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带你逛博物馆 ‍镇馆三宝系列|上海博物馆(1/2)

Ai1933

<p class="ql-block">我们不只是研究文物,而是在历史的长河里“搞穿越”,去看那些已经消失的文明如何兴起、辉煌、衰落。今天,我们打开时空之门,带你用考古的“超视角”,逛遍世界顶级博物馆,看看那些镇馆之宝背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海派文化的根脉,传统与创新的交融</p><p class="ql-block">上海,这座现代都市的文化底蕴究竟有多深?有人说,上海是海派文化的发源地,是传统与创新的交融,但真正理解它的根脉,还得从上海博物馆说起。</p><p class="ql-block">作为全国最顶级的综合类博物馆之一,上海博物馆以其青铜器、书法、篆刻、瓷器等藏品闻名遐迩。在这众多的文化瑰宝中,我们精挑细选出三件最能代表上海博物馆的藏品。</p><p class="ql-block">大克鼎 —— 青铜器中的巅峰,西周王权与礼制的象征</p><p class="ql-block">苦笋帖 —— 怀素狂草代表作,书法与茶文化的完美结合</p><p class="ql-block">文彭“七十二峰深处”象牙章 —— 篆刻艺术的开山之作,奠定海派篆刻风格的先声</p><p class="ql-block">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回它们诞生的时刻,感受它们跨越千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第一站:大克鼎——青铜器中的“C位”</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9世纪,西周王宫,庙堂之上,钟鼓齐鸣,庄重肃穆。</p><p class="ql-block">周天子坐在高高的王座上,目光扫过殿内列队的贵族。克——这位周王的亲信大臣,此刻正跪拜在祭坛前,身旁摆放着一尊青铜巨鼎。这不仅仅是一件祭祀用器,更是一份王权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大克鼎通高93.1厘米,重达201.5公斤,是目前发现的西周青铜鼎中铭文最多者之一。</p><p class="ql-block">鼎身铭刻着290字的铭文,记录了周宣王赏赐克的重要史实,是研究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史料。</p><p class="ql-block">鼎身饰有兽面纹,造型恢弘,代表了西周青铜铸造工艺的巅峰。</p><p class="ql-block">当祭祀的火焰燃起,克郑重地捧起酒爵,向祖先献上祭祀之礼。此时,这尊大鼎不仅仅是一件器物,它承载着王朝的权威、信仰与制度。</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它是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它是西周青铜器的杰作,见证了青铜文明的辉煌。</p><p class="ql-block">它铭刻着周宣王时期的政治史实,为研究西周制度提供了珍贵资料。</p><p class="ql-block">它是中国古代礼制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p><p class="ql-block">今天,这尊鼎静静地陈列在上海博物馆的展厅,诉说着3000年前王朝的庄严与辉煌。</p><p class="ql-block">第二站:苦笋帖——书法与茶文化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公元8世纪,唐代,江南某间禅房,茶香袅袅。</p><p class="ql-block">怀素,一位嗜茶成癖的狂僧,正挥毫疾书。一旁的僧人刚端来一碗清香四溢的新茶,他略一抿嘴,顿觉甘醇生津。兴之所至,便提笔写下:</p><p class="ql-block">“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p><p class="ql-block">《苦笋帖》是怀素流传至今的珍贵书法作品,展现了他的狂草风格。</p><p class="ql-block">全文仅14字,却极具力度,笔法纵横,变化多端。</p><p class="ql-block">苦笋与茶是唐代文人生活的代表性意象,这封信札展现了唐代文人的生活雅趣。</p><p class="ql-block">怀素一边品茶,一边赞叹苦笋的滋味,随后兴奋地邀请友人前来品尝。书法、茶文化、隐逸精神,便这样在他的笔下完美交融。</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它是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它是怀素存世书法作品中极为珍贵的一件,展现了唐代草书的极致风貌。</p><p class="ql-block">它体现了唐代文人的饮茶文化,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p><p class="ql-block">它不仅是一封信,更是书法艺术、生活美学和文化传承的结合。</p><p class="ql-block">站在展厅前,看着这幅流畅奔放的墨迹,你仿佛能听到笔尖划过宣纸的声音,感受到千年前茶香与墨香交融的瞬间。</p><p class="ql-block">第三站:文彭“七十二峰深处”象牙章——篆刻艺术的开山之作,奠定海派篆刻的根基</p> <p class="ql-block">16世纪,明代,江南文人书房内。</p><p class="ql-block">文彭,文征明长子,篆刻艺术的开创者,正坐在书案前,凝神雕刻。他手中握着一块上好的象牙,雕刀翻飞,不多时,一方印章初见雏形。印文上刻着六个小篆字:</p><p class="ql-block">“七十二峰深处”</p><p class="ql-block">文彭是明代篆刻艺术的奠基人,被誉为“文人篆刻的开山鼻祖”。</p><p class="ql-block">这枚印章线条刚劲遒美,布局匀称,体现了明代篆刻艺术的极高水准。</p><p class="ql-block">篆刻艺术在文彭手中,从官方印章演变为文人艺术,影响了整个明清时期的印学风格。</p><p class="ql-block">这枚印章看似只是一件艺术品,但它对篆刻史的影响深远。