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寻踪——南华禅寺 <p class="ql-block">在韶关曲江的曹溪之畔,有座历经千年沧桑的古刹,背倚巍巍象岭,面朝潺潺溪水,宛如一幅谈墨山水画卷,展现于世人面前。当晨曦初露时,薄雾轻笼着殿宇飞檐,钟声自灵照塔顶悠悠荡开,惊起林间栖鸟,也荡开了游人心头的尘埃。一脉曹溪水,千年明镜台,南华禅寺以它独有的禅意与厚重,吸引着无数寻道者前来朝圣。</p> <p class="ql-block">南华禅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据“无可替代的核心地位”,作为禅宗六祖惠能长期弘法的道场,南华寺被尊为“禅宗祖庭”,与嵩山少林寺并称为中国禅宗两大圣地。</p> <p class="ql-block">禅宗作为佛教中国化的典范,其核心思想“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正是在南华寺由六祖惠能发扬光大。惠能主张的“顿悟”法门,打破了传统佛教繁琐的修行方式,提出“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著名偈语,开创了禅宗的新纪元。这一思想革命使佛教更加贴近中国士大夫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极大地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来到南华禅寺,在传统的正门前方新建了一超大的曹溪文化广场,沿中轴线依次布置,洗心池、菩提叶大门、无相大佛和三道跨越曹溪的“三无桥”等,菩提叶大门以菩提叶为喻,将禅宗思想巧妙运用到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中的“借景”手法,映照了“心动与风动”的经典偈语,达到“虚实结合”的景观效果。“三无桥”则缘于六祖对禅宗法门的“三无”解释,既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广场上还有千年菩提树雕塑和菩提叶“空门”等,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南华禅寺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距今己有1500多年。据史料记载,印度高僧智药三藏游历至曹溪水口处,“掬水饮之,香味异常”,感叹此地山水“宛如西天宝林山”,遂建议地方官奏请建寺。天监三年,寺庙建成,梁武帝赐额“宝林寺”,开启了这座古刹的辉煌历程。</p> <p class="ql-block">唐仪凤二年,禅宗六祖惠能来到宝林寺弘法,在此驻锡长达37年,使南宗禅法广播天下。唐中宗神龙元年,寺院更名为“中兴寺”,神龙三年又改称“法泉寺”,这一时期寺院所属达13所,僧人千余,堪称南华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p> <p class="ql-block">南华寺有二层山门,第一层山门为曹溪门,高檐下是“曹溪”大匾,门楣上是“敕赐南华禅寺”,是指宋开宝元年,宋太祖赵匡胤所敕南华禅寺之名。两侧塑有守护佛法的哼哈二将,大门两边对联:庾岭继东山法脉,曹溪开洙泗禅门。意为南华寺所在的象山是大庾岭支脉,而东山是五祖黄梅的东山。是说六祖得五祖衣钵,在禅宗地位如儒家之孔子。</p> <p class="ql-block">穿过曹溪门,便来到椭圆形的放生池,池上建有一桥,桥上有座八角形的五香亭,(五香在佛教中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亭影倒映池中,与周围古树相映成趣,构成一幅静谧的佛寺画卷。过桥就来到第二道山门——宝林门,门联:“东粤第一宝刹,南宗不二法门”道出了南华寺的崇高地位,横批“宝林道场”则呼应了寺院最初的名字。宝林门两侧相对而立的是钟楼和鼓楼,元大德五年建,钟楼顶层悬有宋代铸造的万斤铜钟,每当晨钟暮鼓响起,悠远的声音仿佛能穿越时空,唤醒人们内心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过宝林门便是天王殿,正中供奉着笑口常开的弥勒菩萨(布袋和尚),背后是韦驮像,两侧塑有象征“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这与其他寺庙天王殿的布局基本一样。</p><p class="ql-block">天王殿后就是庄严的大雄宝殿,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左侧为阿弥陀佛,右侧为药师佛,构成佛教中的“横三世佛”。