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走皖南,首站: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 宣城。<br>杭州西站出发,高铁一小时就到。 宣城,古称宛陵、宣州。自西汉设郡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晋永嘉年间,首开文化昌盛之风,历经隋、唐、宋、元、明、清诸朝文化发展,其文脉源远流长。范晔、谢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白居易、杜牧等相继来此寓居,宣城因此享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 <div>来到宣城,直奔谢朓楼。朓:拼音:tiǎo<br>谢朓楼,江南名楼之一,宣城太守谢朓所建。原名高斋,后人称谢公楼、谢朓楼。<br>谢朓(464年-499年),字玄晖,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与谢灵运同族,并称“大小谢”。谢眺的诗歌对后世诗人如李白、杜甫等都有深远影响。李白曾多次在诗中表达对谢眺的敬仰,如有名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更是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br></div> 历史上谢朓楼曾多次毁坏和重建,最后一次毁于1937年的日军轰炸。现在的谢朓楼是国家AAAA级景区,是一座具有江南特色的四檐高飞、曲径回廊的仿古建筑,分为上下两层,四周设有屏风门。楼基周围还有历代诗文碑刻和修楼碑记。 <p class="ql-block">江南四大名楼的屏风</p> 1998年5月,谢脁楼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复建的怀谢亭,亭柱上刻有行书对联:“四时凭眺依旧澄江静如练,千古复登总教临风怀谢公”。其中“澄江静如练”来自谢朓诗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p class="ql-block">谢脁楼附近正在施工,一处连接谢脁楼的景区即将完工。从开启的边门进去,先睹为快了一番。楼台亭榭回廊,古韵幽幽流香。待新景区完工开放,谢朓楼规模将更上一层楼。</p> 来宣城前做功课时,发现宣城有一古塔,始建于西晋永宁年间。晋初名永塔,唐称开元寺塔,宋称景德寺塔,亦称多宝塔,明、清又称永宁塔。<div>古塔伴古寺。景德寺当年是宣城历史最古老,也是等级最高的寺庙,府一级管理佛教的机构僧纲司即设在寺内。杜牧、汤显祖都曾寓居这里。民国时存地藏殿和铁佛殿,解放后,大殿被拆除,后建为宣州影剧院,现建为开元小区。<div>所幸景德寺塔得以保存。古塔经历代多次重修,塔形及其结构都有较大变化,唯有塔顶三截插瓶护环上盘挂的粗铁链,自北宋以来一直保持着原样。现景德寺塔为九级六面形楼阁式砖塔,高34米 。为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div><br><div>看着眼前这1700余年高龄的古塔被一幢幢居民楼和郁郁葱葱的树木簇拥着,一种奇特的感觉不由而生。</div></div></div></div> 孟夏之时,万物并秀。碧绿茶田,生机勃发。行走其间,实在养眼得很。 <p class="ql-block">众鸟高飞尽,</p><p class="ql-block">孤云独去闲。</p><p class="ql-block">相看两不厌,</p><p class="ql-block">只有敬亭山。</p><p class="ql-block">——[唐]李白《独坐敬亭山》</p><p class="ql-block">敬亭山横亘于宣城市北郊的水阳江畔,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易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馀里。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17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自南齐谢脁《游敬亭山》和唐朝李白《独坐敬亭山》诗篇传颂后,敬亭山遂成为名齐五岳的“江南诗山”,声名鹊起。</p><p class="ql-block">前往敬亭山的路上,一侧是连绵起伏的碧绿茶田,一侧是李白主题雕塑、书法精品碑刻等。下图雕塑一看便知是诗仙李白正兴起挥毫作诗呢。</p> 启功先生墨宝: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诗作)<br> 登山游步道上有一座古昭亭牌坊,“昭亭”其实就是敬亭(山)的原名,这座牌坊已经在敬亭山上伫立了近400年。最近的一次修缮是2021年。<br> <p class="ql-block">沿着青石板路,继续一路向上,来到一个支路路口,按照路牌指示,一条幽深的竹林小径一直延伸到皇姑坟景点。</p><p class="ql-block">下图为玉真公主的塑像。</p> 玉真公主乃唐玄宗的同母妹妹,本名李持盈。24岁便出家为道士,号持盈法师。<div>皇姑坟,相传为玉真公主的荒冢,景点由玉真公主塑像、皇姑坟、相思泉和皇姑桥组成。</div> 李白为玉真公主写下《玉真仙人词》:“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李白的浪漫和不羁由此可见。<div>至于玉真公主与诗仙李白的故事,有多个版本,网上可搜索,恕不在此赘述了。</div> 过了皇姑坟景点,再走不远就是石涛纪念馆。灰瓦白墙,超低调。<div>石涛(1642年-1707年),明宗室靖江王赞仪之十世孙,南明元宗朱亨嘉的长子。