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祖父周宗濂将军早期民主思想的研究与思考

Zts(香草庭院)

<p class="ql-block">祖父周宗濂将军军事日记遗稿《靖国军作战》一文,被云南文史资料63辑收编,该文真实记录了1917年7月~1918年初发生在四川的靖国战争历史背景,战争环境、战争场面和众多云南讲武堂历史人物朱德、金汉鼎、顾品珍、赵又新、黄疏成、田钟谷、邓泰中、杨希闵、项铣、杨体震等等,值得各研究机构和史学家们认真研究。</p> <p class="ql-block">1918年在靖国战争中,我的祖父周宗濂与朱德、金汉鼎同在第二军赵又新军长手下任混成团团长。金汉鼎任第一混成团团长,朱德任第二混成团长,周宗濂任第三混成团长。1918年春节前夕,滇军反攻泸州前朱德向军部提出的精简机构,将旅改为团,旅长降下来当团长,三人协作作战大获全胜,重夺泸州。周宗濂在作战记录中这样写道:“军事为政治之因,政治为军事之果,有因无果,徒劳牺牲,有何意义?他认为蜀人主蜀,早有宣言,因此主动提出与朱德、金汉鼎联名致电请求唐继尧尽快结束四川之战,发表熊克武为西蜀首领。”这段历史记录在我祖父留下的《靖国军作战》一文中有明确记载。在有关朱德元帅早期历史研究资料中也有描述。通过认真研读思考,我认为祖父周宗濂早期的这种民主思想对他后来没有卷入滇军内部权力斗争起到了关键作用,也是解放后他被列为统战对象的重要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段历史记录反映了民国初年西南军阀混战背景下,地方军事领袖对战争本质的深刻反思及对政治合法性的诉求。周宗濂、朱德、金汉鼎三人的主张体现了一种早期进步军人反对盲目军事扩张、主张地方自治与政治和解的思想,具体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分析:</p><p class="ql-block">‌一、历史记录反映的核心问题‌</p><p class="ql-block">‌1、军阀混战的困境‌</p><p class="ql-block">唐继尧以“靖国”名义入川,实为滇系向北扩张势力,但长期战争导致军民疲惫。周宗濂提出的“军事为政治之因,政治为军事之果”,直指当时军阀“重军事征服、轻政治建设”的弊病——军事胜利若无法转化为政治认同(即“有因无果”),只会徒增伤亡而无益于稳定。</p><p class="ql-block">‌2、地方自治思潮的兴起‌</p><p class="ql-block">“蜀人主蜀”呼应了护法运动后川人对本土治理权的强烈诉求(如熊克武的“川人治川”主张)。周宗濂等人联名支持熊克武,实质是反对滇系对四川的长期军事控制,主张以政治协商代替武力争夺。</p><p class="ql-block">‌二、三人政治主张的思想内核‌</p><p class="ql-block">‌1、军事服务于政治‌</p><p class="ql-block">三人强调军事行动需以政治目标为导向,而非沦为军阀私斗工具。朱德后来转向共产主义革命亦与此思想一脉相承——军事力量必须与民众利益结合才能获得持久生命力。</p><p class="ql-block">‌2、反对军阀扩张主义‌</p><p class="ql-block">滇军入川本质是唐继尧的“大西南主义”扩张,而三人主张停战并承认熊克武的合法性,体现对“武力兼并”模式的否定,带有鲜明的区域性自治色彩。这与同时期孙中山“分省自治”理念有相似之处,但更侧重于军事集团内部的自我约束。</p><p class="ql-block">‌3、民众支持的觉醒‌</p><p class="ql-block">周宗濂提到“没有广大民众支持拥护,徒劳牺牲”,已隐约触及近代军队“人民性”的核心命题。尽管尚未形成系统的革命理论,但这一认知远超同时代多数军阀“以兵驭民”的旧思维。</p><p class="ql-block">‌三、周宗濂思想对其避开云南内乱的作用‌</p><p class="ql-block">‌1、与滇系主战派的疏离‌</p><p class="ql-block">唐继尧坚持武力控制四川的政策,导致滇军与川军矛盾激化(如1920年川滇战争)。周宗濂主张政治和解、反对无限扩张,使其在滇系内部被视为“温和派”,逐渐远离唐继尧集团的核心决策层。</p><p class="ql-block">‌2、避免卷入权力更迭漩涡‌</p><p class="ql-block">1921年顾品珍倒唐政变后,云南陷入反复内斗(如唐继尧复辟、龙云崛起)。周宗濂的“军事-政治”平衡思想使其更倾向于务实的地方治理,而非参与高层权争。加之其早前主张与川人和解,可能也为他退出滇军体系或转向非军事领域提供了契机。</p><p class="ql-block">‌3、思想上的超前性‌</p><p class="ql-block">周宗濂对民众支持的重视,暗合后来国民革命军“唤醒民众”的路线。使其后来未深度介入云南军政,或因理念差异主动选择隐退,从而避开1920-1930年代云南军阀混战的泥潭。</p><p class="ql-block">‌总结:超越军阀逻辑的早期探索‌</p><p class="ql-block">周宗濂、朱德等人的思想,代表了民国初年部分进步军人试图突破军阀割据逻辑的努力。他们从单纯军事视角转向“政治-军事-民众”的综合考量,虽未形成完整理论体系,却为后来中国革命的转型埋下伏笔(如朱德投奔共产党后的军队改造实践)。周宗濂的个人选择,则印证了在军阀混战中,注重政治合法性与民众认同的务实派,往往更能规避派系倾轧的风险。