子沙盘上,右江革命根据地如红珊瑚在八桂大地蔓延。触摸屏显示1930年的《土地法暂行条例》,"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铅字让我想起《诗经》中的"彻田为粮"。展柜里苏维埃政府印章的木质纹理中,仍嵌着朱砂印泥的残红,像雪地里绽放的寒梅。展墙上的农运歌谣:"不交租,不还债,打倒列强除军阀",七言句式里跳动着白话诗的韵律。我特别注意到《右江日报》刊头的木刻版画:握枪的手与执笔的手在麦穗间交握,这意象比任何口号都更具震撼力。</p><p class="ql-block"> 复原的北帝岩小学场景令人眼眶发热:石板垒成的课桌上,韦拔群手写的《工农兵三字经》已字迹漫漶,"工人苦,农民穷,兵士流血长官红"的韵文,竟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的悲怆一脉相承。墙角竹篓里堆着焦黑的红薯干,讲解员说这是当年学生的口粮。忽然明白:所谓革命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用生命诠释"为生民立命"的真谛。</p> 血沃青山守孤魂 <p class="ql-block"> "坚守根据地斗争"展区的压抑令人窒息。生锈的脚镣在射灯下投出蛛网般的阴影,展柜里的《绝命诗》残页上,"男儿自古当报国,碧血何须染战袍"的诗句力透纸背。影像再现西山岩洞的艰苦岁月:游击队员用木炭在洞壁上书写"坚持到底",字迹与钟乳石共生,成为最悲壮的石刻。在此处,我想起《梅岭三章》,陈毅"此去泉台招旧部"的豪迈,与韦拔群的绝命诗恰成血色对仗。</p><p class="ql-block"> 最锥心刺骨的是"千人坑"遗址模型。玻璃展柜里陈列的童鞋,鞋帮上歪扭的针脚尚未磨平,鞋底却已沾满永远洗不净的红泥,桂系军阀将七百多名红军家属推入天坑……我微微抬头,不想眼泪流下,却见窗外的雨忽然转急,千万条雨丝如银箭射向大地。</p> <p class="ql-block"> "传承英烈精神"展区的暖黄光线如晨曦初露。在1958年邓小平题写的"韦拔群烈士永垂不朽"真迹前,几个年轻人有的在拍照,有的在手机上写着什么,我看见一个小伙子在电子留言墙上写着:"今日走过您走过的路,明日走您未走完的路。"</p><p class="ql-block"> 在"赓续红色血脉"互动区,我戴上VR眼镜,看见韦拔群教农民写字的场景穿越时空:他握着老农长满老茧的手,在沙盘上写下"人"字。当我的虚拟手指触碰那个字的瞬间,沙粒突然化作金色稻浪。这魔幻现实主义的一幕,让我想起教室里那些在作文中书写乡村振兴的少年,他们的文字同样在现实与理想间架起虹桥。</p> 薪火相传有来人 <p class="ql-block"> 走出纪念馆时,暮色已浸透雨帘。灰白建筑在雨中愈发肃穆,山岚中的东兰县城宛如未干的水墨长卷,而韦拔群纪念馆恰是这幅画卷的朱砂印章。几个晚归的中学生说笑着跑过纪念馆广场,红色的校服,像极了暗夜里永不熄灭的星火。这绵绵细雨,不仅打湿了纪念馆的石阶,更浸润着一个民族记忆的土壤,在这片土地上,英雄的名字永远不会褪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