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眼下,大多数地区小麦已经进入灌浆期,小麦生产也就进入后期管理“百米冲刺”的关键阶段。针对当下小麦管理,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和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顾问郭天财提出今年小麦后期管理的重点。</p><p class="ql-block"> 郭天财:小麦灌浆期是小麦粒重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水肥需求的高峰期和反应敏感期,更是多种病害的易发期和防控的关键期。生产实践证明,同一小麦品种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不同管理条件下的千粒重一般可相差3—5克,甚至更多。据研究:小麦千粒重每增减1克,每亩产量可增加或减少12.5公斤。小麦后期管理的重点是养根护叶,延长籽粒灌浆时间,增加灌浆强度,提高粒重和产量。</p> <p class="ql-block"> 郭天财教授提出今年小麦后期管理须抓好四项关键措施的落实:</p><p class="ql-block"> <b>一、保持适宜土壤墒情。</b>小麦籽粒生长期适宜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左右,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均会影响根、叶功能,不利于籽粒灌浆。今年3月4日以来河南全省大部基本无有效降雨,特别是3月中旬以来,局地降水量较常年偏少近九成,且气象部门预报5月份降雨仍然偏少。因此,对缺墒麦田应在小麦籽粒形成期和籽粒灌浆初期及时进行浇水补墒。掌握适宜的浇水时间和浇水量,避免中午高温时浇水或预报大风来临前浇水,避免灌浆后期因大水漫灌或降雨量过多造成田间积水,导致烂根枯叶、诱发病害而降低粒重。</p><p class="ql-block"><b> 二、及时防治病虫害。</b>小麦灌浆期是多种病虫害易发期和防控的关键期。要在加强病虫动态监测基础上,以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和蚜虫为防控重点,切实搞好后期“一喷三防”,减轻植株病虫危害,促进籽粒灌浆,为提高粒重和产量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 <b>三、预防干热风和雨后青枯。</b>干热风是小麦灌浆期遭遇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气象灾害,雨后青枯是小麦灌浆期高温天气突然降水降温后骤晴,再度出现高温的气象灾害。小麦灌浆期遭遇干热风或雨后青枯危害,均会导致植株青枯逼熟早衰,籽粒灌浆时间缩短,粒重下降,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30%以上。近期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发生干热风或因旱涝急转发生雨后青枯的风险较大,因此,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加强防范,及时采用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等措施,减轻干热风或雨后青枯对小麦的危害。</p><p class="ql-block"> <b>四、预防大风倒伏。</b>农谚道“麦倒一把草”。小麦发生倒伏后,不仅影响光合作用和籽粒灌浆,还可诱发病虫害加重而造成减产,增加机械收割难度。因此,在小麦进入灌浆期后,对于近期已经浇透水或降透雨的麦田只要不是特别干旱不建议浇水,需要浇水的田块,一定要在灌浆初期小水浇灌,大风来临之前不可浇水,以免发生倒伏。</p><p class="ql-block"> 此外,还应做好预防旱涝急转、“烂场雨”、穗发芽等极端天气预案和机械抢收的各项准备工作,努力做到“麦子一天不到手,管理一天不放松”,确保大灾麦田少减产,小灾麦田保稳产,无灾麦田多增产,奋力打赢全年粮食生产第一仗。</p> <p class="ql-block"> 绿业元农业科技提醒:在小麦灌浆期及时喷施提质增产剂芸保凯+麦康泰1+2号+禾谷宝+喜友。可大大增强小麦根系活力,延长上部叶片功能期,防干热风、防早衰、落黄好,活秆成熟,增粒重,有效防治锈病、白粉病、叶枯病、蚜虫,确保小麦在灾年实现稳产、高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