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鲁迅美术学院博士教授李林以"辽宁地区是我国早期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开篇,通过详实的考古资料和精美的图像展示,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析辽宁汉魏墓室壁画的建筑特色、绘画技法及文化象征,带领市民领略辽宁汉魏墓室壁画的精湛技艺,深刻体会文化传播在连接古今、促进文明对话中的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p> <p class="ql-block">辽阳一直是一座古城</p> <p class="ql-block">墓室内壁画</p> <p class="ql-block">这个很鲜活</p> <p class="ql-block">辽宁古墓壁画与多元文化交融的考古学研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辽宁地区作为中国东北重要的历史文化区域,其丰富的古墓壁画遗存不仅展现了从战国至明清时期多元文化的交融历程,更成为研究中原文明与东北边疆民族互动的重要实物资料。本文将从考古学视角系统梳理辽宁地区古墓壁画的发现与研究现状,重点分析辽阳地区从战国至明清的历史变迁及其与中原文明的连接,探讨游牧民族文化在壁画中的表现特征,并对集安高句丽壁画墓群的文化内涵进行专业解读。通过对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考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东北地区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独特地位,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复杂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辽宁古墓壁画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辽宁地区的古墓壁画遗存呈现出时空分布广泛、文化内涵丰富的特点,构成了中国壁画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考古类型学角度考察,这些壁画墓主要分为积石墓与封土墓两大类,其中积石墓多属高句丽早期文化特征,而封土墓则在中原文化影响下逐渐成为主流。目前已发现的壁画墓年代跨度从战国延续至明清,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序列,为研究东北地区历史文化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技术工艺方面,</p><p class="ql-block">辽宁古墓壁画主要采用矿物颜料绘制,早期多以白垩土为底,施以朱砂、土红、石黄、粉黄、白粉及石绿等色彩,形成了鲜明的视觉效果。根据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分析,这些壁画在技法上经历了从单线平涂到多层次渲染的发展过程,反映了绘画技艺的逐步成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集安高句丽壁画中部分重要部位还镶嵌有绿松石等宝石,甚至使用夜明珠点缀,这种奢华装饰手法在中国壁画史上极为罕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题材内容演变来看,辽宁古墓壁画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早期(约4-5世纪)以社会风俗为主,描绘宴饮、歌舞、狩猎等现实生活场景;中期(5-6世纪)佛教元素与四神图像增多,题材趋于多样化;晚期(6-7世纪)则以四神图和装饰图案为主,现实生活内容减少。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高句丽社会文化的转型,也体现了中原文化影响的深化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考古学研究方法</p><p class="ql-block">在辽宁古墓壁画研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碳十四测年、颜料成分分析、墓葬形制比较等手段,学者们建立了相对准确的年代序列。同时,借助高分辨率摄影和三维扫描技术,对脆弱壁画进行了数字化保护,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可靠基础。值得一提的是,集安高句丽壁画与敦煌莫高窟早期壁画在创作时间上相近,但由于长期埋没于乱石荒草中,直到20世纪中期才被系统清理和保护,这使得其原始状态得以较好保存,具有特殊的学术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辽阳历史沿革与中原文明的交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辽阳地区作为东北历史文化的核心区域,其发展历程深刻反映了中原文明与边疆民族的互动关系。考古学证据表明,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太子河流域就已有先民活动,留下了丰富的石器文化遗址。至战国时期,燕昭王二十八年至三十三年(约公元前284-前279年),燕国大将秦开"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随后在辽河流域设置辽东郡,同时置襄平县(今辽阳老城区),郡县治所均设在襄平城。这一行政建置标志着辽阳地区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体系,开启了其作为东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辽阳(时称襄平)作为辽东郡治所,城市规模迅速扩大。考古发现的**东汉魏晋墓葬壁画**中,车骑仪仗、宴饮、乐舞、杂技、仓禀、庖厨等场景,生动展现了当时襄平城物质与精神文化的高度发展水平。据文献记载,此时的襄平城已是"土筑方城,四面有门",城内外人口达30余万,不仅是辽东郡最大的县城,更是整个东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中心,承担着商品贸易与货物集散的重要功能。这种繁荣景象与中原地区郡治城市极为相似,体现了深刻的文化同质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表:辽阳历史行政建置沿革简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史时期** | **行政归属** | **治所名称** | **重要考古发现**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战国-秦 | 辽东郡 | 襄平县 | 城市遗址、战国墓葬 |</p><p class="ql-block">| 汉-魏晋 | 辽东郡/国 | 襄平县 | 汉魏壁画墓群 |</p><p class="ql-block">| 高句丽时期 | 辽东城 | 辽东城 | 高句丽时期遗址 |</p><p class="ql-block">| 唐 | 辽城州都督府 | 辽阳 | 唐代城址 |</p><p class="ql-block">| 辽金 | 东京辽阳府 | 辽阳 | 辽代白塔、金代遗址 |</p><p class="ql-block">| 元 | 辽阳路 | 辽阳 | 元代建筑遗迹 |</p><p class="ql-block">| 明 | 辽东都司 | 辽阳 | 明城墙遗址 |</p><p class="ql-block">| 清 | 辽阳州 | 辽阳 | 东京陵、清代建筑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时期,辽阳地区经历了复杂的民族政权更迭。