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5月5日大巴7:30从榆林出发开始返程。涛涛黄河把山西和陕西一隔为二,从陕西跨过黄河入山西界为吕梁市临县,交界处遍布枣树,山梁、荒坡、低洼、平地比比皆是,这里的土地看上去多少显得贫瘠,但比忻州地区的要好太多。</p> <p class="ql-block">李家山</p><p class="ql-block">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碛口镇南部的明清古村落,以窑洞建筑群和“凤凰展翅”布局闻名,被吴冠中誉为“汉墓般的桃花源”。</p><p class="ql-block"> 李家山村距离碛口镇约3-5公里,地处黄河东岸的吕梁山深处,地形陡峭,三面环山,两条山沟在村南汇入黄河。</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由李氏祖先李端从山西曲沃县迁居至此开荒落户,后因碛口商贸繁荣,清中叶李氏家族成为巨商,大兴土木形成现存建筑群。现存建筑多为清代所建,包含98院窑洞四合院,依山叠置11层,最高落差达九层,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布达拉宫”。</p><p class="ql-block"> 窑洞群布局:依70度山坡而建,采用砖拱顶、明柱厦檐四合院形式,砖雕、木刻工艺精湛,融合防御性与美学设计。</p><p class="ql-block"> “凤凰展翅”风水格局:北侧凤凰山为“凤首”,中部山梁为“凤身”,两侧沟壑为“双翼”,整体形似展翅凤凰,故别称“凤凰村”。如今这里已成为美术、摄影爱好者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 道听途说:民间戏称李家山为二奶村,碛口商贸兴盛时期,商人因长期在外,为排遣寂寞,常常有人光顾李家山村。李家山村因处在吕梁山深处,日本人入侵中国时听说有个李家山,可他们始终没有找到这个村。</p> <p class="ql-block"> 兰花花</p> <p class="ql-block"> 老乡的柴火</p> <p class="ql-block"> 来此地写生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 李家山的导游,大娘今年71岁,步伐轻盈,口齿伶俐。他们有人负责统一培训,衣着为自己购买,没有工资,靠挣点导游费补贴生计。</p><p class="ql-block"> 村里有几处窑洞已改为农家乐,门上有门牌号,屋子里收拾的干净整洁,房间有200元和260元的,管一顿晚餐,其它餐点也可以吃饭,要另加钱。停车场的农家院旺季时住宿一晚一间房要300,管饭;来写生的学生一人一天100,管三餐;淡季时房价100多。</p> <p class="ql-block"> 空山幽谷,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质朴中繁华,寂静里高调,默守中张杨,不愧为黄土高原上的布达拉!</p> <p class="ql-block"> 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p><p class="ql-block"> 碛口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城南50公里处,隔黄河与陕西吴堡县相望,依吕梁山、襟黄河水,因黄河第二碛“大同碛”得名。</p><p class="ql-block"> 湫水河与黄河交汇形成半圆形古镇,背靠卧虎山,形成“虎啸黄河,龙吟碛口”的壮观景象。明清至民国凭借黄河水运成为北方商贸枢纽。鼎盛时期每日往来船只150余艘,商号400余家,是晋商商铺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有“水旱码头小都会”之称。</p><p class="ql-block"> 其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包括货栈、票号、当铺等商业建筑及黑龙庙、民居、码头等,被誉为“活着的古镇”。</p><p class="ql-block"> 大同碛:黄河险滩,落差10米,迫使商船改走陆路,促成碛口商贸繁荣。</p><p class="ql-block">黑龙庙:古镇标志性建筑,乐楼利用声学原理设计,庙会活动至今延续。</p><p class="ql-block"> 碗秃、碛口红枣为当地特色。</p><p class="ql-block"> 碛口古镇融合了黄河自然奇观与晋商文化,是研究中国北方商贸史和明清建筑的活化石,现为黄河旅游板块核心景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过度的开发,碛口繁华的商业街几乎遮掩了旧时的风采,母亲黄河依然风姿绰约,蜿蜒流淌,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碛口游览结束已14点,大家集合返程。一路畅通,至长治市20点多。</p><p class="ql-block"> 至此,沙漠之行圆满结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积跬步以千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