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寄情 以研促教——记《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研活动

郑州航空港区乐耕小学

<p class="ql-block">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一首《芙蓉楼送辛渐》,穿越千年风雨,将王昌龄的冰心玉壶之志娓娓道来。本次公开课以古诗教学为核心,通过情境化、沉浸式的课堂设计,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课后教研组围绕“古诗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核心素养培养”展开了深度研讨。</p> <p class="ql-block">  在教学中刘老师与学生共赴诗境,片段1:意象解码,通过“雨”“山”“玉壶”的意象串联,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解读诗人孤寂心境与高洁志向;让学生诵读悟情, 分组配乐朗诵,教师示范轻重音与停顿技巧,学生对比不同朗读版本,体会情感层次;又进行了文化拓展,链接“唐代贬官文化”,探讨王昌龄生平与创作背景,追问“如果你是辛渐,会如何回应友人?” </p> <p class="ql-block">  课后教研组聚焦,如何平衡古诗的“审美鉴赏”与“文化传承”?古诗教学中如何避免“过度解读”与“标签化”? 两个问题进行深度研讨:</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建议“从‘孤’字入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将‘孤独感’转化为对坚守的理解。” </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建议补充同类送别诗(如《别董大》)对比阅读,构建诗歌主题群。” </p><p class="ql-block"> 教研组长总结:“古诗教学应‘以诗解诗’,通过意象叠加和语言留白,唤醒学生的审美直觉。”</p> <p class="ql-block">  一堂好的古诗课,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文化的寻根之旅。本次《芙蓉楼送辛渐》教研活动,让我们再次印证:唯有将“诗心”与“教心”交融,方能让学生在平仄韵律中触摸中华文化的温度。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诗教课堂,让古典的月光照亮现代学子的精神原野。</p> <p class="ql-block">编辑:李玲玲</p><p class="ql-block">审核:魏淑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