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江苏地处东南沿海,不同于齐鲁与巴蜀,也不同于北方三秦与南方海闽,历史上因夏商周时代泰伯奔吴而书写独特,既有“大风起兮云飞扬”的秦末涌现出众多英雄人杰,又有绚丽多彩的“六朝文化”与影响深远的运河文化,史称“吴韵汉风”。吴韵者,“至德礼让”;汉风者,高扬“大一统价值观”;六朝文化为北人南迁、佛教传播,由此带来继春秋“百家争鸣”之后又一次思想大解放,“会心不必遥远一笑”、“我与我周旋宁做我”。扬州位于运河中心,历被称为“运河之都”,如今毕功于隋朝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更被世人公认是与“万里长城”同样伟大的历史壮举。</p><p class="ql-block"> “泰伯奔吴”始于商末,古公亶父的后代自黄河流域远徙长江流域建立吴国。《史记.吴太伯世家》云:“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后称周文王),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注:“吴,国号也。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至十九世孙寿梦居之,号句吴。寿梦卒诸樊南徙吴,至二十四代孙(公子)光,使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古句吴作为江苏最早方国之一,之前有尧封大彭国、禹封古徐国;之后有武王之子邗伯封于今扬州一带,镇江存宜侯国、宿迁有钟吾国。</p> <p class="ql-block"> 史载古吴国历经六百余年、25代君王,自“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都邑自无锡梅里南迁,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受命于今之苏州“象天法地”建造“阖闾大城”(司马迁称阖廬王城)。由此苏州建城迄今已2500年。关于“阖闾城”,西晋左思《吴都赋》云“二八城门,水道陆衢”。今人解,苏州自古水网纵横,故以“双棋盘格局,水门陆门并建”,二八城门即“水门八、陆门八”。陆八门自南而北分别为阊门、胥门、盘门、蛇门、匠门、娄门、齐门、平门。其中阊门又称“破楚门”,纪念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并孙武率兵伐楚,从此门出发亦从此门凯旋事。胥门又名“姑胥门”,《越绝书》载:“胥门外有九曲路,阖廬造以游姑胥之台以望太湖”。盘门古作“蟠门”,从风水角度吴处辰位,辰即龙;而越在巳位,巳即蛇;以龙克蛇,示不忘征服越国之意。</p><p class="ql-block"> 苏州立城千年名称众多,但主要有五个:春秋时叫阖闾城;秦统一后设会稽郡(此地称吴县,为会稽郡治所);东汉永建四年(129年)称吴郡,因阳羡令周喜、山阴令殷重上书求分为二郡,汉顺帝遂割浙江以东为会稽,浙江以西为吴郡(史上“东吴”之称始于晋书,以吴郡、吴兴、山阴皆秦之会稽郡析置,因此合称“三吴”);隋开皇九年(589)称苏州;北宋政和三年称平江府(其名来源有三种说法:一是相传上古时,有一精通天文地理大臣叫胥,曾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尊为“水平王”。二是据南宋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篇》,宋太祖开宝八年此地曾设“平江节度使”,平江者意为“平定江南”也。三是大江大河至此处渐平,苏州城基与长江太湖持平因此得名),直至明朝建立方再次改称“苏州府”。</p><p class="ql-block"> 苏州地形西南有姑苏山(古称姑胥山),唐朝著名地理学名著《元和郡县图志》云:“隋开皇九年平陈(南朝最后一个朝廷),改(吴郡)为苏州,因姑苏山为名。” 汉代王符《潜夫论》又有记:“盖胥者,舜臣名,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吴地。”由此遥见,今日苏州之名应含“上古封胥”远史。</p> <p class="ql-block"> 苏州繁荣盛于隋开江南河。据载唐代各地州郡按经济人口分“辅雄望紧上中下”七等,大历年间苏州被评为江南唯一雄州。</p><p class="ql-block"> 作为吴国旧都,苏州至今保留着大量历史名胜,这些千年古迹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是一扇通往波澜壮阔吴越春秋时的窗口:木渎镇位于今苏州城区西南。据《越绝书》记载,这里曾是二千年前的吴国王宫所在地。木渎之名/渎,小河也;当时王宫建设大兴土木,此河“塞满”了运送木料的船只故称木渎。唐李商隐怀古诗《吴宫》云:“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即勾勒此地当年景象。唐李白《苏台览古》亦有“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名句,此王宫同样应指当年的木渎。</p><p class="ql-block"> 姑苏台是两千年前吴国强大的象征,更是当年的地标建筑。唐《吴地记》云:阖闾“起台于姑苏山,台因山为名,西南去国三十五里”。又云“阖闾十年(公元前505年)筑,经五年始成,高三百丈,望见三百里,造曲路以登临。”夫差即位后,公元前494年夫椒之战胜利“复高而饰之”,既有“忆昔吴王争霸日,歌钟满地上高台”记载,亦成公元前473年夫差“兵败亡国”自刎处。越灭吴姑苏台被付之一炬。</p><p class="ql-block"> 虎丘古称海涌山,相传远古时本为海中一岛。《吴地记》云“(虎丘)高一百三十尺,周二百十丈。比入山,则泉石奇诡应接不暇,其最者剑池、千人坐也。剑池,吴王阖闾葬其下,以扁诸、鱼肠等剑三千殉焉,故以剑名池。”又曰“剑池浙中绝景,两岸划开,中涵石泉,深不可测。”宋王禹偁序:天下名山所见不及所闻,独虎丘所闻不及所见也。