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川青甘南游(八) 拉卜楞寺、郎木寺、唐克

Lix318-18480508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拉卜楞寺</b></div> <b>2010年7月14日(星期三)</b><br> 今早乘班车去甘肃夏河,车票46.5元/人。7:15从西宁出发,开始走的一段路与那天到坎布拉的路相重。有一段路沿着黄河走,黄河边就是在坎布拉见到的那种红土山,河边的台地上有绿油油的农田和村庄,再加上清清的黄河,风景异常美丽。奇怪的是在这风景如画的地段有很多交通警察和戴红袖标的人,沿着公路散布着,是为了迎接贵宾还是为了防止在此停车看风景?<br> 再往前走到一三岔路口,向右拐上桥是去尖扎县的,直接向前是去仁和,夏河的路。过这个路口往前走一段就进入了一个较大的峡谷,峡谷很长。<br> 在靠近甘肃的地方,油莱已结籽,这一带藏族民居都是土坯房,与我们在康巴地区见到的藏族民居简陋多了。<br> 将近下午1点时到达夏河,这是夏河街景。 安排好住宿后即打的(2元) 到拉卜楞寺,其实没多远,走过去也就十多分钟。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县城西郊的凤岭山脚下。<div> 这是拉卜楞寺大经堂。 </div> 拉卜楞寺,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为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目前拉卜楞寺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1982年拉卜楞寺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位青年喇嘛正在向游人介绍拉卜楞寺。他说:“有人说拉卜楞寺比布达拉宫规模大,这话不对,但的范围比布达拉宫大。”据他介绍,拉卜楞寺有好几位全国有名的佛学造诣极高的高僧……。 拉卜楞寺自1709年创建至今,在中国政府的全力支持下、经历了历代寺主嘉木样活佛和广大僧俗教民的不懈努力,已经成为包括显、密二宗的闻思、续部下、续部上、医学、时论及喜金刚6大学院,108属寺和八大教区的综合性大型寺院,在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包括建筑、学院、法会、佛教艺术、藏经等。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高佛学学府之一,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鼎盛时期,僧侣达到4000余人,1980年对外开放旅游。 休息时的喇嘛。 刚刚念完经的喇嘛。 在塔尔寺没有看到酥油花(因为要票),在这里看到了。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郎木寺</b></h1> <b>2010年7月15日(星期四)</b><br> 今早7:45从夏河乘班车到郎木寺,途经合作(甘南自治州首府),碌曲两县城。这条路的路况很好,沿途还看到不少工人在进行公路维护,看来甘肃省公路管理得很不错。<br> 同车的两个青年好像在夏河见过,在碌曲下车休息时,其中一个男青年主动与我打招呼,问我们去不去唐克,若去可以共同包车。我立即答应了,同车的一琛圳女孩听说要包车去唐克,也表示愿意加入,这样我们临时组成了个6人团。<br> 由于随后两天我们在一起活动,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四位同伴。与我打招呼的男青年姓赵,我们的湖北老乡,学传媒的,曾当过某地方电视台主持人,性格活泼,善言谈。他的两位同伴是一对恋人,女孩姓周,性格开朗,她的男友年龄稍大点,听小赵说他是位事业有成的老板,比较沉稳,为人也不错。琛圳女孩小薇听口音像广东或香港人,但她告诉我她来自湖南农村,言谈中就能看出是一个有闯劲的女孩。<br> 12点多我们到达郎木寺,6个人都住进了郎木寺宾馆。<br> 郎木寺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下辖的一个小镇。一条小溪从镇中流过,小溪虽然宽不足2米,却有一个很气派的名字“白龙江”, 它是嘉陵江主源之一的白龙江的源头。小溪的北岸是郎木寺,南岸属于四川若尔盖县,属于甘肃的“安多达仓郎木寺”和属于四川的“格尔底寺”就在这里隔“江”相望。<br> 午饭后休息,下午4点左石我与老伴去郎木寺拍照。这是甘肃的安多达仓郎木寺的大门。 