大殿四壁塑有神态各异的木雕五百罗汉造像,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宋代木雕五百罗汉群像,这些明代塑像重新装金上彩,至今仍金光熠熠,生动传神。1936年,虚云法师主持修寺时,将大部分木雕罗汉藏在大雄宝殿里三尊高达15米大佛的腹中,直到1963年才被发现。每尊造像都用整块木坯雕成,通高50厘米上下,直径25厘米左右,主要是柏木,少量为楠木、樟木和檀香木,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p><p class="ql-block">站在殿内,香烟缭绕中,佛像庄严慈悲的面容令人心生敬畏,不禁双手合十,虔诚礼拜。</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后方是颇具明代风格的藏经阁,这里是存放佛教经典的重地。寺院珍藏的文物中,有几件属于佛教中的珍品。如唐武则天赐予六祖的水晶钵盂、磨衲袈裟;元仁宗八思巴文圣旨;明英宗金书大藏经圣旨等。</p> <p class="ql-block">当然,最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当属《六祖坛经》。这部由惠能弟子法海辑录的经典,是中国佛教中唯一被尊称为“经”的祖师言行录,在世界佛教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坛经》记录了惠能的禅学思想精华,其显著特色在于:佛学认识论上的创新——“一悟即至佛地”;佛性论的新主张——“即心即佛”;简化宗教教义及仪式,主张不必出家也可顿悟成佛;以及使禅学中国化,带有玄学特色。这些思不仅影响了后世佛教发展,也成为中国哲学由印度佛学向宋明理学过渡的重要桥梁。</p> <p class="ql-block">在南华寺中轴线上,藏经阁与六祖殿之间有座古老的灵照塔,始建于唐先天年间,原为供奉六祖惠能真身的木搭。历经多次毁坏与重建,明成化十三年改建为砖塔,为阁楼式八角五层,高约30米,塔刹为铜铸宝瓶,造型庄严古朴。唐宪宗元和七年赐名“元和灵照之塔”,塔身灯龛中的长明灯,仿佛六祖惠能的智慧之光,千年不灭。现塔额“灵照”二字为民国时期广东省主席李汉魂所书。</p> <p class="ql-block">南华寺中最神密也是最值得参拜的就是六祖殿,殿内安放有六祖惠能和明代憨山、丹田大师的真身像。六祖真身像采用中国独特的夹苎法塑造,身着斜领衫,外披袈裟,结珈趺椫定坐,双手相托置于腹前,表情生动,深刻表现了这位禅宗大师的智慧与气质。这位不识字的樵夫,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顿悟,开创了禅宗南派,使佛教真正中国化。他的肉身千年不腐,面容安祥,仿佛仍在为众生开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理。站在真身像前,遥想千年前六祖在此弘法的场景,不禁感叹佛法的传承与不朽。</p> <p class="ql-block">六祖殿后有条溪水,溪上有一飞锡桥,而桥上建有“伏虎亭”,飞锡是佛门的一种法器,王阳明有诗“月明飞锡下天风”。飞锡在这为自在解脱之意。而古来高僧德厚流光,常能化及异类。据清修《曹溪通志》载:“寺后林木深阻,猛虎据之,贻患远近。元住持僧首众说法,虎皆驯服”。同时,降龙伏虎更是降伏自身的欲望、烦恼之意。过桥来到后山下俗称“九龙泉”的“卓锡泉”,传说六祖曾在此浣洗袈裟。泉水终年流通不绝,清澈甘洌,用此水冲泡的“南华茶”清香回味,成为寺中一绝。苏轼曾为此泉撰写《卓锡泉铭》,至今碑刻仍存。</p> <p class="ql-block">南华禅寺的建筑群依山而建,面向曹溪,背靠象岭,整体呈现“严谨的中轴线对称布局”,结构主次分明,层次井然。并遵循佛教“伽蓝七堂”之制,即一座寺院具备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观音殿、罗汉堂、库房等七种主要堂宇。但与其他寺院不同的是,南华寺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空间序列,将灵照搭置于中轴线上,体现了其作为祖庭的特殊地位。</p> <p class="ql-block">从曹溪门到六祖酘,建筑层层递进,空间由开放渐至封闭,氛围由喧嚣转为静谧,这种精心设计的空间序列不仅满足了宗教功能需求,也引导着访客的心理体验,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放下尘世烦扰,进入禅定的心境。</p><p class="ql-block">这里是佛教圣地,也是一片被千年古木环抱的净土。树木苍翠,红墙绿瓦,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曹溪佛国”的独特景观。漫步寺中,既能感受“禅房花木深”的幽静,又能体会“曲径通幽处”的意境。</p><p class="ql-block">佛教中菩提树见证佛陀悟道,娑罗树荫庇佛陀涅槃。