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这是沈从文先生《边城》的开篇。读着那些形象生动的文字,边城里的情和景,也在沈先生的句读之间逐渐鲜活起来。思绪随之走进了茶峒那一方山水,沉浸于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走进老船夫、翠翠、船总顺顺、天保、傩送、杨马兵……那些人物的内心,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那份简单和淡然,对情感的那份专一和执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沈先生的《边城》,我第一次知道“茶峒”这个地方。记得好多年前,在央视一档节目中,偶然在电视上看到这座小山城。“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那些诗意般的自然景致,无不让人心生向往。“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的那些人的那份淳朴……已被铭刻在脑海,挥之不去。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茶峒,沈先生笔下一个和平而安宁的地方,该是怎样一处被时光遗忘的角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约在十多年前,出差去张家界。听别人说,《边城》里的茶峒小山城,就是离张家界不远的凤凰古城。便趁出差期间抽空去了趟湘西凤凰古城。城里的古城墙、河街上的吊脚楼、城外那条名叫沱江的河、河中的小木船……那些情景,有些似是而非,心里还兀自奇怪没寻见碧溪崖上的那座白塔。后来才知道,凤凰古城其实并非沈先生笔下的边城,不过有些相似罢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此,茶峒那独具传统乡土文化的魅力,给自己负上了一笔宿债。期待着,有朝一日亲自去那个地方偿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 ,这便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更惦记起真实的“茶峒”小山城来!凤凰虽美,但缺少了些未被雕琢的拙朴,终究不是沈先生笔下的边城。这份遗憾,终于在多年后的这次自驾游中得到了弥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年的四月三十日这天,我和宣宣收拾整理好心情和一切,下午三点半启程自驾去了茶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车轮终于碾过夙愿,驶向真正的边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晚上赶到印江服务区,休息一晚,第二天上午十一点到达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去赶赴一场山水的诗意人文,偿还萦怀自己多年的那份惦记。我俩一路在服务区扎营做饭。晓行夜宿,虽然辛苦,倒也有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近中午,虽然骄阳似火,但架不住心情的迫切。停好车,我俩还是顶着烈日走进茶峒的老街古巷,只想先睹为快。沿路欣赏边城的自然和人文风光,不觉中已来到清水江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呈现于眼前的景致,不得不让人感叹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清水江,竟然用她的纤柔,将大地一分为三,一边湖南、一边贵州、一边重庆,塑造出了“一脚踏三省”的壮丽奇观。如果你身处湖南,早起,为了一顿早餐,可以一个人慢慢走路去到重庆或者贵州。吃罢,顺便“摆哈寨”(串门)。再回到湖南时,朋友也许还在睡觉,没有起床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跨江大桥上看下去,许多小船正游弋在碧绿的江面上,那些船中的人,看着两岸滑过的风景,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或许有些复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眼前的景致就像是一幅幅美丽的画作,免不了心绪也会有些控制不住,有时真需要安定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慢慢欣赏。这样的地方,或许难寻的只有颓丧和懊恼的踪影吧?沈先生说:“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我和宣宣上了小船,打算作一番短暂的旅行,想亲自感受那些不一样的心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船划动,风开始清凉起来,一丝丝的从身边滑过;也顺带着,让两岸的风景,滑进人们的视线。这里,“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地无一时不使人神往倾心”。船工是茶峒当地人,一口带有浓重乡音的混搭普通话,听起来还有些特别。船一开,船工便热情地向大家介绍起当地的风土人情来。小伙子也很健谈,但言语间尽是边城的故事。船近码头时,便扯开嗓子:“到重庆的下喽,到湖南的稍等一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了湖南那边的码头,我和宣宣下了船,沿江岸一路往翠翠岛方向而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熙来攘往的游客,水一样的流动在河街上。街市摆放着各种小商品和当地的土特产。苗银摊后的一位妇人,用极重的湘西口音吆喝着“十元一个”。绿豆沙的吆喝最让人心动,一声长长的尾音飘过,心里便情不自禁地渴望起那口甜甜的冰凉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江岸边,几株古老的枫杨树,在这四月的季节里长得正盛。