我们绕着郎木寺几乎转了一圈,这是从各种角度拍摄的郎木寺。 大经堂。 郎木寺的大殿正在装金瓦。 郎木寺旁的松树林。 在郎木寺看郎木寺镇。 在甘肃的郎木寺看四川的格尔底寺。 在郎木寺看白龙江那边的山。 郎木寺后面的山。 从郎木寺出来我们跨过白龙江来到四川的格尔底寺。 我们来到格尔底寺旁的山上。在这里遇到了我们六人团的四个青年人,大家在一起拍纪念照。我也从旁拍了几张,这是小赵。 这是小薇。 这是我们。 周围的风景。 引用一段有关郎木寺的说法:<br> 传说中的西王母,是中华民族的总先妣。造人的女娲、巫山神女、巴人的祖母巫蜒等,都是西王母部的支系,西王母部落,都以母虎为图腾,又称黑虎女神。而郎木在藏语中的原意就是“虎穴仙女” 。如今郎木寺(虎女寺)所处的四川、甘肃交界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川、甘、青各族民众朝拜黑虎女神的圣地。藏传佛教兴起后,在那里建寺已历千年,但仍被命名为“虎穴仙女寺”——郎木寺。而且,这地跨两省的大寺内,最受民众尊崇的不是诸天众佛,而是传说中的老祖母郎(藏语虎)木(藏语女性),其原来居住的洞穴,那是圣地中的圣地。洞外地下涌出的泉水,就是嘉陵江主源之一的白龙江的源头。<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郎木寺天葬台</b></h1> <b> 2010年7月16日(星期五)</b><br> 昨天我们联系了一位司机,今天包他的车先看天葬台再到唐克去看黄河九曲,然后把我们四人送到若尔盖,小周两个回郎木寺。<br> 我本来对看天葬台没有特别兴趣,但小周强烈推荐。据她说郎木寺天葬台是藏区中唯一允许外人参观的天葬台,她的一位朋友不久前曾在这里参观过天葬,那情景十分震撼!<br> 清早司机拉么泽里就来接我们上天葬台。早就知道天葬是藏族几种丧葬方式之一,在我的想象中,天葬台是一个重要的礼仪场所,应有一些配套的建筑与设施。不料当车开到山上停下来,拉师傅说:“到了”时,并没有见到任何建筑或设施,只见山坡上有一个用经幡围着的园阵。 正当我疑惑天葬台是不是在这个经幡阵里时,拉师傅却指着旁边一处乱石堆说:“那就是天葬台”。 开始我几乎不敢相信,但仔细看这里还有遗弃的斧子,死者的衣服。据拉师傅介绍,那几块大石头是放尸体的,头放在右边的石块上。 再看这里还有死者的靴子,解剖用的小刀。据说尸体解剖的越细,鹰吃的越干净越好。否则说明这人生时犯有罪孽,家里人还得为他办法会,祈求上天原谅。 其实天葬的主角是鹰,人的尸体要由它们吃光。据说一个人的尸体很快就能被它们吃光。这里还留有鹰的羽毛。 旁边这个地方是烧死者衣物的。 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到天葬台的位置与环境,园圈圈着的地方就是天葬台。我问拉师傅:“怎么没看到鹰呢?”,拉师傅说:“一到天葬前鹰就会飞到那个山头上等着”。 原来在我的想象中,天葬台一定是在很高的山顶上,对这个天葬台设在山腰难以理解。现在有点明白了,山顶可能是留作贵宾室,好让那些天使----鹰在干活前有个休息的地方。 刚问完“怎么没看到鹰呢?”,就见远方飞来了两支鹰。 小周他们对没有看到天葬的过程有点遗憾,我倒无所谓,若真见到那动斧动刀的场面,未必舒服。我问拉师傅,天葬时家人在场吗?他说家人一般不来。看来藏族同胞也不忍心看家人这样天葬啦。<br> 天葬台下的山坡上有很多牦牛。 还有一个帐篷,帐篷外围着好些游人。 帐篷外面有一条用链子拴着的藏獒。<div> 待我们来到这个帐篷时,那些从广东来的游人正准备离开。他们告诉我们,这家牧民煮了一些牦牛奶免费给他们喝,味道不错。我走上前去,看到帐篷边一口大锅里有不少冒着热气的牦牛奶,我也品尝了一点,略微有点甜味,比牛奶好喝。<br> 这家男主人五十多岁的样子,能说汉语。从谈话中知道,他们现在已经住进了牧民定居点,定居点在郎木寺附近。这里的草场是分给他们家的。他们有3个孩子,老大在上大学,另两个在读中学。<br> 这是女主人,应是藏族收家主妇的典型吧?</div> 草原上常见这种好看的花。 这种好看的花叫“狼毒草”, 看来好看不好吃。 女主人对小周的相机产生了兴趣,她还对小周进行指导,告诉那儿的花好看呢。 女主人总是很忙,她又背起粪筐捡牛粪了。捡牛粪的方式是用铲子铲起牛粪,然后甩到背后的粪筐中,有时难免将牛粪洒落在身上。 对于女主人这种捡牛粪的方式,我老伴大不以为然,太不卫生了!其实女主人捡牛粪时穿的是工作服,沾点牛粪没大关系的。<br> 不过说到卫生,我们在藏区行走的这些天里,确实感到有些差强人意的地方。最看不惯的就是随地方便。我们在坐长途车时,中途停车方便,总要跑远点,最好找个隐蔽的地方。可很多藏族同胞特别是喇嘛往往就近一蹲,过一会站起来就方便完了,他们穿的长袍起到了掩蔽的作用。这发生在旷野郊外也算是正常的,可在城镇也常能见到这样的场景,例如我在甘孜街上就好几次看到有人在街边一蹲,过一会站起来。