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巳新年 古越绍兴【纪实之一】

飞扬乾坤

<p class="ql-block">甲辰龙年的除夕,和女儿一起去往古越绍兴。南站空空荡荡,丝毫没有了春运影子。</p> <p class="ql-block">整个车厢了无几人,应该是一年四季中上座率最低的时候了。</p> <p class="ql-block">一路追着西下的夕阳,来到绍兴北站,开启了对充满古典韵味的水墨之乡绍兴的悠悠之旅。</p> <p class="ql-block">整个绍兴北站,只有一个保安和冰冷的闸机对话着昨日的繁忙和今日的空闲。</p> <p class="ql-block">女儿在绍兴鲁迅故里世茂广场亚朵酒店订的住宿,七点左右到酒店,放下行李两人寻找吃年夜饭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酒店旁的一栋建筑围墙上“失眠绍兴”四个字,不知是告诉游人江南绍兴令人魂牵梦绕还是这里是治愈失眠之地?</p> <p class="ql-block">找了几家餐馆,不是关门就是准备关门。饥肠辘辘的母女俩一路寻宝,终于幸运的落坐于绍兴知名的连锁餐饮——寻宝记,成了这家最后接待的二位年夜饭就餐者。</p> <p class="ql-block">到了黄酒之乡,少不了品尝一下花雕醉虾,服务员端上醉虾雾气缭绕,增添了不少食欲。</p> <p class="ql-block">绍兴三鲜和西施豆腐是寻宝记的特色菜,口感确实不错。加上其他一些菜肴和甜点,这顿年夜饭还是很满足的。</p> <p class="ql-block">绍兴也是越剧之乡,当年来自“绍兴文戏女班”的越剧十姐妹,曾名嘈上海滩,餐馆的戏文小生装饰,即体现了绍兴的特色,也提示了绍兴之城的“古”。</p> <p class="ql-block">在回不远的酒店路上,竟与绍兴龙华寺不期而遇,除夕夜的寺庙依然灯火通明,人头攒动。</p> <p class="ql-block">一早推窗便可得——所愿皆所得,多喜乐、长平安”的新年祝福,真是菩萨保佑新年吉祥如意。</p> <p class="ql-block">今天正是大年初一,便先去了南朝古刹龙华寺敬香。“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来自于主席的新年贺词。</p> <p class="ql-block">江浙一带有新年过桥的习俗,寓意能够驱除一年的晦气,带来好运和健康。那龙华桥还是要走一走的呢,</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南朝宋元嘉年间的龙华寺,系古城都泗门内,背靠老城古街面临运河水道。</p> <p class="ql-block">因年久失修,康熙四年僧人茂生者募资重建,后几经战乱几乎毁尽。改革开放后,由政府扶持,佛教信徒慷慨解囊、鼎力捐助重新修缮,为绍兴市区最大的寺院。</p> <p class="ql-block">南朝才子江总为躲避战乱,曾住龙华古寺,并写下《修心赋》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寺的正面是绍兴特有的水系乡息。</p> <p class="ql-block">哲语佛念古寺相伴,体现周边民居的质朴。</p> <p class="ql-block">我们住的是八字桥景区,沿着广宁桥一路都是“傍河人家”。白墙黛瓦,古桥老树,数度漫步,享受着难得的恬淡素雅。</p> <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循着网民的热荐,品尝着“绍兴佬”面饽饽烤饺生煎,据说老店主是做了近三十年,确实口感很佳。</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预约了鲁迅故里,一路上不少楼层阳台上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给新年增添了不少喜庆。</p> <p class="ql-block">在绍兴,独立的院落称之为台门,古越之城也是名人辈出,这样的台门保护建筑也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绍兴黄酒可谓是闻名遐迩,在这里可是百味皆可+黄酒,先少不了一杯美酒加咖啡,口感可就值得商榷。</p> <p class="ql-block">绍兴鲁迅故里,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鲁迅中路241号,是鲁迅诞生和青少年时期生活过的故土。</p><p class="ql-block"> 绍兴鲁迅故里占地面积50公顷,有绍兴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祖居、土谷祠、长庆寺、鲁迅笔下风情园、绍兴鲁迅纪念馆等一大批与鲁迅有关的人文古迹。