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五一节期间,开心户外群组织了一次四天三晚的重庆徒步休闲游。60人的庞大队伍分乘两部二加一保姆大客车,于五月一日当天从贵阳出发,开启了重庆徒步休闲之行。</p><p class="ql-block"> 此次重庆之行,前往三个地方,除了金佛山及古剑山风景区,还有就是一条经典徒步线路——牯牛背。计划第一天留宿于金佛山外沿山脚下农家乐,然后第二天进入金佛山,住宿綦江,第三天去古剑山,仍然住宿在綦江,第四天攀登牯牛背,然后返程回贵阳。</p> <p class="ql-block"> 金佛山属于国家五A级景区,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生物多样性、佛教文化三大奇观。因我们就大半天的时间,也只能走马观花般游览。今天的行程除了坐了一段爬升的缆车外,几乎都是在人工步道和悬崖栈道上行走和攀爬,最后一程四公里就是在观光车道上蹒跚。虽然整个行程没有一点的难度,但近九公里的水泥硬面路,特别的伤腿脚,最近复发的足跟痛也因此而有所加重,从来是机不离身的,今天也无奈请好友帮忙了。金佛山风景区的景点众多,但对我来说,其最有价值,最具观赏性,也最引人入胜的一处绝佳处,就是古佛洞景点。这是一个巨大的喀斯特溶洞大厅,大厅里有一尊天然形成的既形似也神似的石佛像,威严而庄重,不由不让人跪拜行礼。在溶洞里还有人工雕塑的、大小不一的、形态各异并表情丰富的1250尊罗汉佛像及释迦牟尼佛和四大菩萨像,还有立于莲花池里的观世音像。此洞被誉为“天下第一佛洞”,是融合了天然自成与宗教艺术的天人合一的杰作,不仅给我们以强烈的视觉震撼,更是心灵上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 古剑山虽为国家四A级景区,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免费景区。其实这里的风景对于我们来说,早已是熟悉不过了,观赏性并不很大,就当是组队来此徒步。这里也同样是硬面的水泥路,走了差不多十公里之长。</p> <p class="ql-block"> 实际上此次重庆之行的重头戏乃是徒步攀登牯牛背。牯牛背位于重庆綦江区郭扶镇高青场境内,是一处以险峻山脊闻名的自然景观,也是一个经简易开发的原生态景区,当然也是免费的。牯牛背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且赤红色的山脊光滑圆润,线条流畅,形似牛脊背,而上下起伏又犹如驼峰,又因牯牛乃强壮公牛的意思,而得名“牯牛背”。</p><p class="ql-block"> 早上我们坐车从綦江城区出发,一个多小时进入了牯牛背山脚下高青场,然后沿山路向牯牛背山顶右面进发。这是一条很成熟的线路,因无意间偏离了,走了一小段的现开的生路,稍微耽搁了一点时间。前两天我们几乎都是行走在硬面的路上,今天一踏上柔软的山路,就有很强的熟悉感,这才是我们户外喜欢有的山路。沿着弯曲陡峭并狭窄的山路一路爬升,赤红色的丹霞地貌特征渐渐呈现,友友们就开始进入了打卡拍照和录像模式。</p><p class="ql-block"> 因一路上的山路爬升,因此整个队伍拉的很长,有的已经进入脊背地段,开始了惊险模式。而有的友友们则舍不得的美景诱惑在后面慢慢的拍照,也有的友友午间时分开始了今天午餐而拉在后面,反正今天的时间充裕,不用着急。</p><p class="ql-block"> 牯牛背山脊总长逾千米。其中有三段长达300米较为惊险的脊背,需单向小心通行。牯牛背山顶的脊背线条清晰,轮廓分明,脊背表面光滑,这些山脊线条高峰与低谷相间,呈现出波状延绵的态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体上。在5至30米的岩体上,偶尔能见到灌木和野草顽强地生长,而大部分山体则裸露在外。神奇的是,在脊背上巧妙地分布年代久远的登山小凹槽,宛如牛的脊柱一般,使得这方山体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生动地再现了牛背的形态,也给我们攀爬脊背带来了便利和安全。而赤红色的脊背掩映在绿色的植物中,更显突出而引人向往。如果从空中或远处眺望,整个牛背跃然而出,十分的壮观,友友带的无人机拍摄的画面就很清晰的展现了这难得的美景。</p><p class="ql-block"> 脊背最宽处约为4米,而狭窄之处仅2米,脊背两侧则是光滑陡峭的岩壁,垂直高度超40米,两侧为数十米深的陡峭悬崖,无护栏,每一个站在上面的人都会有胆战心惊的感觉,都会有万一摔下去的恐惧,因而被誉为“綦江的华山”或“重庆小华山”。也正因为如此,今天徒步的友友们,虽然绝大多数都是长期户外徒步的,但也有少部分胆小的友友就有点望而却步,小心翼翼的慢慢的艰难前移。而那些胆大的友友们却健步如飞,并在脊背上摆POSE,让人羡煞不已。最有意思的是那些有恐高症的友友,他们在脊背上一边哭泣流泪、一边颤栗发抖、一边匍匐坐卧,一边慢慢的往前移动的窘态,真的太让人忍俊不禁,既可怜也可笑。但无论怎样,60个友友无一人无奈退出,虽然窘态百出,闹剧不少,但都克服心理障碍,安全的完成了牯牛背的徒步穿越。 </p><p class="ql-block"> 站在牯牛背上,极目远方,但见苍茫的绿色山峦,连绵起伏,郁郁葱葱,一览无余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不虚此行。站在牯牛背上,诗情顿生,惬意抒怀,享山风掠过轻拂脸庞的快感,仅有的一点疲惫也消失殆尽,看红岩丹霞绝壁的壮美,心中还有的一丝恐惧也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诗曰:牯牛背上蹒跚行,胆颤怎能不心惊。身临险峻生豪气,青山红岩酿诗情。</p> <p class="ql-block"> 从牯牛背山顶下来,沿着一段人工铺设的十分好走的步道下山,山下就是今天徒步的终点也是大客车接我们的地方。此时天色渐渐阴沉下来,灰暗天空让人心生不安,紧接着一场大雨不期而至,瞬间电闪雷鸣不住,瓢泼大雨倾泻而下,几乎大多数的友友都没有带任何雨具,山道上也没有很好的避雨之处,就只能冒雨下山,幸好是人工步道,也幸好路并不湿滑离山下很近了,更是幸好气温不低,虽然个个淋的像落汤鸡一般,基本上对身体无碍。</p><p class="ql-block"> 牯牛背的探险之旅不仅是一次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对神奇大自然的赞叹,也是一次对自我挑战的体验,更是一次展现自己风采的舞台。无论是自己走过来的,还是别人搀扶过来的,无论是手舞足蹈般跳跃过来了的,还是一步一步爬过来的,抑或是坐着慢慢移动过来的。无论是带着笑容自信满满过来的,还是小心翼翼提心吊胆似过来的,抑或是惊吓过度带着眼泪哭着过来的。你们都是无所畏惧勇于担当的徒友,都是不畏艰险勇于挑战的英雄,你们是好样的,我为有这样的徒友而感到由衷的自豪,下次再相约。</p> <p class="ql-block">文字:高原狼</p><p class="ql-block">摄影:高原狼</p><p class="ql-block">视频:高原狼及部分徒友</p><p class="ql-block">无人机拍摄:歆玥</p><p class="ql-block">写于2025年5月5日</p><p class="ql-block">修改于2025年5月7日于白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