南华寺中,枝繁叶茂、盘根错节的古树林,既为僧人提供了禅修的清凉,也为信徒营造了虔诚的氛围,更让普通游客在喧嚣尘世中寻得一片宁静。</p> <p class="ql-block">南华禅寺作为禅宗祖庭,其影响力早己超越宗教范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符号。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政要名流在此流下足迹。</p><p class="ql-block">绍圣元年,59岁的苏轼被贬惠州途中初访南华,面对六祖真身涕泪交零,写下著名诗篇《南华寺》,其中“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道尽宦海浮沉的感慨。元符三年遇赦北归时,他再访南华寺,作诗“不向南华结香火,此生何处是真依”,将寺院视为精神归宿。苏轼还为卓锡泉撰铭,与住持辩老和尚“语终日”,现存与南华寺诗作达23篇之多。</p> <p class="ql-block">唐代文豪柳宗元、刘禹锡曾为六祖惠能撰写碑文;宋朝文天祥曾写下真挚动人的《望南华》:</p><p class="ql-block">北行近千里,迷复忘西东。</p><p class="ql-block">行行至南华,匆匆如梦中。</p><p class="ql-block">佛化知几尘,患乃与我同。</p><p class="ql-block">有形终归灭,不灭惟真空。</p><p class="ql-block">笑看曹溪水,门前坐松风。</p><p class="ql-block">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游历南华寺后,在创作《南柯记》中融入了禅宗思想。这些文化名人的加持,使南华寺超越了单纯的宗教空间,升华为融合文学、哲学、艺术的多维文化场域。正如苏轼所言,南华寺己成为中国士大夫“真依”之所——既是现实中的精神家园,也是文化认同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惠能和孔子、老子被称为东方思想先哲的“东方三圣”,欧洲则将惠能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毛泽东将惠能与孙中山先生并称为“岭南两大伟人”。对“六祖坛经”赞叹有加,尤其是赞颂惠能勇于革新的精神,不要教条,不要清规戒律,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毛泽东说:“惠能突出主观能动性,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大跃进。惠能敢于否定一切。有人问他:死后是否一定升天?他说不一定,都升西天,西方的人怎么办?惠能是唐太宗时的人,他的学说盛行于武则天时期,唐朝末年乱世,人民无所寄托,所以大为流行”。毛译东也曾对班禅大师说过:中国佛教史上能被佛教徒尊为“经”的,就仅《坛经》一部。</p> <p class="ql-block">惠能在南华寺弘法37年,得法弟子43人,后来形成了河北临济宗、江西曹洞宗、湖南伪仰宗、广东云门宗、江苏法眼宗五大流派,即所谓“一花开五叶”。这些宗派不仅在中国广泛传播,还远播海外;法眼宗传至泰国、朝鲜;曹洞、临济盛行于日本;云门、临济更远播欧美。可以说,今日世界各地的禅宗流派,大多可追溯至南华寺这一源头。</p> <p class="ql-block">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六祖惠能也就没有南华禅寺,而从另一层意义上说,没有虚云大师,也就没有今天的南华禅寺。据说虚云大师入主南华寺前,三梦六祖催行,说是时候了,应回去了。起初还以为是将登极乐,没过几天接到入主南华寺的邀请,才恍然大悟。民国广东省主席李汉魂曾赋诗《请虚云老和尚住持南华禅寺》:</p><p class="ql-block">载得高僧南渡日,</p><p class="ql-block">正当斯寺中兴年。</p><p class="ql-block">潮音欲听人如海,</p><p class="ql-block">衣钵初来劫似烟。</p><p class="ql-block">谁恫风波沈大地,</p><p class="ql-block">应携花雨散诸天。</p><p class="ql-block">禅关寂寞吾犹羡,</p><p class="ql-block">时觉钟声在耳边。</p> <p class="ql-block">虚云老和尚作为我国近代高僧,禅宗泰斗,曾传曹洞,兼嗣临济,中兴云门,匡扶法眼,延续沩仰,以一身而兼禅宗五宗法脉;倡导农禅道风,弘扬佛法,利济群生,深受佛教徒及社会人士的尊敬。1934年,初到南华寺时,寺院破败不堪,基本沦为废墟。