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虎落平阳:杨虎城将军蒙难记(4)

宜生

<p class="ql-block">1932年初,蒋介石“复出”之后,便开始削弱杨虎城的实力,任命邵力子为陕西省政府主席,任命国民党元老朱绍良为甘肃省政府主席,撤销西安绥靖公署驻甘分署,设立甘肃绥靖公署,任命朱绍良为主任。并且严令杨虎城驱逐共产党员南汉宸,杨虎城无奈之下,赠送南汉宸大量的金条,然后表面上“和平分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雄踞两省的“西北王”,到成为只有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十七路军总指挥职务的高级将领,杨虎城的实力被极大的削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按照蒋介石的一贯作风,凡是政敌必须斩草除根。杨虎城的实力被削弱之后,他自然会思考一个问题:“蒋介石什么时候来结束我的生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这样,杨虎城和蒋介石的“蜜月期”结束,两人分道扬镳的日子不远了。俩人开始互相猜疑,促使杨虎城最后下定决心:“既然在蒋介石麾下没有出路,那么就该回归正途,再次尝试和共产党合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早在1931年,因为南汉宸的关系,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宪兵营,就成立了可以和中共中央军委驻沪办事处直接联系的秘密组织,取名为“中共宪兵营支部”,后来改组为“西北特别支部”。即便南汉宸离开以后,“西北特别支部”还在,活动依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在其他部队也有大量的党支部和党小组,培养了非常多的党员,以至于杨虎城的十七路军被称为共产党的“干部仓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33年初,红四方面军开辟川陕苏区,蒋介石命杨虎城统帅十七路军南征,和川军南北夹击红四方面军,但杨虎城已经和蒋介石交恶,正准备和我党重新建立联系,便不愿意和红四方面军作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虎城于是命少校参谋武志平作为使者,到红四方面军商量议和,武志平出发前接受地下党员徐梦周的建议,带了四川、陕西、甘肃的军用地图,以及十七路军和其他国军联系的密码本作为信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向前凭借武志平的带去的军用地图,取得了“反六路围攻”的胜利,红四方面军有了密码本后,随时可以破获国军电文,后来中央红军长征到贵州、四川时,红四方面军把破获的国军电文,每天按时传递给中央红军,为毛主席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征结束以后,老人家曾经说过:“红四方面军的技术侦查工作做得很好,特别是长征到贵州四渡赤水时,天天行军很紧张,你们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对我们帮助很大,要感谢你们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追溯这件事的源头,还得是杨虎城。杨虎城和红四方面军建立联系后,双方互派使者,并于1933年6月签订“汉中密约”,约定互不侵犯,共同一致反蒋抗日。正因为如此,红四方面军才能专心向南,发展壮大,红军队伍一度扩大到80000多人,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底,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蒋介石急调张学良的东北军入陕“围剿”红军,这样一来,陕西境内就有杨虎城、张学良和红军三支军事力量的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三支武装力量当时的现状是,红军是同国民党军队作战十余年的革命军队;杨虎城已经开始和蒋介石交恶;张学良因为“围剿”红军而损兵折将,不愿意继续和红军作战,但蒋介石不同意停战,于是张学良对蒋介石也有些不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杨虎城、张学良与红军经过长达一年多的秘密串联,终于达成反蒋抗日的统一战线,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西北军政格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后,逼蒋抗日、停止内战,“西安事变”就此爆发,杨虎城和张学良提出八项抗日救国主张。“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不幸的是,俩人各有各的思量,各人也有各人的命运。历史和他们开了一个大玩笑,这一切仿佛是命中注定的,没有办法的事情!经过半个月的激烈谈判,蒋介石假意答应杨虎城和张学良提出的条件,他言之凿凿地说:“我答应你们的条件,我以领袖的人格保证,你们放心,假如不能实现,你们可以不承认我是你们的领袖。”</p> <p class="ql-block">然而,这个“蒋该死”的贼心不死,说归说,做归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绝对不能无条件释放蒋介石。”杨虎城坚决地表示不同意,周恩来也认为这样不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必须有一份公开的政治文件,把‘西安事变’提出的政治主张,正式确定下来,才能释放蒋介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情从我而起,也要从他而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张学良很天真,并且极力坚持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然后召开全国会议,落实‘西安事变’提出的八项主张。”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果刚到南京,蒋介石就违背承诺,把张学良软禁起来,并命令:“中央军紧急开赴西北,武力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学良对于这样的结果,完全没有心理准备,他不无忧虑地对前来探望的宋子文说:“如果我不回去,西北那边能答应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满心希望:“只要杨虎城和红军能闹出大动静来,就能把我给救回去。”</p> <p class="ql-block">然而,在“三位一体”的格局下,张学良的东北军实力最强,兵力是杨虎城十七路军的三倍,本应是 “三位一体”的核心力量,而红军的兵力尚不足30000人,只能提供政治上的影响力,几乎无法在军事上撑起大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学良被软禁在南京后,东北军群龙无首、投鼠忌器,各怀心思、一盘散沙,根本无法起到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蒋介石武力解决西北问题的压力,就全部沉重地压在了杨虎城和十七路军将士的肩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是独木难支啊!我能怎么办,难道以卵击石、自取覆亡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7年4月,杨虎城在左支右绌、疲于应对了四个多月之后,最终在蒋介石的压力下,宣布:“辞去所有职务,‘出洋考察’”。</p> <p class="ql-block">从此,黯然神伤地离开了中国的军事政治中心。就这样,自己苦心经营了20多年的成果,就此烟消云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说到底,杨虎城就是被张学良给坑了,如果张学良能听从杨虎城和周恩来的建议,不一意孤行的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中国的历史可能就是另一番局面,杨虎城也是另一种命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悔搭了杨虎城这个伙计,西北军简直没用,令我伤心极了。”张学良晚年时这样说过,言外之意是抱怨杨虎城没有把他救出来,害他软禁了几十年,自以为是的把别人坑了还恬不知耻,可以说是张学良的真实写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