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气象史志□鲁胜峰

星鬓云鬟

<p class="ql-block">绍兴气象史志□上</p><p class="ql-block"> 鲁胜峰</p><p class="ql-block">绍兴,这片镶嵌于浙江东北部的古老土地,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更迭分明,雨水丰沛润泽。在岁月的长河中,气象的变迁与人类文明相互交融、彼此影响,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气象文化,书写着一部与自然对话、与时代同行的气象发展篇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古代气象观测:智慧萌芽,观天察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先民们便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气象经验。这些经验以物候现象为载体,被记录与传承。《越绝书》中“春三月,时雨降”的记载,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春季时节雨水降临的自然规律,这不仅是对气候现象的简单描述,更是先民们适应自然、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到了汉代,王充所著的《论衡》多次引用越地的气象现象来论证其学说。王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将越地的气象特征融入哲学思考,使气象现象成为学术探讨的重要素材,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越地气象现象在文化学术领域已受到广泛关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宋代,陆游在绍兴居住期间,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留下了“小楼一夜听春雨”等诸多脍炙人口的气象诗句。这些诗句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以艺术的形式记录下当时的气象状况,为后人了解宋代绍兴的气候特点提供了独特的视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明清时期的气象记录:详实载史,探寻变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明代的《绍兴府志》对当地气候特征进行了详细记载,明确指出“春夏多雨,秋冬少雨” ,这一精准的概括,为人们认识绍兴地区的气候规律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对季节与降水关系的总结,有助于当时的人们更好地规划生产活动,应对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清代的《绍兴府志》则收录了大量异常天气记录,这些记录犹如历史的“气候档案”,为研究历史气候变迁提供了宝贵资料。其中,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夏大旱,运河竭”的记载,生动地展现了极端干旱天气对当地生产生活造成的严重影响。通过这些记录,我们能够穿越时空,了解过去气候变化的轨迹,以及古人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对方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近代气象事业发展:起步探索,服务民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29年,绍兴首个气象观测站的建立,标志着绍兴气象事业迈入了科学化、系统化的发展阶段。这一观测站的设立,为气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提供了基础,开启了现代气象观测的先河。1934年大旱期间,气象观测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抗旱救灾工作提供了关键的决策依据。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分析,相关部门能够更科学地调配水资源,制定应对措施,缓解干旱带来的不利影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绍兴气象站得以重建,并逐步完善观测网络。随着观测站点的不断增加和观测设备的更新换代,气象观测的范围和精度得到显著提升。1978年,当台风袭击绍兴时,气象部门凭借不断完善的观测体系,提前发出预警,为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争取了宝贵的准备时间,有效减少了灾害损失,充分彰显了气象事业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当代气象服务:科技赋能,全面护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以来,绍兴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2年,新一代天气雷达站的建成,大幅提升了气象监测的能力和范围,使气象部门能够更及时、准确地监测天气系统的变化。2008年,乡镇自动气象站实现全覆盖,进一步织密了气象观测网络,为精细化气象服务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气象服务已广泛涵盖农业、交通、旅游等多个领域。在农业方面,通过提供精准的气象预报,帮助农民合理安排农事活动,预防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在交通领域,气象信息为道路交通安全提供保障,提前预警恶劣天气,助力交通部门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在旅游行业,气象服务为游客的出行规划提供参考,提升旅游体验。气象服务全方位地为绍兴的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气候特征与变迁:洞察规律,应对挑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近50年的观测数据显示,绍兴年平均气温约为16.5℃,年降水量在1400毫米左右。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绍兴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呈现增多的趋势。2013年,“菲特”台风带来了创纪录的暴雨,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洪涝灾害。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绍兴气象部门加强了对气候变化的研究,通过深入分析气象数据,探索气候变化的规律,为政府制定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积极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古老的观天察地经验,到现代科技支撑的精准气象服务,绍兴气象事业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它见证了人类在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过程中的不断探索与进步。展望未来,绍兴气象事业将继续发挥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重要作用,以更加先进的技术和更加优质的服务,守护这片土地的安宁与繁荣。</p> <p class="ql-block">绍兴气象史志□下</p><p class="ql-block">鲁胜峰</p><p class="ql-block">绍兴地处浙江省东北部,位于东经 119°53′03"至 121°13′38"、北纬 29°11′52"至 30°16′17"之间,平均海拔约 6 米,属于东八时区。其地质地貌丰富多样,既有山地、丘陵,又有平原和水域,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多山地,北部为平原水网地带,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深刻影响着当地的气象特征。