文彭开创了文人篆刻流派,让印章从传统官印走向了书法家、文人的案头。从此,篆刻不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权力象征,而成为文人个性表达、艺术品味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这种文人篆刻的传统,后来在上海达到了巅峰。19世纪末,上海成为全国文化中心之一,书画、篆刻艺术迎来新的繁荣,“海派篆刻”应运而生。它继承了文彭等人的篆刻技法,又融合了近代上海的商业文化与西方美学,形成了个性鲜明、风格多样的篆刻体系。</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它是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它代表了篆刻艺术从官方走向文人艺术的重大转变。</p><p class="ql-block">它是中国文人篆刻的开山之作,影响了明清篆刻流派。</p><p class="ql-block">它见证了篆刻、书法与文人审美的结合,并奠定了海派篆刻的艺术根基。</p><p class="ql-block">如果你今天站在上海滩的某个书画雅集,看到篆刻大师手握刻刀,在石上镌刻细腻的文字,不要惊讶。这一刻,文彭的精神依旧流淌在上海的文化血脉之中。(作者:徐鹏林)</p><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的三件镇馆之宝,浓缩千年文化精华</p><p class="ql-block">大克鼎——西周青铜器的巅峰之作,铭刻着王权与礼制的辉煌,见证中华文明礼乐制度的延续。</p><p class="ql-block">苦笋帖——怀素狂草的洒脱之作,墨迹纵横间流淌着文人风骨,也折射出中国书法与茶文化的交融。</p><p class="ql-block">文彭“七十二峰深处”象牙章——明代篆刻艺术的开山之作,开启了文人篆刻的新风潮,并奠定了上海海派篆刻的艺术根基。</p><p class="ql-block">一鼎一帖一章,跨越千年,诉说着上海这座城市如何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p><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不只是收藏历史,更见证着海派文化的诞生与传承。(作者:徐鹏林)</p><p class="ql-block">今天,这三件你都记住了吗?下一站,我们去哪家博物馆穿越?留言告诉我吧!</p><p class="ql-block">每一座博物馆镇馆三宝的挑选,都是一次炼狱般的抉择,比写一篇论文都艰难。</p><p class="ql-block">面对浩瀚如海的珍贵藏品,要从中挑选出三件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就像在群星璀璨的夜空中,选出最能定义整片银河的三颗星。</p><p class="ql-block">每一件文物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每一件都曾在文明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是选择影响深远的历史见证?还是选取工艺巅峰的艺术臻品?亦或是能引发最强烈文化共鸣的象征?每一步决策,都是理性与感性的博弈,每一次取舍,都是对中华文明多样性的一次深度思考。</p><p class="ql-block">然而,三件藏品之间的系统性、相互关联性,是否能够共同讲述一条完整的文化主线,也同样至关重要。如果只是单纯罗列三件孤立的珍宝,而没有它们之间的呼应与链接,那么这三件藏品的合力,便无法真正展现出这座博物馆的文化灵魂。与此同时,尽量避免题材、功能、历史时期的重复,使得每一件文物都在整体叙事中各司其职,互相补充,共同构建完整的文明拼图。</p><p class="ql-block">以上海博物馆为例,我原本将商鞅方升放在首位,它象征着中国度量衡制度的统一,是法治与国家管理的基石。然而,大克鼎的历史分量同样无可忽视,它与大盂鼎、毛公鼎并称“海内三宝”,代表着中国青铜文明的至高成就。</p><p class="ql-block">再比如晋侯稣钟,这套西周时期的编钟,本是中国礼乐制度的巅峰见证,也是青铜铸造工艺的极致之作。可是在上海博物馆丰富的馆藏中,它的排序依旧是一个无比艰难的决定。</p><p class="ql-block">最终,我们筛选出的镇馆之宝,不仅代表了文物本身的价值,更承载着上海博物馆在海派文化中的独特身份。这是一场充满纠结的选择,也是一场无比珍贵的思考之旅。</p><p class="ql-block">每一座博物馆,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灵魂。 找到最能展现它的三件藏品,并让它们构成一条完整、相互呼应的文化脉络,就是让这座博物馆真正“活”起来的关键。</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要镇馆三宝做这个系列</p><p class="ql-block">我做考古的时候,每次走进博物馆,心里总是犯嘀咕。展柜里摆满了珍贵的文物,说明牌上的信息密密麻麻,可是逛完一圈,我还是懵的——我到底记住了什么?</p><p class="ql-block">所以,我决定为博物馆做一个4.0版本。我利用空余时间,一个个博物馆整理、筛选、打磨,为它们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三件藏品,用考古工作者的视角,带你回到它们诞生的时刻,让文物真正“活”起来。</p><p class="ql-block">你以后到博物馆,将不再只停留于文物精美的工艺与构图,而是深入其中,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才是逛博物馆的正确打开方式,学会了吗?周末马上带孩子去博物馆吧,5.18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p><p class="ql-block">这将是一个持续更新的系列,每个博物馆都会有它的4.0版本,我会不断积累,把它们一个个呈现给大家。</p><p class="ql-block">5.18国际博物馆日,文物们全员营业!青铜器在等你,陶俑在招手,书画在诉说千年故事。这一天,别看手机,来看历史!博物馆=时空穿越机,你,准备好出发了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