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鹤】 初识邯郸

云中鹤

<br>今年自驾从海南去皖南揽春后的返京途中,夫人说想去邯郸看看。1969年年底国家战备疏散,夫人随父母到邯郸,在邯郸地委(当年叫地革委)工作了三年,小有感情。我从没到过邯郸,也想去看看这座古城,便拐了个弯儿,未做任何功课,增加了四天的邯郸行。三月底,与满眼飘绿的南方相比,这里仅仅摸到了春天的边,所以本文记录的是笔者第一次到邯郸的感受,没有风光秀。<br><br>邯郸是现代化的地级市,位于河北省南端,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与晋、鲁、豫三省接壤。国人大多是从战国时期曾是赵国的都城而知道邯郸的,我就是小时候读《东周列国故事》知道这么一个地方。<br><br>到邯郸住下,首先去了邯郸市博物馆,去补我的知识短板。<br><br>邯郸从殷商时期建城至今有3100年历史了,开始就取名邯郸,至今从未改过。中国春秋战国天下大分裂,群雄争霸,百家争鸣,是人文社会、哲学思想大爆发的时期。赵国为战国七雄之一,是战国后期东方六国最强大的国家。前386年,赵国迁都邯郸,此后的158年是这个古城唯一的高光时刻,曾与秦国展开了数十年的争霸。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秦军破邯郸,赵为属国,七年后秦灭赵,邯郸沦为邯郸郡的首府。<br><br>其实秦赵本是一家人。中国古代上流社会有姓也有氏,战国时期秦和赵两国的诸王都是嬴姓,赵氏。“嬴”姓为中国上古八大姓(姜、姬、姚、嬴、姒、妘、妊、妫)之一,后代多为贵族。这八大姓都带有“女”字,一看就是母系社会的产物,代表血脉、血缘。中国的“氏”出现在后来的父系社会,是“姓”的分支,代表出身和政治背景。商纣王手下大将嬴飞廉的长子恶来的后代是嬴秦氏,次子季胜的后代便是赵氏。之所以赵为氏,是因为季胜的后代造父以封地赵城为氏,后来建国仍然以封地为国号。所以,嬴姓是秦国与赵国的国姓,两国共奉同一祖先。<br><br>邯郸在西汉时期曾经回光返照,成为赵国(藩国)王都,与洛阳、临淄、宛城、成都共享“五大都会”盛名,但从东汉末年开始就走向衰落,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隋唐时期已成了蕞尔小县,默默无闻,在历次改朝换代中,不断地变换隶属关系,直到1945年邯郸城被共产党解放,直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可能正是因为是边区政府所在地,解放初期,设立了邯郸专区,后又把原河南省所属的涉县、临漳和武安三县划入专区,1952年邯郸升为市。<br><br> <font color="#ff8a00">邯郸市中心一个大型建筑,右侧是市图书馆,中间是大剧场,左侧是市历史博物馆</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font color="#ff8a00">市历史博物馆正面</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博物馆内部</font><div><br></div> <div><br></div><div>博物馆讲邯郸历史用了很多篇幅介绍了邺城。古邺城在邯郸市下面的临漳县境内。</div>建安十八年(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国公,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占据邺城,完全按照王都的规制在这建造一座新城,开创了中国城市先规划后建设的先河,就像俄罗斯的彼得大帝建造圣彼得堡一样。城市“中轴对称、分区布局”,为增加城市功能,曹操先后修建了铜雀台、金凤台、冰井台三台,邺城迅速成为全国文化、经济中心之一,开启了作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的序幕。西晋建兴二年(314年),为避晋愍帝司马邺的名讳,又因北临漳河,邺城改名临漳。<br><br>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相州总管尉迟迥从邺城起兵反对外戚篡政,旋即失败,杨坚这位后来的隋朝开国皇帝下令把所有邺城百姓连同州、郡、县三级治所一律迁往南边30公里的安阳,并彻底摧毁了邺城,加之再无人治理的漳河年年泛滥,像一条睡醒的巨龙,几个翻身就使这座城市荡然无存,邺城就像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br><br>我们开车去了邺城遗址,当年这座兴旺繁荣且面积达14平方公里大小的古城,如今四野全是村庄和田地,连废墟、残垣都没有,唯一能看得见的只有一个土包,有人说这就是铜雀台,经专家考证是金凤台遗址,相传建安七子常在这里品酒吟诗。如今曹家父子安在?铜雀台何寻?岁月无情,令人唏嘘。<br><br>其实,邺城三百多年的繁荣和邯郸没有丝毫关系,并不算是没落邯郸的中兴,邯郸那时只是魏郡下面的一个普通县城,博物馆里展览这一段历史,不过是因为临漳现在隶属邯郸市而已。<br><br>博物馆里很自豪的介绍了有关邯郸的成语故事。《中国成语大辞典》中收录了22000多条成语,出自邯郸或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就有1584条,如"负荆请罪"、"黄粱美梦"、"毛遂自荐"、"完璧归赵"等等,所以邯郸也被被誉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br><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这个土包就是金凤台遗址,也是整个古邺城留下的唯一一个痕迹。</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金凤台遗址</font><div><br></div> <br>丛台公园在邯郸市中心,这个文化历史公园是纪念先秦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赵国第六代君主赵武灵王。