(盗图)</p> <p class="ql-block">景区游客中心,立有一面景区标志墙,上绘木刻风格的鲁迅半身像和绍兴老街图景。前面雕的自然是先生笔下的人物,分别是少年迅哥儿、闰土,以及三味书屋老师寿镜吾。然而这节假日真是人流汹涌,无法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经过蛇形长队,我们先参观了鲁迅祖居。</p><p class="ql-block">鲁迅祖居,也就是周家老台门,是鲁迅祖父母居住的地方。建于清乾隆年间,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系砖木结构,青瓦粉墙,是绍兴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台门建筑之一。匾额“翰林”则彰显了鲁迅显赫的出生和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德寿堂",是周氏的公共活动场所,以作喜庆、祝福和宴会宾客之用,原名宁寿堂。为了避清朝道光皇帝的年号”宁”之讳,改为德寿堂,“德寿”取积善有德、福禄长寿之意。</p> <p class="ql-block">德寿堂上首一墙之隔是一后厅,供女主会见女眷或宾客休息。挂着清乾隆年间宰相刘墉书写的对联:“山分秋色归红叶,水约蘋香入画船”。对联出自宋代诗人仇远。</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香火堂,是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的地方。堂中所挂画像为鲁迅祖父周福清,就是他在清同治年间曾被钦点为翰林。画像上方悬“德祉永馨”匾额,意为德行和福气渊源流长。</p> <p class="ql-block">祖居各式雕花的老家具弹眼落睛。</p> <p class="ql-block">放置各年代的史书柜子。</p> <p class="ql-block">座楼为五间楼屋(琴房、后堂前、闺房、绣房和沐浴房),前有廊后有披,较为宽敞,是周家主要的生活宅区。其中位于座楼中间的小堂前是周家平时会客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后堂前”,相比于前面的“德寿堂”是一个小型的会客室。</p> <p class="ql-block">这是小姐的“闺房”,这雕梁画栋的闺床夺人眼球。</p> <p class="ql-block">立有绣花大屏风的这间,便是绣房,可以想见这里绽放过一幅幅美丽的花卷。</p> <p class="ql-block">紧挨着绣房的是沐浴房,在那时有沐浴房的人家是十分稀少的。用雕花屏风分隔出沐浴和休息区域。</p> <p class="ql-block">通过连廊贯通连接的是西厢房,西厢房是给两个儿子住的,也就是鲁迅的父亲周伯宜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典库”,正面墙上有两个很大的“當”字。说明他家是开过当铺的,难怪鲁迅先生曾在不少文章中提及讨厌当铺。</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藏书室,相信鲁迅从小在这里博览群书。</p> <p class="ql-block">这是少主房间,也就是鲁迅先生父亲的卧室了。</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两堂前”。</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储藏室,下面还有地窖,可以恒温保存食物,这是大户人家才有的设施呢。</p> <p class="ql-block">老周家有个很大的厨房。磨豆腐等设施也是一应俱全,应有尽有。</p> <p class="ql-block">这个灶台更是了得。共有三元大锅四个小圆锅,寓意“七星高灶”。</p> <p class="ql-block">鲁迅,以笔为剑,深刻揭露社会黑暗,唤醒民众意识,被誉为“民族脊梁”。从周<span style="font-size:18px;">家老台门出来,迎面是一座石制照壁,上书行书烫金大字“民族脊梁”,由蔡元培先生题写。</span></p> <p class="ql-block">书屋一侧墙上画有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这位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穷酸迂腐善良,孩子们的笑声,人们的嘲讽,仿佛看到他用手罩住茴香豆,看看里面,再看看孩子们,不住地念叨:多乎哉?不多也!</p> <p class="ql-block">又是经过很长的蛇形长队,终于进了隔河相望的三味书屋参观。这里是寿镜吾先生的私塾,也是鲁迅12--17岁的求学场所。寿家台门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在隐门上方悬挂着“文魁”匾,此匾是寿镜吾的兄长寿子持所悬挂的,其在光绪二年(1876年)中丙子科举人浙江第29名,匾额由当时浙江巡抚杨昌浚题写。