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余姚话中将小菜叫做“下饭”(发音为“ho ve”),意思是下饭吃的菜,买小菜叫“买下饭”,于是装菜的竹篮子也就成了“下饭篮”。小时候物质相对匮乏,生活节奏也要慢些,因此“买下饭”成了家家户户津津乐道的日常活动。那时城区并不大,没什么汽车,去菜市场也基本无需骑车,主妇们往往一大早就拎着竹篮子上街买菜去了。 竹篮子不大也不小,篮底长、篮身高一般20多公分左右,拎着还算轻巧。编篮子在当时为纯手工活,山里人将毛竹劈成细细长长的竹篾,先用两片竹篾叠成十字形,然后在经向和纬向分别以挑一压一的形式添加竹篾形成篮底、围篮、篮身,因此编竹篮相当费时,甚至需要整整一天才能编好一个篮子。 <p class="ql-block"> 菜篮子没有篮盖,有些镂空,因此里面装了什么菜往往就能一目了然。主妇们买好菜后拎着篮子乐呵呵地往家里走,那时邻里关系比较亲密,互相见面时就不由自主地谈论起今天买的小菜、肉类是否新鲜等等,谈到高兴之处她们会发出爽朗的笑声,其笑声能感染到所经过的每一个人。记得儿时物质紧缺,甚至要凭票证才能买到鱼和肉,每人每月也就分配到半斤肉,因此菜篮子里也就是以蔬菜为主,偶尔篮底里会有一条小肉或几条小鱼啥的。普通百姓家的主妇也就过年时能拎回来一满篮的菜和肉,那时她甭提有多开心了,逢人就打招呼来分享她的喜悦。</p> 我们这些小孩子平常要是看到邻居家的菜篮子装满了鱼和肉,就会有些馋,也会认为他家肯定发财或者来客人了。小时候,最为高兴的事莫过于看到妈妈拎着菜篮子回来了,一看到她回来,我就会熟练地打量着那个菜篮子里面有什么好吃的,哈哈,一下子就被我找到了,篮底里藏着香喷喷的烧饼和油条,偶尔还能有个水果啥的,我会高心得一蹦三尺高,那种幸福的感觉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母亲看到我这么开心,自然也就十分乐呵,都眉开眼笑了。<div> 除了菜篮子,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饭篮,也是竹编的,像个大竹盆,带个盖子。那时没有冰箱,为了防止吃不完的饭会变质,家里人会将饭装在饭篮里,高高挂起来,便于通风保鲜。这种饭篮在我外公外婆家里用得多些,除了用来存放饭,外公外婆还会将当时特别稀有的水果提前几天放在饭篮里,等大家在一起时会特意拿下来分给我们吃。我经常吃到的是青苹果,它容易保存,是我外公特意买给我们吃的,酸里带点甜,脆脆的,现在回忆起来那是格外的香甜,凝聚着祖辈对我们浓浓的爱。</div> 竹篮子在儿时最寻常不过了,我每每想起它时,眼眶竟然会有些湿润,脸上不由自主地会露出孩童般的笑容。如今竹篮子不常用了,这种经济环保的竹篮子竟然会被塑料袋替代着实令人有些遗憾。好在大家已逐步意识到了白色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因此是否也可以将这种非常环保的竹篮子拾起来呢?我们有丰富的竹子资源,有能工巧匠,更有先进的技术,相信竹篮子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一种怀旧与环保并存的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