岜沙苗寨

星月神

<p class="ql-block">一.基本概况</p><p class="ql-block">1.岜沙苗寨位于贵卅省黔东南卅从江县丙妹镇,距县城约7.5公里,由老寨、宰戈新寨、王家寨等5个自然寨组成,总面积18平方公里,人口约2000一一2500人。</p><p class="ql-block">地处月亮山麓的原始林海中,环境幽静,气候冬暖夏凉。</p><p class="ql-block">2.文化地位一一被列为贵卅省重点保护民族村寨,被誉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和“生态博物馆”,在《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中属于民族村寨类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二、核心特色</p><p class="ql-block">1.独特的习俗与服饰①持枪传统:岜沙男子持火枪(经公机关特批)狩猎,枪被视为保护神和勇精神的象征,因此被称为“最后一亇枪手部落”。②发式与服饰:男子留“户棍”发髻(蚩尤时代传承),用镰刀剃头;女子盘发插木梳,穿黑色百褶裙配银饰,服饰均为手工纺织,蓝靛染色。</p><p class="ql-block">2.树文化信仰</p><p class="ql-block">①生命树:孩子出生时种树象征生命延续;消灾树:15岁前指定一棵树为守护神;常青树:逝者葬后种树,体现“树葬文化”和对自然的敬畏。</p><p class="ql-block">3.传统节庆:芦笙节(农历11月19日)吃新节(农历6月初6)等活动中,男子吹芦笙,女子着盛装歌舞,展现苗族热情。</p> <p class="ql-block">刚踏入岜沙,首先映眼帘的是哪些错落有致的吊脚楼,它们依山而建,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生,仿一佛是大自然的部份。这些吊脚楼不仅是岜沙人的居所,更是他们智慧与艺术的结晶,每一块木头,每一片瓦都承载着世代相传的记忆。走进寨子里,你会发现,这里的每条小径,每一块石头,都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去聆听那份属于岜沙的宁静与祥和。</p> <p class="ql-block">走进岜沙,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些身着传统苗族服饰的男女老少。男子们身着自织的无领右开衽铜扣青布衣,直筒大裤管青布裤,腰间挎着锋利的腰刀,肩上扛着大枪,头顶抱着标志性的“户棍”发髻,这是他们作为岜沙男子们的骄傲与荣耀。而女子们则穿着黑色为主的大襟上衣和百褶短裙,配以银耳环,银项圈,手镯等精美的银饰,他们的衣服上绣着精致的花边,每一步行走都摇曳生姿,展现出苗族女性的温婉与美丽。</p> <p class="ql-block">岜沙苗寨之所以被誉为苗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和“博物馆”,是因为这里保留了大量古老的生活可俗和原始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时间仿佛凝固了,让人修佛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岜沙苗寨不禁枪的核心原因:</p><p class="ql-block">1.火枪作为民族文化象征</p><p class="ql-block">岜沙苗族自称为蚩尤后裔,火枪是男性成年礼的重要标志(7一15岁男孩需通过打猎,捕魚等仪式后持枪),象征着勇气与家族传承。村民认为火枪与镰刀剃头,芦笙节等习俗共同构成了族群文化核心。</p><p class="ql-block">2.生存需求与自然共生</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岜沙地处黔东南深密林,火枪用于防御野兽,狩猎维生。这种生有方式延续至今,演变为“枪不离身”的传统。岜沙是中国唯一获公安特批持枪的村寨,其火枪被严格定为“传统文化器具”而非武器。所有枪支登记造册,火药使用受控(仅表演时微量填充),实质已成为仪式道具。</p><p class="ql-block">二.村民自治与惩戒制度</p><p class="ql-block">村规规定,擅自砍树需罚“三个一百二”</p><p class="ql-block">(120斤猪肉、120斤米、120斤酒供全寨),类似传统惩戒体系也应用于枪支管理,形成内部约束。</p> <p class="ql-block">在岜沙,有种独特的发型,被称为“户棍”,这是最重要的性别标志。他们剃掉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只留下头顶中一小块头发盘成鬏髻,并终身保持这种发式。这种古老的发型,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力量和勇气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贵卅省历史文化名村。</p> <p class="ql-block">木荷古树。</p> <p class="ql-block">木荷古树。</p> <p class="ql-block">祖母石一一见证千年文明守护者。</p><p class="ql-block">芭沙苗寨中的大青石,是岂沙文明的见证者。它见证了岜沙在这里安营扎寨,见证了他们生活的无数个日夜,见证了他们在这块土地上世代繁衍,生生不息,这块大青石被岜沙人亲切地称之为“祖母石”。</p><p class="ql-block">祖母石不仅是岜沙人的护寨之神,也是他们精神的寄托,信仰的家园。每逢过节或是宣布重大事情,都会相聚在祖母石旁立誓、祈愿。随着时代变迁,岁月流转,祖母石成了岜沙人精神的寄托和信仰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座在祖母石上留影。</p> <p class="ql-block">村寨内名叫党候的小山上,有一座纪念亭屹立山头,精巧别致,名叫“敬献毛主席纪念堂香樟纪念亭”。岜沙村的5亇自然寨都在它的视线之下。</p><p class="ql-block">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后,从江县革委安排从党候坡上的香樟林里砍伐三棵优质香樟树(其中有一颗寨中千年香樟神树直径1.2米),运送到北京修建毛主席纪念堂。</p> <p class="ql-block">岜沙还有祭拜古树的习俗。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就附在树,因此树木是他们心中的神灵,是他们生活的依靠。在岜沙每一棵古树都被视为圣物,人们会定期祭拜,祈求祖先的保佑和自然的赐。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让岜沙的生活环境得以保持得如此完好,也让这里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绿色家园。</p> <p class="ql-block">拜树神。</p> <p class="ql-block">生命树。</p> <p class="ql-block">来到岜沙,除欣赏那些美丽的风景和独特的可俗外,更不能错过的就是那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每年的芦笙节,吃新节,映山红节等传动节旬都是岂沙人展示自己才艺和热情的好的机。</p> <p class="ql-block">芦笙节是岜沙苗寨最为盛大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九日,岜沙都会聚集在芦笙堂,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这一天,男子们会吹起芦笙,跳起芦笙舞,女子们则穿着节日的盛装,欢快地歌唱。整个寨子都沉浸在一片欢歌笑语之中,让人感受到岜沙人的热情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吃新节则是岜沙人庆祝丰收的重要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后,卯、辰、已三日,岜沙人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他们会用新收获的糯米做成美味的糯米饭,再配上自家种植的蔬菜和水果,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在这个节日里,你不仅能品赏到地道的岜沙美食,还能感受到岜沙人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感恩。</p> <p class="ql-block">映山红节,则是芭沙人赏花观景的好时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后丑日,岜沙的映山红(杜能花)都会竞相绽放,将整出头染得一片大红。在这个节日里,岜沙人会邀请远方的客人一同夏花观景,感受那份来自大自然的浪漫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岜沙苗寨一一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