</p> <p class="ql-block">进门不远,便是寿镜吾讲课的地方。屋内正中上方悬挂着的“三味书屋”匾额由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匾额下挂着一副松鹿图,据说学生每天上学要先对着匾额和松鹿图行礼,来代替向孔子行礼,然后才开始读书。</p> <p class="ql-block">远处角落那个方桌便是鲁迅当年的座位。鲁迅曾因为迟到挨批,鲁迅便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提醒自己,从此再也没有迟到过。</p> <p class="ql-block">寿老先生家的大堂叫“思仁堂”,厅堂挂有对联“君子处事有忍乃济,儒者属辞既和且平”体现了寿老先生的处世之道。</p> <p class="ql-block">“小堂前”是用来接待亲朋好友的地方,墙面上悬挂着一块“重游泮水”匾额,是寿镜吾中秀才(入泮)的第六十年,即1928年他过世前的一年,他的侄儿寿孝天送来祝贺的。1906年鲁迅回绍兴看望老师时,寿镜吾先生也是在这里接待了他。</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主人的书室“三余斋”。三味书屋原为三余书屋。何为三余?取意于“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劝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利用冬天、夜晚和雨天这些空闲时间来刻苦读书。‌‌</span>后来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寿峰岚将其改为“三味书屋”。</p> <p class="ql-block">寿镜吾先生的卧室。放置的物品十分简朴,床上有绍兴人称“竹夫人”,天气炎热的夏天,人们把它浸在井水之中,晚上睡觉是把它拿出来抱着睡则非常凉快。先生的教学很严谨,每年只收八个学生,他认为多收了教不过来,可见私塾并不以盈利为目的。</p> <p class="ql-block">何为“三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醋、肉酱)。由此足见鲁迅先生自小在“三味”之熏陶。</p> <p class="ql-block">这里书香气浓郁,让人不禁想起鲁迅笔下的</p><p class="ql-block">“三味书屋”,仿佛能听到学子们在课堂上朗朗的书声。</p><p class="ql-block">三味书屋,因鲁迅而扬名;鲁迅,因三味书屋而启蒙。</p> <p class="ql-block">寿孝天是寿镜吾的侄子,中国教育家、数学家、翻译家,是商务印书馆的编辑。</p> <p class="ql-block">这是寿镜吾辅导学生练习书法的地坪砖。</p> <p class="ql-block">南边的厢房陈列着介绍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古代教育史,分“越中府县学、越中书院和越中学塾”三大块内容。</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不少清代科举教育考试制度的体系介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绍兴古代教育发端甚早,自古以来涌现不少名人大家。公元前五世纪晚期,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已有积物育人、开展教育的举措。卧薪尝胆的故事更是千古流传。</span></p> <p class="ql-block">绍兴的台门里有不少这样鲁迅笔下的石井。</p> <p class="ql-block">从百草园出来,没走几步就是绍兴鲁迅纪念馆,便也排队入场参观。纪念馆始建于1953年,2003年初新建,馆名由郭沫若先生题写。它东接鲁迅祖居,西邻周家新台门,北毗朱家台门,南临东昌坊口,与寿家台门隔河相望。以“老房子、新空间”的设计理念,采用了与该区域传统街巷肌理一致的绍兴台门建筑形式。</p> <p class="ql-block">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p><p class="ql-block">一双犀利的眼睛,一身素灰长袍,以鲁迅深入人心形象和其铮骨名句,导引着参观人流。</p> <p class="ql-block">鲁迅《自嘲》手迹</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采用编年体形式,以时间为序,一楼着重展出了鲁迅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的生活轨迹。