明亡后,其父朱亨嘉自称监国,被唐王朱聿键处死于福州,满门抄斩。时石涛年幼,幸由宫人冒死带走得以逃生。后出家,法名原济,字石涛,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br></div>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br>他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后驻锡于安徽宣城敬亭山广教寺,半世云游,以卖画为业。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工书法,能诗文。存世作品有《石涛罗汉百开册页》《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 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名言有"一画论"、"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等。<div>石涛最为珍贵的作品是他青年时期在安徽宣城广教寺出家的时候创造的工笔人物作品《石涛罗汉百开册页》。据保守估计,此套册页目前价值30亿元人民币。(资料)</div> 康熙五年(1666),25岁的石涛来到宣城,挂单敬亭山广教寺、金露寺、闲云庵等寺庙,与当地的画家梅清亦师亦友。石涛在皖南之时,经常出入徽州和黄山,赏玩诸多大户的藏品,心性和技法得到很大提升。 石涛纪念馆内的罗汉雕塑(该图来源朋友所摄) 一路有碧绿茶田相随,习习微风带来幽幽清香,沁人心扉。 回望走过的路,远处的宣城已然披上了一层薄纱,有点扑朔迷离。 山半腰的翠云庵,看上去好像刚刚修复过。<div>据资料显示,翠云庵有据可考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宣歙观察使裴休所筑的“卜静室” (禅寺),即翠云庵的前身。因韩愈少年时曾在敬亭山下读书求学,韩愈成名后,宣州人在“卜静室”为韩愈建祠纪念,将韩愈的塑像供奉其中,时来礼拜。</div><div>唐代的“卜静室”和其后的翠云庵原为禅门,1919年始改住黄冠(道士)。解放前夕,翠云庵几乎已毁坏殆尽,只留下庵门前的虎窥泉。1987年经批准重建翠云庵。<br></div> 看到的都是未完工神像。这也正是机会难得可以一窥神像本色原貌。 <p class="ql-block">仔细看,每一处拼接都是用木头固定而不见一个铁钉。</p><p class="ql-block">看样子,目前这状况可能是上漆前的准备阶段吧。</p> 翠云庵前有一口“虎窥泉”。相传山僧苦无水,有虎刨土,且刨且嗅,群僧于虎刨处掘井,得清凉甘泉,遂名虎窥泉。 终于到了太白楼,又名太白独坐楼。<div>太白楼建于天宝十二年(753年),因李白在此所著名诗《独坐敬亭山》,后人在此处建“拥翠亭”,并立碑记事。此亭又俗称“太白亭”。清代,将此亭改建成太白楼,楼下为道士寓居。1937年毁于战火。2014年11月,宣城市政府新建太白独坐楼位于敬亭山半山腰怀英亭附近,楼高33米,共4层,仿唐建筑。</div> 进入楼内一层厅,就见正中一尊石膏雕塑的李白坐像,诗人侧身目视远方,仿佛在寻找他的偶像谢眺,抑或是沉醉在敬亭山的温柔中。 登二楼,见墙上悬挂一首塮眺的五言诗《高斋视事》:<div>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br>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br>披衣就清盥,凭轩方秉笔。<br>列俎归单味,连驾止容膝。<br>空为大国忧,纷诡谅非一。<br>安得扫蓬径,锁吾愁与疾?</div><div>诗人在作品的结尾明确表达了归隐的愿望,既是他思想上苦于“视事”,又不贪恋享受的必然归宿。可惜,谢眺最终还是被诬死于狱中。<br></div> 谢眺像 在太白楼二楼陈列了好几个精美的大型木雕作品,内容基本都是对李白诗歌的一种诠释,如《送友人》,等等。 <p class="ql-block">怀英亭</p> 从太白独坐楼出发,循着步道爬阶而上,可登顶敬亭山最高峰翠云峰,随后继续前行,可经览天际阁、穿云亭、湖光亭等到达敬亭山南大门,还能游览韩愈文化园。此步道路程比较长,有一定难度,比较适合登山爱好者。<div>在石涛纪念馆有景区观光车接送游客到游客服务中心,观光车票单程成人每位10元。这个选择可以节省体力。</div> 下山后又去了江南千古名刹、曾与九华山化城寺、黄山翠峰寺、琅玡开化寺合称四大名寺的广教寺。广教寺建于唐大中三年(849年),是一代名相裴休任宣州刺史时,为迎希运和尚即黄檗禅师所建。黄檗禅师是禅宗的五大流派之一临济宗的始祖,临济宗也称“当头棒喝派”此宗后传入日本、朝鲜等地,成为这些国家的禅宗主流。<div>广教寺毁于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仅遗存广教寺双塔。</div> 2006年经政府批准,广教寺道场正式兴建,现已对外开放。<div>广教寺现建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藏经楼、钟楼和鼓楼等。<br></div> 这里陈列的石涛画作虽然不是真迹,但也应该是高仿吧。一共8张,我全拍了。一张张仔细欣赏,图上每一个人物,以及动物花草,都自带脱俗的灵气。 广教寺双塔建于北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为七级方形平面直井式塔心室仿木楼阁式砖塔,保存了唐代佛塔的古意。1956年,被列入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憾的是由于去晚了,吃了闭门羹。勉强拍得双塔之一,自嘲“聊胜于无”。 文末特别介绍一下宣城的魏氏馄饨,果然好吃,价格还非常合理,不愧为百年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