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韩文公祠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东兴北路18号,背靠韩山,面临韩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宇,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韩文公祠宇最初为纪念韩愈治潮功绩而建,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迁至现址笔架山麓,历经明清多次重修,20世纪80年代和1998年进行大规模修缮。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潮州刺史(819年),虽仅任职8个月,却兴教育、修水利、驱鳄患,被潮州人奉为“吾潮导师”,甚至神化千年,可谓“八月居潮万古名”。</p> <p class="ql-block"> 2025.4.15日穿过500米的广济桥,走进韩文公祠。一座古色古香的大门映入眼帘,周围绿树环绕,生机勃勃。大门上刻着“韩文公祠”四个大字,庄重而典雅。门口两侧摆放着整齐的小花坛与盆栽植物,为整个祠宇增添了几分活力。</p> <p class="ql-block"> 在郁郁葱葱的树木环绕中,韩文公祠牌坊巍然屹立,石碑上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样,彰显出其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祠内长廊的墙上挂着数十幅书法作品。其中有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一幅作品;还有三幅分别是:“狮象屏障”,“韩祠雅集”,以及“古粤文祠”。字体遒劲有力,背景墙色淡雅宁静,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 长廊上有两块刻着书法作品的石碑挂在墙上,“一代文魁”与“韩山春秀”的字样清晰可见。旁边的小牌匾上写着“一代文魁”,下方的文字介绍了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的历史贡献及其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 元祐七年(1092年),苏东坡应当时的潮州知州王涤所邀,写下了《潮州韩文公庙碑》,此文一出,众说尽废。苏轼高度评价了韩愈在文化领域的成就,“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他“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名家书法长廊上的这幅苏轼题写的《韩文公庙碑》诗篇,附有落款及印章,彰显出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p><p class="ql-block"> 祠内诸多牌匾与碑刻共同构建了韩愈祠“文脉千载”的厚重氛围,反映了从宋至今对其“治潮八月,功垂万年”的集体记忆。</p> <p class="ql-block"> 地上放置的黑色石碑上镌刻着关于潮州韩文公祠的历史介绍文字,并配有英文翻译说明其历史背景及文化价值,为中外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一个展示室内顶部悬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由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书写的牌匾:“百代文宗”,下面正中是韩愈的雕像,让人感受到韩愈作为一代文宗的不朽魅力。</p> <p class="ql-block"> 一个展馆内,画面中央悬挂着一块黑色牌匾,上面书写着“今古同仰”四个大字。周围木制结构上雕刻精美的图案与红色横梁相映成趣,展现出韩愈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发扬。</p> <p class="ql-block"> 这是韩愈在与潮州地方官赵德共商潮州教育兴学之事。他们二人志趣相投,留下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 祠旁传为韩愈手植橡木旧址,后人改植木棉,花开时红白相间,隐喻其精神不朽。</p> <p class="ql-block"> 祠内展馆内的展示板上详细介绍了韩愈的精神与贡献,“以韩为师”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并净化了吏治风气,在潮州涌现出不少清官良吏的故事被提及,彰显出韩愈文化对地方政治的深远影响。自韩愈任后,续任官员皆以其为榜样,以致潮州英才辈出,状元、榜眼、探花接踵而至,潮州从蛮夷之地变成了“海滨邹鲁”、“岭海名邦”。</p> <p class="ql-block"> 2025.4.15日踏入潮州古城,韩江如一条碧色绸带蜿蜒东去,江畔的笔架山苍翠含黛,山脚下那座青砖灰瓦的韩文公祠静静伫立。这座始建于北宋的祠堂,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以庄重之姿俯仰天地,仿佛在无声诉说一段“八月居潮,万世师表”的传奇。</p><p class="ql-block"> 韩愈一生与潮州的缘分,短如惊鸿一瞥——唐元和十四年(819年),他因谏迎佛骨被贬潮州,仅停留八个月便调任他处。然而这短短八个月,却让潮州山河易姓:恶溪改名韩江,笔架山改称韩山,连草木亦被冠以“韩木”之名。 </p><p class="ql-block"> 步入祠堂正门,“百代文宗”匾额高悬,廊柱上“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海峤;到官才八月,潮平鳄渚,于今香火遍瀛洲”的楹联,道尽韩愈对岭南文化的启蒙之功。正殿中的韩愈塑像峨冠博带,手持书卷,眉宇间既有文人的孤傲,又含慈父般的悲悯。凝视塑像,忽觉史书中那个“文起八代之衰”的韩退之,竟在此处与潮汕百姓的烟火日常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祠堂东侧的碑廊,被称为镌刻在石头上的文明密码,藏有明清以来四十余方碑刻,堪称一部露天史书。