公元404年(东晋元兴三年),高句丽占据辽东,改襄平城为辽东城,"襄平"一名至此废除。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政权更替频繁,但考古资料显示辽东城的城郭位置与规模基本保持了西汉时期的格局,反映了高句丽对中原城市营建制度的继承。这种连续性在辽阳汉魏壁画墓群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墓葬形制、壁画题材与技法均与中原地区保持着高度一致性,体现了文化传统的持久影响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辽金元时期,辽阳的政治地位进一步提升。辽太宗天显十三年(938年)"改南京为东京,府曰辽阳",开启了辽阳作为辽代五京之一的历史。考古发现的辽代白塔及其附属寺院遗址,不仅展现了佛教在东北地区的传播,也反映了辽代统治者对中原文化的推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隆庆五年(1571年)《重修辽阳城西广佑寺碑记》详细记载了该寺建筑布局,包括牌楼、山门、钟鼓楼、前殿、大殿、后殿及藏经阁等共计149间,规模宏大,堪称"辽东佛教的活动中心"。这种寺院布局严格遵循中原佛教建筑规制,是文化传播的典型例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清之际,辽阳经历了从东北中心城市到区域性城市的转变。尽管政治地位有所下降,但考古发现表明其文化传统依然延续。近年来,辽阳实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项目**,包括平胡楼保护性建设、青年湖水系贯通工程等,使这座"拥有汉魏壁画墓群、辽代白塔、后金东京城遗址等7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城重新焕发生机。这些保护工程不仅恢复了历史景观,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辽阳作为"东北之雄藩,国家之重镇"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其与中原文明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游牧民族文化在壁画中的表现与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辽宁地区的古墓壁画不仅反映了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也生动记录了游牧民族的独特文化风貌。从考古学视角分析,这些壁画中的游牧元素主要体现在**人物服饰**、**狩猎场景**、**军事活动**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构成了多元文化交融的视觉见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辽阳及周边地区发现的壁画中,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的互动关系得到了充分展现,为研究东北地区民族关系史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句丽壁画中的狩猎图景是游牧民族特性的集中体现。在舞踊墓和长川一号墓等墓葬中,大型狩猎场面频繁出现,画面中骑士们身着典型的游牧服饰,手持弓箭追逐鹿、野猪等猎物,动作矫健,场景激烈。从图像学角度分析,这些狩猎图不仅具有记录现实生活的功能,更隐含着军事训练与尚武精神的象征意义。正如考古学家所指出的,"狩猎对高句丽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既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生产活动,同时又有军事训练方面的作用"。这种多功能性正是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的典型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事题材在游牧民族壁画中占有显著地位。三室墓第一室北壁的攻城图堪称代表作,画面中"城垣曲折,城楼高大,城内屋宇和人物都可看见,城外骑马的将军兵刃相加,战争激烈"。从军事考古学角度看,这幅壁画不仅记录了高句丽的战争技术,也反映了其与周边政权的冲突关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壁画中的武士形象多着铠甲,手持长矛或弓箭,马具齐备,这种武装方式与中原军队有明显差异,体现了游牧民族轻骑兵的作战特点。类似的军事图像还见于多座高句丽贵族墓中,构成了一个连贯的视觉叙事体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游牧民族的社会组织与等级制度也在壁画中得到微妙体现。角觝墓和舞踊墓北壁的宴饮图中,男主人居中而坐,妻妾侍立两侧,侍从手持巾具恭敬站立,这种严格的等级排列反映了游牧民族上层社会的权力结构。民族考古学研究表明,尽管高句丽社会受到中原礼制影响,但其内部仍保持着较为原始的氏族组织特征,这在壁画的人物关系中可找到相应证据。例如,部分宴饮图中出现的"白发老翁依杖观看"场景,可能暗示了氏族长老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表:辽宁古墓壁画中游牧民族文化特征分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壁画题材** | **典型墓葬** | **游牧文化元素** | **文化意义**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狩猎图 | 舞踊墓、长川一号墓 | 骑射、猎犬、山林场景 | 生存方式、军事训练 |</p><p class="ql-block">| 攻城图 | 三室墓 | 骑兵作战、城防体系 | 军事技术、政权冲突 |</p><p class="ql-block">| 宴饮图 | 角觝墓、舞踊墓 | 主从关系、服饰器具 | 社会等级、权力结构 |</p><p class="ql-block">| 歌舞图 | 舞踊墓 | 集体舞姿、乐器类型 | 娱乐生活、审美观念 |</p><p class="ql-block">| 出行图 | 三室墓 | 车马组合、随从配置 | 交通方式、身份标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辽金时期,随着女真族的崛起,壁画中的游牧元素呈现出新的特点。考古资料显示,辽末天庆四年(1114年),女真族首领阿骨打发动起义建立金国,东北各族人民纷纷响应。在这一背景下,辽阳地区成为多民族冲突与融合的前沿。高永昌作为靺鞨族首领,曾于1116年攻占辽阳自立为"大渤海王",其活动轨迹在相关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中有所反映。这一时期的壁画虽存世较少,但从有限的遗存中仍可辨识出女真、渤海等游牧民族的服饰特征与生活场景,构成了辽金时期民族关系的图像证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值得关注的是,游牧民族在吸收中原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了自身的文化特质。以高句丽壁画为例,尽管在构图、技法上深受中原影响,但其内容却鲜明地体现了"尚武好战"的民族性格。这种选择性吸收与创造性转化的文化策略,在辽宁地区古墓壁画中得到了多层次展现,为理解边疆民族的文化适应机制提供了独特视角。考古学家明确指出,高句丽的"射猎、战争壁画也体现其民族所具有的尚武好战特点",这种文化特质与中原农耕文明形成鲜明对比,构成了东北地区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