赵武灵王为嬴姓,赵氏,名雍,在位27年,他审时度势灵活外交,提倡胡服骑射,建立中国第一支骑兵部队,修筑赵长城,拓地千里,又灭中山国,让赵国成为当时与齐、秦并列的强国,梁启超称其为自黄帝以后的“中国第一雄主”。<br>公园中心的丛台,是一个高近30米的青砖高台,上建有亭阁,据传是当年赵武灵王阅兵时的检阅台。可能是对赵武灵王的崇敬,以后历朝历代君主都对其维护修缮,现在台上的亭阁就是清朝修建的。不过这位雄主晚年却因禅位不当,引起宫廷矛盾,在沙丘之乱被围宫中活活饿死,后葬在山西灵丘,灵丘县也因此得名。<br><br>在公园的西南角有一个秦始皇诞生地纪念馆。来之前还真不知道秦始皇就诞生在邯郸。<br>春秋战国时期,为了表示友好,互相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邻国作人质。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其父异人作为质子住在当时赵国邯郸,见到大商人吕不韦的爱姬(史称赵姬),悦而娶之。前259年正月,赵姬于邯郸生下始皇,取名赵政,但始皇对于这个生活了九年颇遭冷遇与屈辱的出生之地却没有什么好感。前228年,已是秦王的始皇,当听说秦将王翦破邯郸,俘赵王,便亲驾邯郸,站在赵王宫废墟前,望着跪在路边瑟瑟发抖的同姓氏的宗兄弟们,冷冷的对秦兵说,坑之。<br><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公园中的丛台,相传是赵武灵王的阅兵台</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font color="#ff8a00">初春的公园</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秦始皇出生地纪念馆</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纪念馆内水榭旁,几个女孩在摆拍宫装仕女。</font><div><br></div> <br>自古中国瓷文化誉满世界,宋朝除了五大官窑(汝、官、钧、哥、定)之外,北方还有一个非常大的民窑体系,其中心就在邯郸磁县彭城镇,因为当时地属磁州,故名为磁州窑。<br><br>磁州窑突破了当时流行的单色釉局限,开启了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运用了数十种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以铁锈花、刻划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烧出的瓷器流传南北各地,故民间有“南景德,北彭城”之说,磁州窑成了北方民窑的代名词。<br>磁州窑最突出特点是淳朴、粗犷,大器件形态端庄古朴有气魄,小器件也制作精美惹人爱。各种器皿注重灵巧实用,比例舒眼,线条干净,轻重适度。其实磁州烧瓷的土壤远不如景德高岭土好,但聪明的磁州人发明了一种叫化妆土的工艺,就是在烧成瓷器原型后,刷一层白粉,再来上釉,这层白粉就是化妆土,如同当今女孩子化妆打的粉底。当然磁州瓷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那就是它属于民间瓷,不会因统治者的爱好和朝代的更替而大幅度改变自己的体系,因此反而能自由地传承。<br><br>近两年年有一个巨型山体雕塑群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这个雕塑群就在邯郸峰峰矿区新义公路的边上,四、五百米长,平均高度约25米,用浮雕和立体雕的手法,塑造了磁州窑千年瓷都彭城镇的市井风情,从制作工艺,到东出大海,西走沙漠,一幅幅雕塑无缝连接,栩栩如生,气势恢宏。<br><br> <font color="#ff8a00">磁州窑博物馆</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馆藏展品</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馆藏展品</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新义公路(现在已改名磁州窑路)边上的磁州窑主题文化广场</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无人机为我们拍照</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浮雕和立体雕相结合的巨型山体雕塑群</font><div><br></div> <br>除了山体雕塑群,峰峰矿区还有一个值得一看的景点,就是响堂山石窟。石窟分为南响堂、北响堂和水浴寺三处,我们去了前两处。<br>响堂山石窟为佛教石窟,浮雕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包括佛经故事、历史传说等。佛像造型既有北齐时期的古朴庄重,又融入了隋唐时期的圆润丰满,雕刻精美,神态各异,尤其北响堂南洞刻经洞、中洞释迦洞和北洞大佛洞最为雄伟。<br>从游览环境而言,北响堂石窟规模较大,辅以塔、阁、寺,景色优美。<br>石窟最初开凿于543年,北齐皇帝高洋为彰显功德而开凿,与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皇家石窟。<br><br> <font color="#ff8a00">鼓山山腰上的石窟</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北响堂大佛洞</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北响堂大佛洞</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释迦洞</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南响堂石窟</font><div><font color="#ff8a00">敦煌石窟以壁画为绝,龙门、云冈石窟以石刻为特色,响堂山石窟两者兼有。