这一历史片段,也为理解近代中国军人从旧军阀向革命者转型提供了微观案例。</p> <p class="ql-block">军事与政治的辩证关系</p><p class="ql-block">周宗濂将军在1918年靖国战争作战记录中提出的观点,揭示了军事与政治之间深刻的互动逻辑:</p><p class="ql-block">‌1. 核心辩证关系‌</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军事为政治之因‌:</b>军事行动是实现政治目标的工具,如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的抵抗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政治为军事之果‌:</b>军事成果需要政治手段巩固,例如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通过政治协商将军事抵抗转化为全民族抗战‌。</p><p class="ql-block">‌2. 历史例证‌</p><p class="ql-block">封建王朝时期军事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政治体制缺陷,严复指出"家天下"制度导致民众缺乏民族认同,使军事防御体系形同虚设‌。</p><p class="ql-block">1930年代国民政府从"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到全面抗战的转变,体现了政治决策对军事行动的指导作用‌。</p><p class="ql-block">‌3. 现代启示‌</p><p class="ql-block">该观点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战争是政治延续"的论断形成东西方呼应,共同揭示:</p><p class="ql-block">‌军事力量必须服务于国家政治目标,而政治合法性又依赖军事保障‌。当前中国国防教育强调的"正义必胜"理念,正是这种辩证关系的当代实践‌。</p><p class="ql-block">祖父周宗濂早期的这一政治观点,大概成为1930时代他就任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副校长(实际主持工作)的军事教育理念。</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龙云主席玉照</b></p> <p class="ql-block">1932年4月,云南省政府主席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二十二期题词“精诚团结”,这既是对军校学员的训诫,也折射出龙云在民族危机与地方整合中的政治考量。</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我祖父周宗濂将军1934年9月为云南陆军讲武堂第二十二期(讨逆军第十路教导团第三期)毕业同学的题词,龙云兼校长(兼团长),实际教导团第三期一切事宜全权由周宗濂将军(副校长、副团长)负责。可以看出祖父颜体楷书的功力很深。</p><p class="ql-block">我武惟扬的历史典故:我武惟扬‌是形容威武凌厉、奋发向上的成语,出自《尚书·泰誓中》,表达古代帝王决心使用武力维护正义的信念。</p><p class="ql-block">“我武惟扬”不仅是周宗濂将军对毕业生的勉励,更是1930年代中国军人面对民族存亡之际的集体呐喊。它既是对历史的呼应(《尚书》中的正义之师),也是对未来的期许——以武力捍卫国土、以军魂凝聚民族精神。这一题词承载了讲武学校的教育使命,也映射出周宗濂作为军事教育家的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这副挽联是云南陆军讲武堂出身的护国军将领周宗濂为悼念蔡锷将军所作,从内容和艺术性来看,具有以下特点:</p><p class="ql-block">一、内容评价</p><p class="ql-block">‌历史契合度高‌</p><p class="ql-block">上联"势志挽狂澜,声称民国无双士"精准概括了蔡锷作为护国运动核心领袖的历史地位,与史料中蔡锷"中华民国开国元勋""护国起义主要组织者"‌的记载高度吻合;下联"兴师除帝孽"直指其1915年率先讨伐袁世凯复辟的壮举‌,而"手造共和第一人"则呼应了蔡锷"中华民国历史上第一位享受国葬殊荣"的殊荣‌。</p><p class="ql-block">‌军事同袍视角‌</p><p class="ql-block">作为共同参与护国战争的炮兵指挥官‌,周宗濂用"兴师"这一军事术语凸显战场情谊,与史料记载其"随护国军入川作战任炮兵营长"的经历相呼应‌,比普通文人的挽联更具战场真实感。</p><p class="ql-block">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对仗工整‌</p><p class="ql-block">"挽狂澜"对"除帝孽"(动宾结构)、"无双士"对"第一人"(数量词+名词)的严格对仗,符合楹联创作规范。其中"狂澜/帝孽"的比喻源自《孟子》"挽狂澜于既倒",可见作者国学功底。