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法律规制人的行为,但行为却受人的思想支配,而思想方法正是塑造正确法律认知与思维的关键。基于上述逻辑链条,雨花台区少年法学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帮助青少年构建正确思想方法,并形成一套有特色的教学体系。</p><p class="ql-block"> 在雨花台区少年法学的课堂上,社会热点事件不再只是猎奇的新闻素材,而是剖析思想方法的鲜活案例。讲课工作主要由退休政法老同志承担,他们摒弃对事件表面行为细节的赘述,转而深挖行为人内心的思维逻辑。通过追问“是什么想法促使他们那样去做”,引导青少年关注行为人背后的认知缺陷。以网络暴力事件为例,剖析施暴者因狭隘视角、片面认知而产生的不当行为,让青少年深刻理解站位与角度,常常是对一个人的思维发挥决定性作用,明白不同认知层次将导向不同的行为选择,最终将面临不同的人生境遇。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青少年对法律的刻板认知,使他们看到到法律问题背后复杂的思想成因,进而意识到培养更加全面、深入思维能力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当课程讲述守法诚信等正向故事时,着重帮助青少年分析故事中人物的道德品质与心理结构。通过剖析“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接力还薪的故事,深入探讨荣辱观与诚信之间的内在联系,向青少年传递“守约”是法律底线,诚信是立身之本的理念。同时引导青少年打开思维局限,告诉他们在经济社会中诚信的人增多,会对社会运行效率产生何种影响?反之若失信人增多,那又将带来怎样的后果?让青少年明白社会是一个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诚信不仅关乎个人品德,更与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p><p class="ql-block"> 当课程讲到“拒绝校园欺凌”主题时,跨越了法律教学的边界,融合其他学科促进青少年思维能力的提升。课程延伸至同理心等心理概念,通过回溯人类文明的起源,讲解换位思考的思想方法。运用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引导青少年学会将心比心,思考“你愿意受到欺凌”等的问题。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活动,让青少年设身处地感受被欺凌者的痛苦,从而激发他们内心的善念与关爱之情。这种教学内容不仅让青少年了解到校园欺凌的法律后果,更从思想根源上引导他们树立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价值观,从源头上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p><p class="ql-block"> 在“珍惜生命,与法同行”的主题教学中,课程突破传统法治课程的局限,引入大量心理学知识。不仅讲解法律对自杀行为的评价,更着重说明自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疾病,可通过心理干预避免悲剧发生。同时,雨花台区少年法学院还邀请心理学专家走进课堂,传授青少年面对心理困境时的自我调适方法,如情绪管理技巧、积极心理暗示等。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教导青少年如何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培养他们坚韧的意志品质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种将法律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让青少年在了解法律保护生命的同时,学会了化解情绪低落等困境时的心理方法。</p><p class="ql-block"> 雨花台区少年法学教育深刻认识到青少年法治教育具有综合性的特征,积极延伸教学的触角,致力于让青少年对法律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这种将法律置于整体中考量的思想方法,促进青少年在学习法律时有意识的综合权衡社会、经济、道德等多方面因素。法律意识的形成与思想方法的优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正确的思想方法可以帮助青少年更深入地理解法律内涵,巩固和完善法律思维,促使青少年主动运用正确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将法律与思想方法紧密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有助于青少年构建起正确的法律心理,使他们从内心认同法治的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