二楼则主要展出了鲁迅在绍兴、在日本、在南京等地方学习工作生活。表现了鲁迅一生业绩,以及思想发展轨迹,依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定论,展现一个活的“人”之鲁迅。绍兴鲁迅纪念馆藏有大量鲁迅生前使用的实物、手稿、照片、书信、图表、模型等展品。</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不少鲁迅作品的节选。</p> <p class="ql-block">鲁迅的第一位师父是和尚龙师父。这是龙师父送给鲁迅的辟邪用品的原件和百衲衣。</p> <p class="ql-block">鲁迅手书的唐李白《越中览古》诗的扇子。</p> <p class="ql-block">《越域周氏家谱》记载,鲁迅祖上世代务农,到第六世始挤入士大夫行列,家境逐渐殷实。</p> <p class="ql-block">童年鲁迅常在夏夜听继祖母讲《水漫金山》、《猫是老虎的师傅》等故事,这成为其成年后的创作素材。</p> <p class="ql-block">这些是鲁迅小时候读过的书。</p> <p class="ql-block">右侧墙上是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手稿原件。这里也形象的布置了鲁迅埋头著书的桌椅。</p> <p class="ql-block">鲁迅“终于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走异路、逃异地”,但南京洋务学堂求学,逐步形成了“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p> <p class="ql-block">这是鲁迅和藤野先生的蜡像。鲁迅1902--1909年间东渡日本留学,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时的老师,藤野先生和他眼中的中等生鲁迅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p> <p class="ql-block">1906年,鲁迅离开仙台时,藤野先生将自己的照片送给鲁迅,并在背面署名题写“惜别”“谨呈周君”。</p> <p class="ql-block">鲁迅从日本回来后曾在北京、厦门和广州生活。</p> <p class="ql-block">上海的虹口也曾是鲁迅生活工作过的地方。至今在他生活的故居附近,还有以鲁迅名字命名的公园——《鲁迅公园》</p> <p class="ql-block">鲁迅五十三岁生日时的全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二楼是中庭式回廊大展场,中庭沈钧儒书写的“民族魂”三个大字,高度概括听鲁迅以笔为剑,胜似百万雄兵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一侧有“党中央苏维埃中央政府致许广平的唁电”全文,称颂鲁迅是“最伟大的文学家、热忱追求光明的导师、献身于抗日救国的非凡领袖……”。</p> <p class="ql-block">和民族魂面面相对的墙上,散书着鲁迅和许广平夫妇的一些脍炙人口的句子。</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的出口有很多和鲁迅相关的文创售卖,女儿买了冰箱贴、摆件等伴手礼。</p> <p class="ql-block">显眼位置情景再现了鲁迅故里的小桥流水和乌篷船往来穿梭。</p> <p class="ql-block">从纪念馆出来,原本想继续参观鲁迅故里的百草园,这可以说是景区最重要的景点,然而着实被这见尾不见头的超长排队所吓退,只得出景区寻找歇息之地。</p> <p class="ql-block">沿着故里景区出口步行,街区可见有鲁迅全身或半身塑像。</p> <p class="ql-block">绍兴市税务局离故居不远,有着政府机关的高大上样。</p> <p class="ql-block">我们去仓桥直街走走,这里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人家,头枕流水诗意生活。</p> <p class="ql-block">河道的时常有绍兴特色的乌篷船穿梭,吸引着游人登船体验。</p> <p class="ql-block">这“作揖”名字由来不知道是不是和中国古时候人们春节见面相互作揖问候有关[偷笑]</p> <p class="ql-block">孔乙己的大招牌也是凸现了与鲁迅的渊源。</p> <p class="ql-block">门口铜像雕塑中鲁迅笔下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展现了一个好逸恶劳、潦倒不堪以及自视清高的孔乙己形象。</p> <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