</font></div><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石窟内飞天的拓印</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响堂山石刻经是中国刻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推动了北京房山云居寺的刻经的发展,被称为中华第一刻经。</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保留下来的瓦当,左边刻的是“大赵万岁”,右边刻的是“富贵万岁”。</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北响堂山下的宋塔</font><div><br></div> <br>夫人当年在邯郸地(革)委宣传部工作,下乡基层蹲点,到的是邯郸当时最穷的涉县下面的王金庄,前前后后呆了小半年,印象深刻,所以去王金庄看看,是这次邯郸之行必须的行程。<br><div><br>到了涉县,我们先看了一个5A级景区娲皇宫,这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女娲祭祀地,也是全国五大祭祖圣地之一。<br>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有关抟土造人、补天的故事国人皆知。女娲其实是上古时期母系社会某一部落的杰出首领,被后人演化为女神。女娲造人,被称为人祖,又相传她是人面蛇身,也被称为妖祖。历史考证,女娲出生地在甘肃省,在河北涉县建娲皇宫,主要是因为传说,女娲在这里的凤凰山一带炼五色石补天。<br><br>娲皇宫为明朝天启6年(1626年)所建,纯木结构的娲皇阁建在中皇山山腰上,很像山西省的悬空寺,但远比悬空寺宏伟。阁有三层,一层清虚阁,二层造化阁,三层补天阁,分别是不同面目的女娲,同时各层也供有眼光奶奶、碧霞元君、送子观音等诸神,一看就知道娲皇宫已是道教庙观。山下也有朝元宫,广生宫等一群建筑。传说农历三月十八为女娲生日,当地在农历三月初一到三月十八开庙会,举行结索、披红、垒石子、绑娃娃等活动,也叫“摆社”,让我们正好赶上。进了里头,山上山下全是乌泱乌泱的人,个个手持纸香、点心、红绸等祭品,穿红带绿,喜气洋洋,主要是来求子、求福、求前程的,撒在阶梯上的粟米、栏柱上的饼干,都成了鸟类的盛宴。这些看手机、听耳麦的人有多少相信女神的神力,我觉得主要还是传统使然。<br></div><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山腰上的娲皇宫</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山下广场内的女娲石像不是《山海经》所描述的人面蛇身,而是典雅端庄的中国古典淑女形象。</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山上娲皇阁有三层,一层清虚阁,二层造化阁,三层补天阁。</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清虚阁内女娲供像</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由于娲皇阁三层阁楼像积木一样搭建在石条宝券顶之上,根基不深,背后与山崖也没有连接,当阁楼上人多了会非常危险,聪明的工匠拉起了九根铁索链,每根索链一头系在崖壁上的拴马鼻上,一头系于阁楼的柱子上,故而被誉为“活楼”、“吊庙”。</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font color="#ff8a00">在旁边的钟楼上看娲皇阁</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下山,我和夫人坐着滑车顺着轨道滑下来的。这儿的景区很人性,70岁、80岁都让滑。</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山下还有一尊巨大的伏羲石像</font><div><font color="#ff8a00">伏羲为中华三皇五帝之首,与女娲是兄妹,后结为夫妻,其女宓妃,淹死于洛水中,成了洛神</font></div><div><br></div> <br>涉县还有一个值得一看的,就是129师师部旧址。<br>1937年9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下,东渡黄河,挺进太行,师部就设在涉县赤岸村,直到1945年底离开。<br>赤岸村是中国北方传统的山村,我们参观了一二九师师部旧址和一二九师纪念馆。<br>抗战八年,一二九师师部在这驻扎近六年,并以涉县为中心,创建了全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最巩固的抗日根据地,一二九师也从最初的9000人发展到30万人和40万边区地方部队。除了一二九师师部,晋冀鲁豫军区指挥部、中共北方局太行分局、边区政府以及各部门都在涉县,另外,《人民日报》前身《新华日报》、《人民画报》前身《华北画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身华北新华广播电台、中国人民银行前身之一的冀南银行总行等都诞生在涉县,这里红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br>我问讲解员,村名是一二九师来了以后改的吧,她回答,这里自古以来就叫赤岸村。漳河由上游的清漳河与浊漳河合流而成,始建于北宋时期的村子就位于清漳河西岸,因村西高处有一道红土岭,故名赤岸村。不知当初刘、邓为何把师部设在赤岸村,我也不相信宿命论,但总感觉冥冥之中有某种因果关系。