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古人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言。我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开启了人生的自学之路。</p> <p class="ql-block">一、高师专科函授</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0年一月,我和桃渚区的另外十三位老师报名参加了台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一九八四年七月,浙江省政府决定撤销该学院,成立台州师专进修部)举办的高师中文专科函授。学完汉语言文学大专的必修的全部课程,于一九八五年四月毕业。</p><p class="ql-block"> 台州师专进修部坐落在临海市泉井洋路47号(东湖立交桥旁),占地10.5亩,建筑面积5645平方米,其中教职工宿舍1600平方米,操场1320平方米。1989年,有教职工43人,其中副教授5人,讲师12人,助教6人。设有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工会团委等。进修部组织老师面授辅导,临海市分设城关和杜桥两个教学点。我们沿海片(桃渚、上盘、杜桥、涌泉、小芝)集中在杜桥中学上课,考试时都集中在台州师专进修部。教过我们的老师有:许绍芬、余如忠、朱东杲、卢济达、金乃志等老师。当时金乃志老师任台州师专进修部主任,卢济达老师任班主任。最难忘的是许绍芬、余如忠、朱东杲老师。</p><p class="ql-block"> 许绍芬老师,临海张家渡人。1943年8月入浙江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毕业后本去上海工作,应陆翰文先生一再邀请,1948年7月到回浦中学教语文,任语文教研组长。许老师身材好,头面大,开阔的额头上有点光亮,身穿中式长袍,有满腹经纶,饱读诗书的风度,给我们函授学员讲授《诗经》《楚辞》时声音洪亮,侃侃而谈,让我们听得入迷,听他的课的确是愉快的享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老师的错划右派分子得到改正,落实回到回浦中学。1980年1月调至台州师专进修部,任中文教研室主任。</p><p class="ql-block"> 余如忠老师也是教我们古代文学,讲课有声有色,滔滔不绝,讲到激动处,引发我们哄堂大笑,讲课很有吸引力。他平易近人,爱护学生。在我们毕业前,他就退休了。余老师的宿舍也在台州师专进修部里面。曾记得余老师有好几次邀请我们同学到他家里作客,并买来枇杷、香蕉、苹果等热情地招待我们,与我们谈笑风生,问这问那,非常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余如忠老师退休后在高复班上课,要求我们帮忙介绍几名复读班学生,我们都乐意接受。</p><p class="ql-block"> 朱东杲老师临海城关人,错划右派分子得到改正,落实回到杜桥中学,我们沿海片集中在杜桥中学上课,朱老师教我们语文。一九八四年四月,台州师专进修部成立后,朱老师也从杜桥中学调至台州师专进修部。朱老师平易近人,与我们学生没有里外,无话不谈,上课时是老师,下课时是朋友。曾记得在台州师专进修部学习时,朱老师还邀请我和林日友到他家里吃饭,朱老师还送给我一本《文学理论基础》,并鼓励我要好好学习。林日友还带了家乡的土特产给朱老师,他很高兴。</p><p class="ql-block"> 每次函授考试时,我们都比较认真地复习。天刚蒙蒙亮,我就起来坐在校园里的大树下埋头苦读,夜晚,我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挑灯夜战(八0年方山中心校还未通电)到夜深人静之时,陪伴着我的是“叽叽喳喳”蟋蟀的叫声,远处传来“㕵㕵” 的狗吠声,累了边读边打瞌睡,我停下来,到操场走几圈,休息片刻后,发扬古人“悬梁刺股”的精神,继续夜战……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我获得了高等师范专科函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证书。至一九八五年四月,我们桃渚区的十四位同志参加函授学习,十三位同志按时毕业。他们是:黄欢喜、黄崇略、林文英、金邦堂、王观清、王良敏、李淑葆、蒋田德、项贤钢、徐富利、罗炳堂、金善寿、许崇友,仅有一人没有拿到毕业证书。一九八六年,我们持有大专文凭的民办教师全部转为公办教师成为国家干部。</p> <p class="ql-block">二、本科自学考试</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四年二月,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成立,自学考试制度从此降临浙江大地。一九八四年以前,省内外普通高校在浙江年招生人数都在2万人以下,这样的招生规模,难以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浙江自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完善继续教育、终身学习体系。我也和其他青年一样渴求知识、与时俱进,为了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我在不惑之年走进了自考考场,在自考之路上拼搏,奋进...</p><p class="ql-block"> 自学考试一般分为上半年和下半年各一次。报考下半年十月份考试的课程,在上半年四月份开始报名。报名后发给教材及自学考试大纲,没有老师辅导,就是自己看书。下半年考试的课程,基本上在四月份开始看教材,一般看三遍。第一遍主要了解该课程概况,抓住重难点;然后进入至为关键的第二遍,细读全书,把每一个概念及其原理基本弄懂并掌握,使之形成一个知识结构网络体系;再次便是把全书快速地阅读一遍,查漏补缺,有些重难点再加以补习和深化。