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东亲友团黄冈祭奠特别报道</p> <p class="ql-block">**王家御用记者佩莲黄冈报道: 5月3日凌晨5时,武汉楚世家小区灯火通明,蒸汽朦胧中,我与先生亲手包的北方水饺与湖北肉包子同时上桌,化作最朴素的离别序曲。</p> <p class="ql-block">**晨光寄思:三代人共赴青山之诺</p><p class="ql-block">5月3日清晨7时,我和弟弟王军一家三口与载着山东5位亲人的车队,径直驶向黄冈革命烈士公墓。山路蜿蜒,青松翠柏间,墓碑前,两位白发姑姑与堂弟王建军、表弟朱朝阳、表妹朱朝霞手捧鲜花,以额触墓,鲁北方言混着泪水渗入青石板缝隙。80岁的大姑率众人长跪泣诉:“哥,我带着山东的晚辈都来看您了……”“哥,滨州小李庄的老柳树还在,咱家年年清明给您烧纸钱……”与78岁的小姑颤抖着抚过墓碑上我父亲的铭文,我与弟弟将山东亲人带来的香蕉苹果点心供于碑前:“老爸,您最疼的山东侄儿外甥辈都来看您了。”“您守护的山河,如今家人代代相承。”</p> <p class="ql-block">**战火家书:马背上的教育启蒙** </p><p class="ql-block">上午8时,大别山龙王岭阳光灿烂,80岁的大姑跪在青石板上,额头抵住冰凉的碑体。墓中长眠的父亲,生平如一部浓缩的共和国简史:1943年参加抗日游击队,1947年随华东三野特务营转战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之后又在1950年因担任武汉军区联络员,押送抗美援朝物资和入朝部队专列,先后都错过了我山东老家2位姑姑和小叔的出生。1954年,我英雄的父亲骑着大马佩戴着军功章首次回乡探亲,用马鞭轻点3个衣衫褴褛的孩童对我爷爷说:“让他们都去上学,学费从我津贴里扣。”这个承诺,让大姑成为滨州小学女教师,更让家族至今走出十多名大学生与研究生。</p> <p class="ql-block">记得父亲说他1949年渡江战役担任侦察连长期间,曾利用侦查间隙写下过特殊家书:用子弹壳磨成钢笔,以烟盒纸裁作信笺,为山东老家绘制了首幅“中国地图”。“等把红旗插遍全国这些地方,我的弟弟妹妹就能上学堂。”这份未曾寄出的“家书”,被老爸1954年探亲时化作实际行动——用津贴先后为4个弟妹缴纳学费。</p> <p class="ql-block">**世纪相拥:三位姑嫂银发照亮岁月** </p><p class="ql-block">5月3日上午10时30分,当三位银发老人在黄冈寿星居所相拥时,时空骤然折叠——90岁的寿星母亲张开双臂,两位山东姑姑踉跄扑进怀抱。三位老人平均年龄83岁,六只布满褐斑的手交叠成颤抖的星芒。</p><p class="ql-block">母亲指尖拂过大姑后背说:“2019年送你俩回山东时,我以为这是今生最后一面,依依不舍,也是这么抱着哭……今天,我知足了” </p><p class="ql-block">当山东亲友跨入母亲家门时,大姑带来的红枣摆了一地——这是大姑延续了半个世纪的仪式。大姑自1969年起,每年秋收后总有一袋山东花生米或者是红枣准时抵鄂,即便在2019年4月那个悲伤的春天,病床前的枣盒里仍留着“给哥哥补血”的叮嘱。</p> <p class="ql-block">**【记者手记】** </p><p class="ql-block">当战火中的子弹壳钢笔遇见寿宴上的电子祝福牌,当行军地图叠映无人机光影秀,这场跨过长江黄河的团聚,给出了关于教育传承的最重注解——我那用心血拓荒教育的父亲或许未曾想到,他种下的求知火种,早已在妹妹的讲台上、在外孙的公司里、在重孙女的全校作文赛奖状中,长成了接天的森林。墓碑前的那把粉笔灰,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星火燎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佩莲</p><p class="ql-block">2025.5.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