<br><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一二九师纪念馆</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一二九师领导群像</font><div><font color="#ff8a00">从左到右,依次为蔡树藩、徐向前、邓小平、刘伯承、李达、黄镇</font></div><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将军岭石碑</font><div><font color="#ff8a00">“将军岭”三字由邓小平题写。下面红色大理石上“牺牲换来胜利,贡献迎来幸福。伟哉雄哉,一二九师!勤哉俭哉,涉县人民!”字由原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副主席戎子和题写。</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font color="#ff8a00">之所以称将军岭,是因刘伯承、徐向前、黄镇、李达、王新亭等原八路军一二九师领导人的骨灰葬在这座山上,这里是除北京八宝山之外,安葬共和国将帅最多的地方。</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font color="#ff8a00">红色记忆</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font color="#ff8a00">邓小平宿舍兼办公室</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春天的花朵,革命理想的继承者</font><div><br></div> <br>柏油路在大山里七拐八绕,过了一个四百米长的隧道之后,就进入了夫人当年蹲点来过的王金庄。这是太行深山中的一个不起眼的山村,元朝末年王金一家从北关迁此立村。<br><br>王金庄周边,环境特点是山高、坡陡、石多、土薄,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村党支部书记王全有带领村民修通13华里长的盘山公路,让汽车开进了王金庄,后开始修建梯田。为防止水土流失,梯田周边垒起双层石堰,再从远处挑土平垫。整整七年,在村周围57条大小山岭上,垒起了250公里长的双层石堰,与荒石山争出千余亩高标准梯田,获得来这考察的世界粮食署评估团专家的高度赞扬。<br>王金庄1969年开始修建梯田,夫人是第二年到这蹲点,那时的梯田仅仅修了一点,还看不到基本模样,难怪夫人看着满山如云梯的梯田有些激动。夫人对我说,那时涉县是邯郸最穷的县,王金庄是涉县最穷的村。在这蹲点,白天同社员上山修梯田,晚上住在老乡家里,饭由各家分派,吃的是菜叶、南瓜秧、红薯叶等熬的菜汤,就着糠饼子,连咸菜都没有。一开始怕老乡说干部搞特殊化,偷偷地背着老乡往自己的汤里撒点自带的小瓶盐,以后每次从家回来,都带一小袋盐分给各家。夫人在这第一次看到了什么是贫穷。<br><br>如今王金庄早就告别了贫困生活,变化得翻天覆地,每年有2000多万元的收入,被评为省历史文化名村,乡村旅游示范地。我们入村漫步,这个紧贴陡坡而建的山村是一个石头的世界,石屋、石墙、石板路,石桌、石凳、石碾磨,给人古朴厚重的感觉。村民房屋一直遵循着明清始建时期的风格,吸引着众多画院师生到这里写生。<br><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空中俯瞰王金庄</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双层石堰的旱梯田</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梯田和石庵子</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font color="#ff8a00">我和夫人在石庵子前向无人机招手<br>石庵子,雅称“田庐”,源自《诗经·信南山》“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意为:大田中间有居住房屋,田埂边长着瓜果菜蔬。王金庄的石庵子是人们劳作休息、烧火做饭、遮风避雨、贮藏农具的场所。</font><br><br> <font color="#ff8a00">石庵、梯田和毛驴,是王金庄人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和工具,也是王金庄独特的三大景观。</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村中老房子</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和为贵</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石头的记忆</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font color="#ff8a00">下雨时,雨水会从石板路中间的凹槽流走</font><div><br></div> <div><br></div>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和特殊的原因,夫人和她的家人被疏散到邯郸,是邯郸人民善待着他们,至今心怀感激。来到王金庄,也算是完成夫人的一个心愿吧。之后我们就直返北京。<br><br>邯郸是一个历史悠久却又不那么辉煌的城市,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会出现一朵浪花或者一片涟漪,更多的时间和中国大地千百个古城一样,似海绵吸吮着华夏文明的精髓,像蜂巢孕酿新的生命和蜜浆,共同托起了古老的中华文明。<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