</p><p class="ql-block">‌气势磅礴‌</p><p class="ql-block">通过"势志""声称""手造"等铿锵有力的动词,塑造出蔡锷雷霆万钧的革命形象,与"划破暗夜、璀璨夺目的流星"的文学化描述异曲同工‌。</p><p class="ql-block">三、历史语境</p><p class="ql-block">此联作于1916年11月蔡锷病逝当月‌,正值护国战争胜利不久。周宗濂时任滇军团长‌,其"陆军团长”身份‌赋予挽联官方纪念色彩,而联中未提及蔡锷与袁世凯的私人恩怨,更显大气持重。</p><p class="ql-block">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联作者作为滇军将领,在"民国五年"(1916)军阀派系林立的背景下,仍以"共和"而非"滇系"为价值坐标,体现了进步立场。</p><p class="ql-block">综上,这副挽联既达到"事、理、情"兼备的楹联创作标准,又因作者特殊的军人身份而具有独特历史价值,在民国早期军政人物挽联中属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周宗濂挽蔡锷将军的这副对联,从内容和艺术性来看,堪称佳作,展现了较高的楹联创作水平。以下从几个方面分析其特点:</p><p class="ql-block">1. ‌内容与主题‌</p><p class="ql-block">‌上联‌“势志挽狂澜,声称民国无双士!”高度概括了蔡锷在护国战争中的历史地位。“挽狂澜”化用成语“力挽狂澜”,突出其挽救共和的壮举;“无双士”则强调蔡锷作为民国初年杰出军事领袖的独特性‌。</p><p class="ql-block">‌下联‌“兴师除帝孽,手造共和第一人!”直接点明蔡锷发动护国战争、推翻袁世凯帝制的功绩。“手造共和”呼应了蔡锷作为护国运动核心人物的历史评价,与史料中“护国军神”的称号相契合‌。</p><p class="ql-block">2. ‌艺术手法‌</p><p class="ql-block">‌对仗工整‌:“势志”对“兴师”(动词性结构),“狂澜”对“帝孽”(喻指重大危机),“无双士”对“第一人”( superlative 式评价),平仄协调,词性严谨。</p><p class="ql-block">‌用典精当‌:化用“力挽狂澜”“再造共和”等典故,既符合传统楹联的雅正要求,又贴合蔡锷的事迹‌。</p><p class="ql-block">‌气势磅礴‌:联语短促有力,如“挽”“除”“造”等动词的运用,凸显了蔡锷的果敢与历史功业,与朱德、蔡锷合撰的《题雪山关》联(“许壮士生还,将军夜渡”)的豪迈风格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3. ‌情感表达‌</p><p class="ql-block">联中既有对蔡锷的敬仰(“无双士”“第一人”),也暗含对其英年早逝的痛惜(“挽狂澜”亦有“挽救未竟”的遗憾),与黎元洪挽联“竟嗟无命汉关张”的悲慨情绪相通‌。</p><p class="ql-block">4. ‌历史契合度‌</p><p class="ql-block">联语精准概括了蔡锷的两大功绩:护国战争(“除帝孽”)和捍卫共和(“手造共和”),与史料记载其“高擎捍卫共和的烈烈大旗”完全一致‌。周宗濂作为护国军炮兵营长,亲身参与川南战役,此联亦反映了他对蔡锷的深切了解与战友之情‌。</p><p class="ql-block">结论</p><p class="ql-block">此联内容凝练、对仗精工、情感真挚,兼具文学性与历史性,堪称民国挽联中的上乘之作。其水平不逊于朱德、蔡锷的《题雪山关》联或黎元洪的挽联,且因作者身份特殊(亲历护国战争的中级将领),更显珍贵。在中国楹联论坛网登载,当属“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并重”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翠湖西路22号,占地面积1万8千平方米、建筑面积7611平方米,是社会科学类历史遗址专题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清宣统元年(1909年),云南陆军讲武堂开办,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停办。1950年,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西南军区军政大学云南分校。1958年,迁出。1990年,成立云南陆军讲武堂文物保护管理所。2009年,设立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截至2019年,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有藏品数量1200件/套,珍贵文物51件/套。</p><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23日,被评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将帅墙:民国陆军中将周宗濂将军星将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祖父周宗濂解放初期参加云南省协商会员会学习委员会的学习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