这种随地方便的毛病故然与生活习惯有关,但据我观察也和城镇的公共卫生设施有关。在我走过的地方几乎找不到不收费的公共厕所,就连西宁这样的省会城市也不大好找。所有的厕所都是创收单位,门票至少5角,不少还要1元,而厕所的条件那是根本谈不上的。<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郎木寺至唐克</b></h1> 回到郎木寺街上,吃过中饭后就乘车去唐克。<br> 离开郎木寺就进入若尔盖境内,进入了若尔盖大草原。 14:30左右我们到达这处叫“花海”的地方。我们与小周一对没有进去,小赵与小薇兴致颇高,买票(58元)进去了。 从外面看,花海离大门并不太远,估计小赵他们最多一个小时就能回来。结果等了将近2个小时,他们才急匆匆地赶出来。他们说我们不进去就对了,这花海既没有花,水也不清。而且看起来很近的花海,其实很远,他们在里面一直赶路,最后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的士,打的出来的。<br> 下午4点过我们重新上路。 这时前方已经乌云密布。 再往前走开始下雨了。一直快到若尔盖时,雨也没有完全停下来。这时我们都不想到唐克去了,但拉师傅却说,草原的天气多变,这儿下雨,几十里外的唐克不一定。接看他又给朋友打电话了解唐克的天气,然后告诉我们唐克没下雨。于是我们在若尔盖前的路口向西拐直奔唐克。这件事让我看到拉师傅真是一个忠厚实在的人。换了别人,既然我们不想去唐克,完全可以顺水推舟,反正我们也不能少给他钱。所以将来如果有朋友到郎木寺要租车的话,可以找拉师傅。<br> 拉么泽里 电话:13893906889 车牌:川U36736<br> 在往唐克的路上,有一阵雨停了,我们都很高兴,盼望着奇迹出现,盼望着黄河九曲的落日与晚霞。可是好景不长,快到唐克时,雨又下起来了,而且越下越大。原来拉师傅告诉我们唐克也要收门票,45元。现在拉师傅告诉我们可以不买门票,带我们进去。我们冒着大雨冲进了唐克,在这座山前停下来。 因为我们没买门票,下车前拉师傅交待,不要乱跑,以免惹麻烦。其实外面下这么大的雨,道路如此泥泞,我们也没有心思乱跑。下车后就在附近了几张就往回返了。<br> 这就是黄河九曲。如果爬到后面的山上,在晴天的黄昏这景应该很美。 离开唐克,车先到若尔盖,我们四个人要在这里下车。拉师傅先开车领我们去找旅店,说来也怪,连找几家都客满,最后终于找到一家,然后与拉师傅小周他们告别。<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松 潘</b></h1> <b>2010年7月17日(星期六)</b><br> 早晨到车站买了去松潘的车票,顺便在街上转转,若尔盖不大,有两条并行的主街。这是若尔盖街景。 早10点乘班车去松潘,路过川主寺时拍下了红军长征纪念碑。 1935年红军长征时曾路过松潘。中共中央政治局于8月6日和8月20日先后在松潘境内召开了“沙窝会议”、“毛儿盖会议”。粉碎了张国焘分裂主义,确定了北上的战略方针。 这里是嘉绒藏族的集居地,村落很美丽。 这是新建的学校,很漂亮。 中午到达松潘,住汽车站的交通宾馆,100元/标间,条件不错。吃过午饭后去逛松潘城。<br> 松潘,古名松州,四川省历史名城,是历史上有名的边陲重镇,被称作“川西门户”,也是历史上内地与氐羌吐蕃等民族茶马互市的集散地。<br> 这是松潘城的北门。 北门前的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塑像。为什么在这里建这个塑像呢?原来文成公主远嫁与唐与吐蕃在松潘的一次战役有关。<br> 唐朝时,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使者前往长安求婚。使者路过松州,被州官扣押,松赞干布大怒,亲率大兵二十万人入侵,唐都督韩咸战败,唐太宗命史部尚书统军抵达松州,经川主寺一役,唐军大胜。松赞干布返藏后又遣拾使臣送黄金以求通婚和好,太宗晓以大义,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传为千古佳话。 松潘自汉唐以来均设关尉,屯有重兵。今古城墙门堡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时。门洞厚十五丈,造工坚实,经数百年风雨而不蚀不坏,至今保存完好。这是南门。 这是东边的一个城门。 在北门与南门之间有一条长长的街道。 长街靠近南门的地方有一座风雨桥。 桥下是一条湍急的河流。 桥附近的街道比较热闹。 松潘好像没有菜市场,这是街头卖菜的。 这里的人生活很悠闲。 街心相棋赛。 桥头算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