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英雄,是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战士,是实验室里攻坚克难的科学家,是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劳动者。他们用青春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勇敢与坚韧,传承他们的精神与理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弘扬革命先辈的奉献精神,钟祥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市关工委思想教育工作室、市雷锋精神传承馆拟组织青少年儿童与志愿者共同走访慰问老战士、老党员、老模范(以下简称“老英雄”),通过聆听英雄故事、互动服务等形式,传承红色基因,增强社会责任感,让红色记忆永不褪色,让爱国种子生根发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红领巾心向党,争做时代好队员!红领巾在胸前闪耀,英雄的精神在心中永存。刘友春就是在我们身边的大英雄,我们一起聆听英雄故事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钟祥市雷锋精神传承馆 罗书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5月7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石河子市一枝花 退役随夫到钟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记新疆建设兵团退役女军人、一等功获得者刘友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雷明才 郑红燕 武巍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家住钟祥市中果园街(XX号)的刘友春老人是一个神奇的人物。周围街坊邻居只知道她是退役女军人、是原钟祥县供销社(钟祥商场)的退休干部、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太婆,却不知道她还是一位曾经立过一次一等功、三次三等功的大功臣。今年93岁的刘友春,1933年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她本姓陈,两岁就死了父亲,七岁死了母亲。1940年,为了躲避日军,她与姑妈等亲友从江西逃难讨米到湖南湘潭县。由于路上人荒马乱,她与姑妈等亲友走散。孤独不幸的她,被一个农村的老太婆收留。老太婆也60多岁了,怕以后自己离开人世后姑娘没人管,于是四处打听,将刘友春送给了一个小山村的刘家做女儿,并改名叫刘友春。养父刘翠生和养母待她很好,视为己出。刘家有一个叔叔在株洲火车站上班。在小山村生活几年以后,刘友春随养父养母来到株洲,靠捡煤渣为生。16岁时,株洲解放,刘友春曾参加过街道工作。1952年11月,王震的部队来湖南征兵,当时全国正值抗美援朝时期,正准备到一家兵工厂上班的刘友春,在家人的支持下,满怀保家卫国的热情赶到长沙报名参军,并随部队开到了新疆石河子,被分配到7师359旅19团,从此改变了她人生的命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疆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很艰苦。当时住的地方都是沙漠,没有水,睡的是地铺。特别遇到冬天,狂风暴雪,更让人不寒而栗。工作以开荒种地为主,同时参与地方清匪反霸,农闲则进扫盲班学文化。开出来的荒地上半年种小麦,下半年种棉花。农村出生的刘友春在生产和建设中,处处带头,事事争先,很快被提拔为班长。他曾在19团、121团的炮台队、农垦队、园艺场等单位工作生活过。由于特别能吃苦,不怕累,所以一直被重用,她先后当过班长、队长、场长、‘支左’军代表等职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解放初期的新疆敌情和社情十分复杂,刘友春牢记上级首长的指示,一刻也没有放松警惕。有一天,刘友春所在的队来了一位自称是华山英雄的人,说是来找战友的。刘友春以负责人身份接待了他。在谈吐中,李友春发现他有些不正常,总是爱打听兵团的一些数据和情况。她决定先稳住这个人再作打算,于是中午有意留他吃中饭,然后把他带到食堂吃饭,那里中午有很多男战士,等去了那里再做处理。没想到,那个人不肯去,这就更引起了刘友春的怀疑,随即派人到团部报告了保卫处。保卫处来人将这个人带到了团部。经审讯,这个人正是全新疆通报的一名国民党的留守特务。最后那个特务被枪毙了,刘友春因此被记一等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何培育棉花品种,提高棉花单产,增加棉花总产,是新疆建设兵团最棘手解决的难题。刘友春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她善于勤学苦练,在棉花生产一线,她和姐妹们精心栽培、细心管理棉花,经常受到上级的表扬。同时,她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在培育棉花良种上下功夫。经过三年的实验和栽培,刘友春所带的队终于育出了长绒棉。这种棉花生长期短、株型矮壮、产量高、花绒长、质量好,后来被作为优质棉品种在全兵团推广。