</p> <p class="ql-block"> 胥王庙又名“伍相祠”,位于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为苏州最早的一座纪念伍子胥祠庙。相传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赐屡镂剑令伍子胥自杀,并将其尸抛入胥江。尸袋漂流至太湖入口处被当地民众打捞上岸并葬。当时只筑墓未垒坟,并以石块作碣上刻“鸱夷藏处”四字。今胥王庙建筑面积达两千六百平方米,内有伍子胥石像一尊并古吴史馆,花岗岩浮雕五十二方篆刻着伍子胥的生平事迹。牌楼楹联“往事昭昭亿万史长传宇内;精忠耿耿千百年犹在人间”。墓庐楹联“父兄遭谗箭赤族吞声梦断昭关离楚地;忠直致危身丹心饮恨魂销屡镂概吴王”。(值得一提,同因遭楚平王迫害而后于伍员逃亡吴国的伯嚭,吴越争霸中谗言伍子胥遭夫差赐剑绝命,越灭吴后终被勾践赐死,至今只留后世鄙夷)。</p><p class="ql-block"> 泰伯庙又名至德庙,东汉永兴二年(154)吴郡守糜豹建于阊门外。《辩疑志》载“吴阊门外有泰伯庙,庙东又有一宅,祀泰伯长子三郎,吴越钱武肃王始徙之城中。”今庙在阊门内,东行半里余有至德桥,庙内供奉自泰伯以来吴国25代君王。</p><p class="ql-block"> 吴淞江原名淞江,发源于太湖终汇今上海黄浦江入海,因淞江历史上流经吴地,故后称吴江、吴淞江。苏州为江南著名水城,古图籍所载者有桥三百五十九座(唐白居易诗曰“红栏三百九十桥”;宋人杨备诗云“画桥四百”),唯垂虹桥独被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誉为“三吴绝景”最美古桥。垂虹桥又名“利往桥”,即吴江长桥也。北宋庆历八年,由县尉王廷坚所建。有亭曰垂虹,而世人以桥名。《续图经》云“东西千余尺,前临太湖、洞庭三山,横跨松江。行者(晃漾天光水色中)海内绝景,唯遊者不可以笔舌形容也。”</p> <p class="ql-block"> 苏州历史文化名人:既有司马迁《刺客列传》笔下“言必信行必果然必诺”“士为知己者死”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壮士之一的专诸,公元前515年,因余昧未按先王“兄卒弟代立”传位给季札而刺杀余昧之子吴王僚,助诸樊正嗣阖闾即位。专诸死,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今苏州阊门内有一条长五百米的专诸巷,即记录当年专诸生于斯葬于斯之事。</p><p class="ql-block"> 又有公元前210年见秦皇嬴政第五次出巡语“彼可取而代之”的项羽起兵吴中壮举。据《史记》秦始皇第五次巡游从咸阳出发,先抵云梦南下九嶷山望祭虞舜,随后乘船沿江而下,经丹阳渡钱塘江登会稽山祭祀大禹,之后过吴县(会稽郡郡治,今江苏苏州)。太史公云:“时项梁杀人,与籍(项羽)避仇于吴中,始皇游会稽梁与籍俱观。”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涉起大泽中,九月梁与籍杀会稽郡守于吴中起兵响应。公元前207年秦亡项羽鸿门分封天下;仅四年项羽陷垓下十面埋伏,兵败乌江自刎。唐杜牧有《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似惋惜壮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汉代小隐山林、大隐于朝市的皋伯通终遁姑苏,今留地名伯通桥。</p><p class="ql-block"> 被钟嵘《诗品》誉为“陆海潘江”的东吴名将陆逊之孙陆机,亦世居吴县并在此写下著名的《辩亡论》。</p><p class="ql-block"> “三贤堂”位于今苏州市姑苏区虎丘山内,南宋绍兴二十八年苏州郡守蒋璘建,供奉唐代先后于此任刺史“何似姑苏诗太守,吟诗相继有三人”的刘苏州、白苏州、韦苏州。范成大《吴郡志》云:“思贤堂旧名思贤亭,以祠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后改曰三贤堂。”</p><p class="ql-block"> 北宋贺铸晚年亦定居于此,并在这里写下了“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青玉案》名篇,以及“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著名悼亡词《鹧鸪天》(这首词被后人列为中国文学史上“四大悼亡诗”之一,另三首为潘岳《悼亡》/纪念杨氏“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元稹《离思》/纪念韦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苏轼《江城子》/纪念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p><p class="ql-block"> 南宋名人范成大亦苏州平江人,晚年在此写下《田园杂兴六十首》、《吴郡志》首提“天上有天堂,地下有苏杭”。</p><p class="ql-block"> 中国大地江山如画,古有秦汉之际“大贾走集”的邯郸最令人向往; 隋唐之际取而代之的是“一扬二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到南宋时,陆游名句“不死扬州死剑南”,又使天府蜀都成为时人新的梦想地。如今数风流城市“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苏州,更是令人领略江南,“桥洞里面看月亮”寻访吴韵、不虚“东方威尼斯”之行的当代打卡地。</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忆江南》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 南京</p><p class="ql-block">(文章原创,图片选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