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抢:藏在岁月褶皱里的温柔史诗

特种兵

<p class="ql-block">双抢:藏在岁月褶皱里的温柔史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汉平原腹地的仙桃市,总让我想起母亲织就的锦缎——1986年从沔阳县蜕变而来的这片土地,以丰饶的馈赠被誉为鱼米之乡。当金黄稻浪在七月的风里翻涌,我才读懂这美誉背后,藏着世世代代农人用智慧与汗水绣出的生存诗篇。而那深深烙印在血脉里的“双抢”记忆,恰似一枚带着泥土芬芳的徽章,别在时光的衣襟上。</p><p class="ql-block">双抢的清晨总带着独特的韵律。天还未完全透亮,大人们的呼唤声就像温柔的琴弦,轻轻拨醒沉睡的梦。我们揉着惺忪睡眼,从缀满补丁却盛满安全感的蚊帐里钻出来,踩着带着夜露的石板路走向茅房。母亲总在灶台前念叨:“多吃点,才有劲帮衬家里。”几碗温热的米粥下肚,赤着脚跟在大人身后,便一头扎进了晨光里的田野,开启一天的忙碌。</p><p class="ql-block">割稻时,镰刀与稻秆的碰撞声是最原始的乐章。村里的割稻能手们身姿矫健,镰刀翻飞间,金黄的稻穗整齐倒下,仿佛大地在他们手中顺从地褪去华服。而我们这些孩童,总在跌跌撞撞中成长。记得有次走神,镰刀轻轻“吻”上指尖,疼得直掉眼泪,却被邻家阿伯笑着安慰:“这是土地给你的成长勋章。”那时的我专职抱稻铺,赤着膀子穿梭在泥田里,虽然深一脚浅一脚,却也乐在其中——每一趟往返,都是在为丰收添砖加瓦。</p><p class="ql-block">正午的田野是个沸腾的舞台。打稻机的轰鸣声与知了的鸣唱交织,像是大自然与人类共同谱写的交响乐。即便烈日把皮肤晒得发烫,浑身沾满泥巴,只要跳进池塘的那一刻,所有疲惫都化作了欢笑声。池塘的水虽不似冬日般清凉,却承载着我们最纯粹的快乐。上岸后,母亲递来的那碗温热的茶水,混合着冰棒的甜蜜,瞬间驱散了所有暑气。</p><p class="ql-block">双抢时节的天气总爱“调皮”。雷声乍响时,全村人便默契地化身“护粮卫士”。晒场上,男女老少齐心协力,将稻谷迅速归拢遮盖,动作娴熟得像训练有素的士兵。偶尔稻谷被雨淋湿,大人们虽会皱眉叹息,却从不在我们面前抱怨。父亲总会说:“老天爷也在考验咱们的本事呢!”夜里炒稻的火光摇曳,映着母亲温柔的侧脸,那一刻,困难也变得温暖起来。</p><p class="ql-block">插秧的午后,是技术与耐力的双重考验。大人们弓着腰,动作行云流水,转眼间就为水田铺上了绿色的绒毯。我们在田埂边传递秧苗,虽不能亲自下田,却也为参与其中而自豪。夕阳西下时,火烧云为田野镀上金边,驱赶蚊虫的吆喝声、犁田的呵斥声、此起彼伏的欢笑声,共同编织成乡村最美的黄昏曲。</p><p class="ql-block">那些与蚂蟥“斗智斗勇”的日子,如今想来竟也充满趣味。被蚂蟥叮咬时的惊慌,处理时的小心翼翼,最后看着它在阳光下消散的成就感,都成了童年独特的记忆。而傍晚的池塘,则是全村人的“欢乐驿站”。洗去一天的疲惫,我们在水中嬉戏,仰浮成“漂尸”的模样,笑声惊飞了岸边的水鸟。</p><p class="ql-block">如今农业机械化的浪潮席卷而来,双抢的身影渐渐隐入历史的长河。但那段从七岁延续到十八岁的岁月,早已化作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它教会我用坚韧拥抱生活的风雨,用乐观化解劳作的艰辛,更让我懂得,每一粒粮食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温情。</p><p class="ql-block">每当回想起双抢,心中便泛起暖意。那些汗水与欢笑交织的日子,那些邻里互助的情谊,那些在苦难中依然闪耀的希望,都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珍贵。或许现在的孩子很难体会那份艰辛,但我愿将这份记忆轻轻珍藏,因为它不仅是个人生命的印记,更是一个时代最温暖的注脚——在艰辛中绽放坚韧,于平凡中孕育伟大,这便是双抢留给我最珍贵的人生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