虚云老和尚主持重建南华禅寺,历时十年,建造殿堂房舍243楹,塑造佛像670尊,寺院建筑除灵照塔和六祖殿外,其余多为虚云大师重建。为了纪念他,南华禅寺内建有虚云纪念堂和虚云舍利塔。</p> <p class="ql-block">拜谒了虚云纪念堂和舍利塔后,不经意间走进了一院落,里面是座尼姑庵,正门上方有赵朴初题“古无尽庵”匾额,原名为“无尽藏庵”,源于六祖惠能的女弟子无尽藏比丘尼的法号。她因与六祖论《大般涅槃经》的典故闻名,六祖虽不识字却能解经义,令无尽藏惊叹其悟性,遂成为其护法。庵名“无尽”既取自其法号,也暗含佛赦“无尽藏”(指佛法智无穷尽)的寓意。庵前大门的对联“明月清风无尽藏,悲风忍土有深缘”十分巧妙的将上联中毫无痕迹地嵌入了“无尽藏”,而下联的“有深缘”亦暗示她与六祖的那段奇缘。</p> <p class="ql-block">无尽藏尼,作为南华禅寺的首位比丘尼,是六祖门下杰出的女禅师,她常用诗歌体现她对禅境和自然的理解,她的代表作《开悟诗》堪称经典:</p><p class="ql-block">尽日寻春不见春,</p><p class="ql-block">芒鞋踏破陇头云。</p><p class="ql-block">归来笑拈梅花嗅,</p><p class="ql-block">春在枝头已十分。</p><p class="ql-block">唐高宗上元三年,无尽藏尼圆寂。六祖在宝林寺侧建无尽庵,没龛供奉观音大士法相和无尽藏尼真身,从此,曹溪禅门女众辈出,世代视无尽藏庵为其祖庵。</p> <p class="ql-block">也许受无尽藏尼的代代真传,我们走进古无尽庵,诗情禅意扑面而来,进大门的两边廊壁上,两块黑板报引起了我们的浓厚兴趣。左边一块的标题“我本佛前一盏灯”,诗五首,摘其中二首:</p><p class="ql-block">不使凡身被土埋,</p><p class="ql-block">声声粥鼓近明台,</p><p class="ql-block">得来了悟净思怀。</p><p class="ql-block">不羡千般金玉殿,</p><p class="ql-block">只求万卷囿经斋,</p><p class="ql-block">彼何昧昧我何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慧眼当观草色青,</p><p class="ql-block">禅心当赏百花萌,</p><p class="ql-block">佛根自使镜台明。</p><p class="ql-block">浊浪红尘真亦假,</p><p class="ql-block">微尘芥子驻还行</p><p class="ql-block">天涯海角任仃伶。</p><p class="ql-block">右边一块标题为“愿作观音那朵莲”,诗六首,也摘其二首:</p><p class="ql-block">流年磨灭风华影,</p><p class="ql-block">蝶梦天真结印灰。</p><p class="ql-block">世事了然尘愿舍,</p><p class="ql-block">娑婆堪破大悲来。</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祈请君身多极乐,</p><p class="ql-block">加持自性少萦牵。</p><p class="ql-block">万般都是娑婆相,</p><p class="ql-block">愿作观音那朵莲。</p> <p class="ql-block">说实在的,南华寺给予我们的,远不止于建筑与文物的观赏价值。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更需要一方净土来安放浮躁的心灵。当我们在菩提树下静坐,听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当我们在藏经阁前仰望星空,思考生命的本质;当我们在六祖殿内合十礼拜,感受那份超越时空的宁静——南华寺的禅意便悄然浸润心田。</p> <p class="ql-block">苏轼说:“水香知是曹溪口,眼净同看古佛衣。”南华寺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无声地开示着“明心见性”的禅理。它告诉我们:在奔波劳碌之余,别忘了回归本心;它启示我们:真正的智慧,往往就藏在那份不加修饰的平常心中。</p> <p class="ql-block">离开南华寺时,夕阳为古刹镀上一层金辉。回望曹溪水依旧潺潺流淌,仿佛千年来从来改变。而我们的心,经过这一番洗礼,是否也能如六祖所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回归那本来清净的自性?这便是南华寺给予世人最珍贵的礼物——不是香火的旺盛,不是建筑的宏伟,而是那份直指人心的禅意,那份超越言语的感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