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掠影一一开启微度假模式

青青河边

<p class="ql-block">这次五一假期儿子他们给我放假,趁着休息日也去凑凑热闹,和好友去江夏撒欢几天。</p><p class="ql-block">江夏区因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如梁子湖、青龙山等,这些自然景观不仅为江夏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为其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自古以来就<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楚天首县”的美誉,历史上曾是鱼米之乡,军事重镇。</span></p> <p class="ql-block">二号这天我们去江夏里,路上查阅,一路红线,堵的有点厉害,马上掉头,来到附近原来很火的梁子湖畔蓝波湾度假村,历经七拐八弯的,好不容易去到哪里,以前繁荣的景象己经不见,映入眼帘的是那种破败的建筑,早己人去楼空,只有浩瀚的梁子湖还是一如既往的平和安详,湖边各处散落着点点帐篷,是为数不多的家庭带孩子出来露营的。微风拂过,湖水泛起细密涟漪‌:层层鳞浪随风而起,如丝绸上的细腻纹路,又如轻柔的绸带飘舞。湖畔柳丝轻拂水面,如少女秀发;芦苇摇曳,纤弱纯白如雪,与湖光相映成趣。阳光洒在树梢,斑驳的光影跳跃在地面,像是自然谱写的音符,增添了几分灵动。我们沿湖走了一小段,再看江夏里已变绿色通途,立刻前往,车开至恒大旅游度假小区前面就被交警拦下,车辆一律不准进入,可以坐摆渡车(不过免费哈),我们只好就地停车,本来是准备坐摆渡车的,一看人多步行前往(1.5公里)。</p> <p class="ql-block">江夏里是武汉首个以老码头文化为主题的沉浸式体验街区,占地110亩,包含80亩美食街区、60余家商铺,涵盖热干面、三鲜豆皮、武昌鱼等地道汉味小吃及创新码头主题餐饮。<span style="font-size:18px;">复原青石板路、古招牌、渔灯摇曳的码头场景,结合“三街、二码、一演台”布局,打造“可看、可听、可品”的文化空间。</span>有古风巡游、采莲船、蚌壳精等非遗民俗表演,以及NPC互动,营造“江城千帆录”的市井烟火。游客可参与汉服换装、手工艺体验(如汉绣、楚式漆器),或在文创市集购买非遗产品,感受“活着的博物馆”。其沉浸式场景、多元业态与经济效益的结合,为游客提供了兼具历史感与烟火气的微度假体验,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达时己经十二点了,游客还是比较多的,走过拱形樱花桥,迎面有一家羊肉面馆,被其香味吸引,来到店内先解决温饱问题,店铺面积不大,见缝插针的摆了几张桌子,己是客满为患,转进里面发现几位帅哥快用餐完毕,迅速与其商议落实了坐位,坐等美食,尝尝味道还不错,干掉一碗米粉后快速离场,后面还好多人等着呢。从店内出来靠左沿主路行走,边走边看,边看也拍,你别说这地方设计还真不错,拍照效果很nice!走了没多久,基本上转了个大概,因为整个景区不大,也没有太多可供玩撒的地方,加之刚开业人多,估后续资金维护不当,应该就如此了,因为他们门前港道的水是死水,虽然里面也种植些水草,如果今后维护不到位,极有可能成为臭水沟,因为这是个三不靠的地方!吃饱玩完我们就打道回府不表。</p> <p class="ql-block">五月四日我们又去了龙泉山昭王墓风景区,它是明朝楚昭王朱桢及其王妃王氏的陵寝。朱桢(1364–1424)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楚王,17岁就藩武昌,统治武昌地区达43年。其妃王氏为定远侯王弼之女,早于朱桢去世,后与之合葬于龙泉山。园区门外东侧有龟碑亭,碑文记载朱桢生平,碑高5米,由赑屃(神龟)背负,1990年修复。我们去时人不多,六十岁以上老人免票,入得门来正面即陵恩殿,现为展览馆,我们仔细的观看他的生平简介及其子女家族各种关系,到最后还是没搞明白,因为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昭王系六子,其又有十个子女,所以始终没搞清楚😭😭😭😭</p><p class="ql-block"> 踏入陵园,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古老而辉煌的朝代。青石铺就的小径,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松柏,它们挺拔而庄严,宛如历史的守护者,默默地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变迁。 