苏轼的《潮州韩文公庙碑》最为醒目,那句“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字字如金石坠地。指尖轻抚碑文沟壑,但觉北宋文豪的墨气未干,韩愈“以文载道”的精神早已穿透纸背,在岭南大地上生根发芽。 </p><p class="ql-block"> 更有趣者,是清代潮州士子所立《重修韩祠碑记》,文中细数韩公兴学、驱鳄、释奴、劝农诸事。字里行间可见,潮人早已将韩愈奉为“吾潮导师”——他不仅留下书院与堤坝,更播下一颗“诗书传家”的种子。而今潮汕地区文风鼎盛,高考状元频出,或许正应了韩愈当年《潮州请置乡校牒》中“刺史出己俸百千,以为举本”的殷殷期盼。</p><p class="ql-block"> 四月暮春,祠堂内的古木棉正值花期。虬曲的枝干擎起漫天红焰,落英纷飞如雨,飘坠在“泰山北斗”石坊的青苔上。树下驻足,忽闻导游轻声吟诵《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千年前韩愈南贬时的悲怆,与眼前如火如荼的木棉形成奇妙映照——前者是士大夫“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孤勇,后者则是潮州大地对这位异乡人最炽热的礼赞。 </p><p class="ql-block"> 行至祭鳄亭,遥想当年韩愈投猪羊祭溪、作《鳄鱼文》的旧事。虽后世考证鳄患渐息或因生态变迁,但潮人更愿相信“恶溪自此无恶物”是韩公精诚所至。这种集体记忆的塑造,何尝不是对“文化比刀剑更有力量”的生动诠释?亭前香炉青烟袅袅,几位老者正教孙辈跪拜,口中念着“韩公保佑读书聪明”——原来韩愈在潮州,早已从历史人物升华为守护文脉的神祇。</p><p class="ql-block"> 登临韩祠最高处的侍郎阁,但见韩江帆影点点,广济桥如长龙卧波。江风拂面之际,忽生慨叹:古往今来,贬官逐臣多如过江之鲫,为何独韩愈能让潮州“山水皆姓韩”?或许答案藏在正殿那方“三启文明”的匾额里——他未因贬谪而颓唐,反将中原文明的火种播撒在“蛮荒之地”;他不仅是官僚,更是教育家、改革家、文化传播者。这种“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的担当,恰是中国士人精神的最高写照。 </p><p class="ql-block"> 而今的韩文公祠,学子挂红绸祈愿,游客摩挲碑文怀古,孩童在古树下嬉戏。韩愈若泉下有知,或许会欣慰于自己当年“不虚南谪八千里”的喟叹——他早已与潮州相互成全:潮州因他而文脉绵长,他因潮州而灵魂不朽。</p><p class="ql-block"> 归去时,韩祠檐角的铜铃在风中轻响,如闻韩公吟诵新篇。文脉如韩水,千载有余情。蓦然回首,但见夕阳为祠堂镀上一层金边,恰似那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千年回响。这座祠堂,不仅安放着潮州人的集体记忆,更矗立成中华文明史上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p> <p class="ql-block"> 侍郎阁位于韩祠中轴线的最高层,阁前用山石砌筑笔直的崖壁,上嵌“吾潮导师”四个醒目的大字。站上阁前的平台,韩江上的广济桥和对岸的潮州古城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韩文公祠最高处的侍郎阁门前有一座韩愈半身石雕雕像,侍郎阁为传统的中式建筑门楼,上方悬挂着“韩愈纪念馆”的牌匾。门口两侧摆放了几盆绿植装饰环境,展现出韩愈文化在现代的传承与发扬。</p> <p class="ql-block"> “功不在禹下”原为韩愈评价孟子的用语,后人多用此语高度评价韩愈在潮州治绩与文化贡献,认为其功绩可与治水的大禹相提并论。</p> <p class="ql-block"> 木制展板上刻写着关于韩愈生平的文字简介:“韩愈治潮及法治精神”的标题下讲述了他作为文学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的身份背景和他的历史地位,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韩愈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暮春的潮州城笼罩在细密的烟雨中。穿过广济桥头熙攘的人群,沿着韩江东岸拾级而上。湿润的青石板在雨滴轻叩下泛着微光,抬头望见"韩文公祠"四个鎏金大字悬于山门,恍惚间仿佛看见元和十四年的韩愈正策马而来——这位被贬谪的诗人不会想到,自己在此驻留的八个月光阴,竟让潮州山水从此改姓了韩。正可谓:江山改姓处,千年文脉长。</p><p class="ql-block"> 祠内主殿前的橡木已逾千年,虬曲的枝干上缀满新绿。相传这是韩愈手植之木,树皮皲裂处似镌刻着岁月的密码。树冠如盖,荫蔽着殿前"功不在禹下"的碑刻,这方由苏东坡题写的匾额在烟雨中愈发温润。驻足仰望,忽然懂得古人为何要在祠堂里栽树——那些年复一年抽枝散叶的生机,恰似文脉绵延不绝的隐喻。</p><p class="ql-block"> 祠内主殿内的韩愈塑像峨冠博带,目光却透着悲悯。殿角陈列着泛黄的《祭鳄鱼文》拓本,字迹遒劲如剑。当年鳄患肆虐,韩愈以一篇檄文震慑水怪的故事已成传奇。但更动人的是他在此间留下的文教火种:兴办乡校、延请贤师、倡学劝农。如今潮州文风鼎盛,书院遍布街巷,连市井商贩都能吟哦几句诗文,这般景象或许正是韩公最欣慰的遗泽。</p><p class="ql-block"> 沿五十一级石阶登上侍郎阁,檐角风铃在雨声中轻吟。凭栏远眺,韩江如练,古城青瓦连绵如鳞。对岸笔架山云雾缭绕,恍若一幅未干的水墨。此处高度暗合韩愈享年五十五岁之数,设计者的巧思令人动容。忽见几位身着校服的少年在碑廊前临摹书法,他们的笔触虽显稚嫩,但临写的正是韩愈《师说》中的句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p><p class="ql-block"> 雨渐歇,云隙间漏下几缕斜阳。橡木的投影落在"业精于勤"的石刻上,光影斑驳间,仿佛看见千年时光在此折叠。韩江依旧东去,但那个曾在此治八月却泽被千秋的文人,早已把他的精神刻进了潮州的肌理。下山的路上,听见两位老者用潮州话谈论着韩祠夜游的灯光秀,忽然明白:真正的纪念不在香火鼎盛,而在文脉已悄然化作人间烟火。</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