高大浓密的树冠,恰好挡住了午后炙热的阳光,在河街的路上和江面,洒下大片的阴影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俩在此找了一处空地小憩,暂时享受片刻的阴凉。旁边江面上的那只小渔船,此时,也安静地躲进树荫里了。几只鱼鹰,正慵懒的站在船头,无心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江心有座小岛,远远看去,外形酷似一条古老的渡船。船尾站着一位小女孩和她牵着的狗,手里拿着一捧野花,似乎正沉浸于一段让她灵魂轻轻浮起的歌声里。又似乎正静静地等待着端午节河中捉鸭子、梦里为她唱歌的那个青年人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等待,长久的等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女孩,凭借一份坚韧和隐忍,慢慢在时光里站成了一尊雕塑。那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眼神里充斥着孤独与执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女孩名叫翠翠,这座小岛也因此有了一个青春活泼的名字——翠翠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翠翠的等待,始终没有等来傩送的身影,倒把自己坚守成了一道景观,成了人们待价而沽的商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狗和少女的雕塑,成了人们打卡的背景。脚步匆匆,又有多少人会驻足倾听她的等待呢?恰似白塔坍圮的现代隐喻——纯真正在被消费,等待正在被解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许,那份难得的天真无邪,在时间的河里,正在慢慢流失呐!</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岸上去翠翠岛,游人必须坐“拉拉渡”才能过去。作为旧时限于财力不能搭桥,自然而成的摆渡方式。在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居然还在,每天在江边搭客过河去翠翠岛,反复来去。这,真算得上是茶峒的一段传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船工也是地道的茶峒人,摆渡着他们的方头船,一招一式,据说还是当年老船夫曾经的老把式呐。 摆渡的是一位中年的船夫,矮矮胖胖的,身体看上去非常壮硕。待游客坐好,便一声嚷:“起——渡——啦”,一只手拿着那根特制的木柄,一只手掌着铁环,一拉一拽之间,船便慢慢向对岸划去。铁环在缆绳上摩擦出的声音,回荡在船舱里,仿佛一曲动听的歌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百年前的拉拉渡,能够传承至今,或许在渡他人的同时,也把自己给一起渡了。人生三渡,不定这里才是它清修的圣地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间不知不觉已是下午两点过了,我俩走在青石板铺砌的古巷道里,寻了一家特色餐馆,点了一锅“酸汤角角鱼”。一来安慰一下自己的胃,二来也让自己的味蕾,来一场不一样的奇妙体验。当然,最朴实的想法还是给自己增加点体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一切如愿以偿,我俩便开始走向心中神往的白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拉拉渡那里过去不多远,转过一个山坳,抬头就可以看见白塔了,它就矗立在山崖边上的一处高台。沿一段小路上行,不足百米,人就来到塔下。白塔是一座五层楼阁式塔,白色的塔身与翠色的山崖相互映衬着,形成一种生命与自然的色彩互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塔寓意着镇邪、纳福,给人们带来安宁与和平,传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茶峒的这座白塔,想来也会有着很多寓意的。《边城》里说,它与茶峒的风水有关系。民国初年,中国大地上兵灾匪患横行,而茶峒这个地方却是一派安宁祥和的样子。如此看来,它的存在与茶峒不无关系。天保溺水,傩送出走,塔基便开始出现裂纹。当老船夫面向它的方向而亡的那一夜,白塔坍圮了。一切,未必不是折射传统与现实的一种冲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尊洁白的守望者,想来不仅仅只是这座小山城的一处地标,更是一处边城人精神皈依的所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白塔前,我站了一会,安静地感受着它那一片纯洁的白。下山来到马路上,回头,白塔依旧矗立在山崖的边上,目送着我和宣宣的离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崖下的柏油路上,行人来来往往。大巴正碾过当年傩送出走的那条古道。走着走着,我突发奇想,如果傩送他真的回来了,还会记得当年的那条古道和翠翠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没有答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路上传来几声汽车的鸣笛,夹杂着小贩的吆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许,有一天白塔的颜色也会暗淡下去,塔身也会留下裂纹,甚至坍塌。相信,它也会在某个冬天重生,以一副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山崖边上,守着茶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了,多年后,当白塔的影子再次笼罩我时,或许,茶峒的炊烟还认得归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