我们慢慢地转,景区面积不是很大,但仔细看看还是得一天时间,里面植被保存完好,道路修复清晰,原址模样基本保存,虽然墓葬品不多,但是规制尚存,东面有汉代樊哙将年墓:原位于昭园内,后为风水迁至东侧200米,现为景区景点之一。穿越岁月的长河,墓地静卧,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哀伤‌‌。整个园区依山傍水,气势磅礴,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据悉朱桢因避暑游览龙泉山(原名灵泉山),感叹此地“若为阴宅极佳”,经卜工师勘定为“五龙捧圣”的风水宝地。为建造陵园,他通过政治手段迫使当地八大家族迁出,甚至迁走汉代樊哙墓,并将灵泉山更名为龙泉山。站在陵前,我不禁对那位曾经的王子心生敬意,仿佛能听到逝者的低语在风中回荡,驻足其间, 听风吟唱, 岁月悠长,可以想象当年工匠们辛勤劳作的场景,他们用心血和汗水铸就了这座不朽的建筑。如今,这座陵墓已经成为了一处历史文化的瑰宝,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它的奥秘。也正是因他能明哲保身,所以一生或许波澜壮阔,但最终得以安全归于这片静土。</p> <p class="ql-block">龙泉山上建有9座明代楚王墓园,号称南有九王寝,北有十三陵之美誉。明代楚系藩王共八代九传,除末代楚王是否入葬该墓园需要考证外,其余的8位楚王及其王妃、夫人均葬在这里的各自墓园。昭园是明楚王墓葬群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占地约169亩,外城垣南北长355米、东西宽335米,现存城墙最高3.3米,厚0.9米。墓园平面呈“回”字形,依山势而建,布局仿明十三陵,三进式布局:自南向北依次为园门(三券洞式)、金水桥、祾恩门、祾恩殿、内红门及地宫。祾恩殿为祭祀主殿,1988年以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重建,现展出出土文物。地宫构造:地宫为土圹砖室墓,墓室长27.1米,砖砌券顶,外裹三合土与木炭层防潮。墓内设有石棺床、神龛及排水系统,随葬品包括《大明楚王圹志》、鎏金铜封册等,但整体装饰较简朴,符合朱元璋“薄葬”祖训。</p> <p class="ql-block">这是婆婆树:根据当地传说,这棵珊瑚朴古树因历朝历代的婆婆们接力保护而存活至今,因此被亲切称为“婆婆树”。它位于楚昭王寝陵附近,根系盘结如龙形,古人将其寓意为“九龙赴会”。</p> <p class="ql-block">龙泉山昭王墓不仅是明代藩王葬制的典型代表,也是武汉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建筑规制、政治斗争背景及考古发现,为研究明初政治、风水文化与墓葬制度提供了丰富素材。游客在探访中既可感受历史厚重,亦可领略龙泉山的自然与人文交融之美。</p> <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去了号称江夏“小托斯卡纳”的杨湖村,刚开始导航位置弄错了到了乌龙泉街道办,后重新规划路线才得以到达。映入眼帘的是大片的油菜及麦子,广袤原野上,金黄的麦田如织锦绚烂,油菜已结籽正从青绿转为微黄,饱满的枝头微微弯曲,像个礼貌的孩子似的欢迎我们的到来。微风拂过,麦穗轻曳低语,阳光为每根麦秆镀上光芒。远处湖水环抱,近处麦浪翻滚如自然乐章,蜜蜂蝴蝶流连其间。夕阳西下,橘红余晖与金黄麦田交融,绘出震撼画卷;道路两旁绿色的宝塔型松树,沿着S型湾道两旁林立,像许多士兵在列队站岗,从空中俯瞰绿色与橙黄交织成一幅浓烈的油彩画,像极了意大利的托斯卡纳,当然除了没温泉外。在这里连风都带着托斯卡纳的浪漫—— 不是远方才有诗意,油画般的乡村田园画卷更富有浪漫的情调。这里游玩的人不多,三三两两的,时而也有车经过,湖边周围散落着顶顶白色.帐篷,都是带着一家子来渡假的,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他们的笑容里藏着现今的美好;而那些随风摇曳的野花,也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我们撒欢似的在此狂拍一气,眼前的景象无法用相机记录下来,必须自己亲自来感受。走走看看后,驾车绕行一周感受这不一样田园风光。可以这样说: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也是一个值得珍惜的时光,这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仅有丰收的希望,更是自然的馈赠与心灵的归处。到此微度假园满结束啦!</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航拍修图的效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