绍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气象变迁与人类文明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气象文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古代气象观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先民就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积累丰富的气象经验。当时的人们虽然没有先进的观测仪器,但凭借着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总结出了许多实用的气象知识。《越绝书》记载了“春三月,时雨降”等物候现象,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已经能够根据季节的变化来预测降雨情况。越国的地理位置和地质地貌决定了其气候特点,南部山地的地形影响了气流的运动,使得春季时暖湿气流容易在此交汇形成降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汉代王充在《论衡》中多次引用越地气象现象论证其学说。王充生活的时代,人们对气象的认识更加深入,他通过对绍兴地区气象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将其作为哲学思考的依据。绍兴的气候受到亚热带季风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这种明显的季节变化为王充的论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宋代陆游在绍兴居住期间,留下了“小楼一夜听春雨”等脍炙人口的气象诗句。陆游对绍兴的气候有着深刻的感受,春雨的细密和轻柔在他的笔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绍兴的春季,暖湿气流逐渐增强,与冷空气交汇频繁,容易形成连绵的春雨,这种气候特征也成为了诗人灵感的源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明清时期的气象记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明代绍兴府志详细记载了当地气候特征:“春夏多雨,秋冬少雨”。这一记载与绍兴的地理位置和地质地貌密切相关。春夏季节,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带来了丰富的水汽,加上南部山地的地形抬升作用,使得降雨较为频繁。而秋冬季节,大陆性气团占据主导地位,降水相对较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清代《绍兴府志》收录了大量异常天气记录,如康熙三十五年(1696 年)“夏大旱,运河竭”等。这些异常天气的发生与当时的气候背景和地理环境有关。大旱可能是由于夏季风异常,导致暖湿气流无法正常到达绍兴地区,加上当地的地形地貌不利于水汽的积聚,从而引发了干旱灾害。这些记载为研究历史气候变迁提供了宝贵资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近代气象事业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29 年,绍兴首个气象观测站建立。这个观测站的建立标志着绍兴气象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始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气象观测。观测站的选址考虑了绍兴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以便能够准确地获取气象数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34 年大旱期间,气象观测为抗旱救灾提供了重要依据。气象观测站通过对气温、降水、风速等气象要素的监测,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抗旱措施提供了科学支持。绍兴的地形地貌使得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大旱时,平原地区的农田和水域受到的影响较大,气象观测数据有助于合理调配水资源,减轻旱灾的损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1954 年重建绍兴气象站,逐步完善观测网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气象观测的手段和精度不断提高。绍兴的气象站不仅能够监测常规的气象要素,还能够对一些特殊的气象现象进行观测和研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78 年台风袭击绍兴,气象部门提前预警,减少损失。绍兴地处沿海地区,容易受到台风的影响。台风的形成和移动与海洋的温度、气流等因素密切相关,气象部门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监测和分析,能够提前发布预警信息,让人们做好防范准备。绍兴的地形地貌在台风来袭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山地可以阻挡部分台风的风力,减少灾害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当代气象服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以来,绍兴气象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2002 年建成新一代天气雷达站,2008 年实现乡镇自动气象站全覆盖。这些先进的气象设备使得气象监测更加全面和准确,能够及时捕捉到气象变化的信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气象服务涵盖农业、交通、旅游等多个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在农业方面,气象部门根据绍兴的气候特点和农作物生长需求,提供精准的气象预报和农事建议,帮助农民合理安排生产。绍兴的平原地区是重要的农业产区,气象服务对于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在交通领域,气象信息能够为道路、水路运输提供安全保障,避免因恶劣天气导致的交通事故。绍兴的水网密布,水运发达,气象服务对于水运的安全运行起着关键作用。在旅游方面,气象预报可以帮助游客合理安排行程,提高旅游的舒适度和安全性。绍兴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良好的气象服务能够提升游客的体验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气候特征与变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近 50 年观测数据显示:绍兴年平均气温 16.5℃,年降水量 1400 毫米左右。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增多,2013 年“菲特”台风带来创纪录的暴雨。绍兴的气候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的大背景密切相关。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挑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气象部门加强气候变化研究,助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对绍兴气候特征和变迁的研究,气象部门能够为政府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绍兴的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需要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进行合理的保护和规划,气象部门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绍兴气象事业从古老的观天经验发展到现代科技服务,见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程。未来,绍兴气象部门将继续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守护这方水土的安宁,为绍兴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