作为领头人,刘友春又为建设兵团的棉花生产立了一大功,由此,她被大家尊称为‘建设兵团的一枝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这是新疆建设兵团战士的一大特点,这在刘友春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1956年春耕生产开始,上级下达任务,要求一个星期之内,把所积累的牲畜肥料全部施到棉田里。接到任务之后,刘友春和姐妹们一起大干苦干,她们用耙犁车往棉田运肥,来回近4公里,都是一路小跑,三天三夜没有睡觉,终于提前两天完成了施肥任务,受到了上级团部的表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解放初期,摘棉花全靠手工,按部就班地摘,一天能摘500斤就不错了。但受季节和天气的影响,兵团大面积的棉花吐絮之后,必须尽快将棉花采摘入库,否则将减产减收。为此,兵团每年都要开展摘棉速度比赛,看谁摘得快,摘得多。这对心灵手巧又勤奋上进的刘友春来说,又是一个展现自己的好机会。她每天起早贪晚,中午不休息,弓腰驼背,两手并用,一刻也不停息地摘棉花,从每天700斤到800斤,又从800斤到900斤,终于有一天,她一天采摘棉花数量达到了1000斤,创造了新疆建设兵团一天采摘千斤棉的奇迹,她的先进事迹在兵团广为流传。</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刘友春与张元发夫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7年,刘友春与兵团某连排长张元发结为夫妻,婚后生育两儿一女。1959年,刘友春光荣人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她和丈夫一起转业来到湖北省钟祥县,刘友春被组织安排在钟祥县供销社任门市部主任,一干就是20年,直至1985年退休。现在退休工资仅4000多元,虽然不高,但她却很满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经常说,“是毛主席、共产党救了我,把我培养成共产主义战士,我没有什么不满足的”。在县供销社工作期间,刘友春对党无限忠诚,对工作认真负责,对自己和家人却要求严格,从不居功自傲,不搞任何特殊。他的丈夫被安排在钟祥县民政局工作,她也是供销社的干部,但是她们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是靠自己找的工作。改革开放以后,两个儿子和媳妇先后下岗,让她们找老领导或老战友想办法,均被她们拒绝。赤壁市一位任厅级干部的老战友,打电话问她们有什么困难,她们却说没有。后来,儿子和媳妇都是自己找工作和做生意才渡过了难关。</span></p> <p class="ql-block"> 1985年,刘友春从钟祥县供销社退休。退休以后,她和大儿子张跃辉生活在一起,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帮儿子们带孩子。她先后将三个孙子带到上大学。儿子媳妇每天要上班,她就负责孙子吃、住、行。早上送孙子上学,晚上再到学校把孩子接回。虽然每天很累,但很快乐。三个孙子上大学以后,都没有忘记奶奶的恩情,在外地学习或工作的孙子们经常打电话和视频问候奶奶。逢年过节,总会给奶奶买吃的或穿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俗话说,人活七十古来稀。刘友春今年已93岁了,可谓‘长寿之星’了。她长寿的经验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心胸宽阔,有个好的心态,天天都有好心情。她对人和气,为人善良,和邻居们相处融洽,每天和他们聊天,打牌,散步。她的生活也很有特点,除坚持早起早睡外,每天还坚持‘五个不断’:即每天吃一个鸡蛋不断,每天喝蜂蜜不断,每天喝葛粉不断,每天喝奶粉不断,每天散步不断。正是因为这‘五个不断’,才使得老人身体健康,心情舒畅。如今的她,面容红润,眼睛炯炯有神,说话声音清脆,看上去只不过六十岁左右的中年人。除耳朵有点背,血压有点高外,并无其他疾病。生活基本可以治理,能吃能睡能玩。儿子媳妇对他也很孝顺。老人爱吃什么,大媳妇王芳就做什么;遇到下雨下雪天,为了防止老人摔跤,他们就把饭菜送到老人的床前。平时葛粉、蜂蜜和奶粉,都会及时送到老人的手中。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老母亲培养成百岁老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根据刘友春及家人口述整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儿子张跃辉讲述父亲母亲家教严格,从不给组织添麻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刘友春丈夫张元发,离休干部,男,1926年9月出生,湖北省钟祥冷水吴集人,1949年9月1日参军,新疆建设兵团农建十九团第八连,1950年10月1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3月5日,新疆建设兵团政治干部学校毕业。1950年荣获一等劳动功臣,1951年3月荣获三等学习功臣。退役回到家乡钟祥,钟祥市民政局殡仪馆副馆长退休,2015年底去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下照片是2023年7月,钟祥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市佳人有约首席摄影师蔡斌拍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