最后便是考前训练,在考前一个星期做一遍历年自考试卷,了解试卷的题型,难易程度,做到心中有数。第一次参加自学考试,记住的内容照书本上背下来,没记住的内容借题发挥,大论特论,结果离题万里,毫无得分。以后据有经验的考生说,要把书本上的标准答案,原原本本地复印到试卷上,才能得分。</p><p class="ql-block"> 如《中国现代文学史》试卷里的简答题。</p><p class="ql-block">试分析“五四”文学的特点 5%分。</p><p class="ql-block">答:“五四”文学的特点共有五点:</p><p class="ql-block">一是“五四”文学的开创性;</p><p class="ql-block">二是“五四”文学的启蒙色彩;</p><p class="ql-block">三是“五四”文学的理性精神;</p><p class="ql-block">四是“五四”文学的感伤格调;</p><p class="ql-block">五是“五四”文学的开放意识。</p><p class="ql-block">只有这样从书本上的内容复印到试卷上才能得满分。</p><p class="ql-block"> 再如论述题:试论述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思想特点:</p><p class="ql-block"> 答案也要从书本上内容复印到试卷上(略)。《中国现代文学史》这本教材,时间跨度七十年(1917年-1986年),厚度有3.2公分,页码从第1页至738页。其内容是为:</p><p class="ql-block">一、1917年-1927年: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初步发展;</p><p class="ql-block">二、1928年-1937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兴起;</p><p class="ql-block">三、1937年-1949年:民族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p><p class="ql-block">四、1949年-1986年:新中国文学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的现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学经历深刻变革与创新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不仅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也体现了文学作为时代精神镜像的独特价值。考试时要把书上的标准答案原原本本地复印到试卷上,确实不容易。而我已到不惑之年,眼睛老花,大脑迟钝,记忆力减退,更是难上加难,于是我想到了“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的教导;想起了报名时的初心与志向,想起了“铁棒磨成针”的典故。我决心再看教材第四遍、第五遍,甚至第六遍....</p><p class="ql-block"> 经过不懈的努力,考了两次,终于拿到了单科合格证书,说明了在追求学业的道路上,唯有坚持不懈,才能克服重重困难,抵达成功的彼岸。再如考《外国文学史》,它主要是外国文学的发展史,分为《西方文学》和《东方文学》。内容包括上下几千年,纵横几十国,无比灿烂和丰富的外国文学史上的各种现象。其中人文主义、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为学习重点,还有欧美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社团及代表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兼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国的文学,都作为考试的内容。《外国文学史》所涉及的范围、其深度和广度远比《中国现代文学史》还难。我有时默而志之,有时高声朗读,有时默写背诵,有时睡前躺在床上回忆...于2008年四月,终于考了六十一分。</p><p class="ql-block"> 再如考《美学》的内容,《美学》学科的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回答这些内容,也都要从书本上的句子原原本本地复印到试卷上。《美学》我考了七十三分,得到自考办工作人员的表扬。至二00八年四月,我参加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部课程成绩合格,拿到了毕业证书。同时,于二00七年十二月也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此时,我已进入知天命的年龄。</p><p class="ql-block"> 我深知:在自学的旅途中,我们需要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毅力!</p><p class="ql-block"> 我的自学之路:立志、努力、为公。</p><p class="ql-block"> 2025.4.26 李淑葆写于杭州</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李淑葆,男,1956年6月出生,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临海市退休教师。撰写的《实践活动与口语交际》一文,发表于国家一级刊物,并荣获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2016年6月退休后在临海市学海中学任生活指导老师,现服务于杭州第二中学钱江学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