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手足之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祖辈们生活的村庄,如果站在(从我们这个屯的河北)房顶上环顾四周是群山(尽管山不是很高)环绕的,但也并不是完全封闭的,整个村落处在近似于盆地(聚宝盆)当中:南面是骆驼峰(瓦房店驼山乡的骆驼山海拔为331.8米,即大垛山。骆驼山是瓦房店西海岸的第一高峰,因其峰高耸突兀、崖壁穿空,远视状如骆驼而得名)群山中的二垛山,形状(从我们屯看)山头像天安门,东面而立是屏山(现称呼平山),像一座屏风坐落在我们村东方,而且山顶是平的,上面有李世民征东时遗留下的古马圈遗迹、宝林寺遗址(尉迟敬德重修),此庙毁于“四人帮”猖孽时期;骆驼山与屏山之间是屯东南方向,有村屯沟口、林屯、头河、龙河、复大公路连接202国道。我们屯东北面、北面是北砬子、东北山和北大望山体绵延,屯东北偏东方向有村屯是石泡崖、丛沟链接泉水村;屯西有路直达海边(渤海),小时候海边有我们大魏村许多队里的渔民石头屋子,现已不见踪迹,海边以及头嘴东山下几亿年来形成的柔软的沙堆、沙滩如今已不复见。西北方向有公路到大孤山和八仙岛海边旅游度假区。屯西边有双顶山横卧;双顶山与二垛之间有公路到王屯和前大地海边。周遭还有烽火台、商周古墓、状元坟、西屏晓月、永丰夕照、知州衙署和横山书院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屏山</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父亲遇事头脑清晰,对事情看法很有见地,与人言谈条理分明。他为人正直,遇不平事不怕得罪人,总是要为被欺负方说公道话,从不介意事后是否得罪了人。本家族里若有什么难以解决困难事,本家人都喜欢找他帮助寻求解决问题方法,我父亲总是热心为他们分析、建议如何解决,或直接出面为他们处理问题。比如有的家庭婆媳不和闹分家,邻里冲突等等,他总能都秉持公正的角度去开导人、去处理问题,做到以理服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爷爷,兄弟中排行老五,民国时期的农民</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父亲为人孝顺善良。我二舅爷感染了日本人整得细菌去世了,我奶奶对她二哥感情最好,他二哥感染细菌去世了,娘家人都没敢告诉她,因为那时她的孩子很小。在他二哥去世百天的时候,我奶在河边洗衣服,有一个从大魏屯到我们屯的人路过对我奶奶说,老金,洗衣服哪,你二哥今天“烧百天”你没回去呀?我奶一听眼泪立马就掉下来了,也不顾没洗完的衣服,端回家马上就回娘家去了,在我二舅爷的坟上好一顿痛哭,当天晚上我奶就感染了病毒,回家后大家都怕感染病菌,只有我父亲不怕感染一直照顾我奶奶,最后我奶奶还是因为感染的病毒去世了,终年四十岁。后来,我爷爷兄弟六人分家时,我父亲说,我老妈不在了,奶奶(我太奶奶)就全当我老妈了,由我们家来抚养吧,最后,我太奶奶就由我们家赡养。我们河对岸的小魏屯有一个魏姓人家里,到了冬尽春来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没有粮食了,家里的孩子都饿得没有力气,这个魏姓的人来到我们家,那时我父亲与我爷爷正在前面菜园干活,魏姓人对我爷爷说,五哥(我爷行五),我家里没吃的了,看看能不能借点粮食吃,好度过这个难关。我父亲没等我爷爷说话,就说二叔你在这等着,我回家给你拿粮食。我父亲回到家里,拿上麻袋,那时我们家在房顶上还有一坉子花生,我父亲给他装上一麻袋花生说二叔先拿回去吃,不够了再来拿。这个魏姓的也是一位有良心的人,对我爷爷和父亲很感激,土改后都分田地了,自家有了粮食了还不忘要把当年借的粮食还上。我父亲是二十一岁与我母亲结的婚,刚结婚时家里已经衰败了,由于家里没有被褥,结婚第二天晚上还搂着十一岁的小弟(我老叔)睡觉。我父亲姐弟九人,姐弟排行老三;弟兄五个,兄弟排行老二,女姊妹四个。当时我大姑、二姑已经结婚,我伯父已经结婚那时他没有孩子,伯父参军随四野离开家乡去解放全中国去了,并一直随军参加了解放海南岛战役。我父亲与我母亲结婚后曾经在我母亲娘家人(我母亲的父亲、四叔、七叔和八叔此时都在沈阳)的帮助下来到了沈阳,而且我父亲都已经在工厂里找到了工作,后来因为家里的弟弟妹妹需要照顾,便辞去工作带着我母亲回到老家继续务农。几年后我伯父在部队转业,回到老家被安排到沈阳工作,伯父把伯母带去了沈阳;而我三叔已经在北海打工,此时他还没有结婚。那时我父母已经有了我哥哥了(此时还没有生我二哥和以下的我们),家里由我四叔管钱,我父亲记账。此时在家里还有我四叔、三姑、老叔、老姑,再加上我父母和我哥七口人吃饭,我父亲一人劳动已经是实在养不了这么多人了,而老大和老三又不往家里交钱了,我父亲说可能那哥俩以为交钱帮助养活我们这个小家人所以就不交钱了。有一次我父亲看到我哥在地上捡食本家丰堂兄掉在地上的苞米饼子渣渣,他心疼的眼泪掉落下来了。我父亲便跟我母亲说分家吧,分家了老大、老三都能往家里寄钱,这样谁都不能饿着。最后,无奈分家。分家后我伯父和三叔都往家里交钱了。分家后,我亲舅也时常给我们家里寄钱,大家的生活一点点都好起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舅妈已入鲐背之年,九十二岁,眼不花,耳不聋,头脑清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父亲对子女管教严格,生怕子女误入歧途、不走正道;同时,我父亲又是一个慈父;外人可能感觉不到。我们小时候,每到下雨坏天不能出工干活的日子里,一早晨我们醒来,我父亲便会讲故事给我们听:什么《西游记》故事、什么《水浒英雄传》、什么《三侠五义》、什么《岳飞传》、什么《杨家将》啦!还有一些小故事:比如警示人不要说假话,说假话会害了自己的《狼来了故事》、兄弟谦让的故事《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故事》、开发智力的《曹冲称象故事》、还有二十四孝故事等等太多了,现在想来我是真是佩服我父亲的记忆力,我跟他老人家比起来逊色多了。我父亲还会出些小账(现在说来就是一些趣味数学小问题)让我们去猜。比如:一个老母猪长了十八个奶,每走一步甩三甩,走了一百零八步,问你总共甩了多少甩?鸡兔同笼问题,一只鸡有两只脚,一只兔子四只脚,鸡兔加一块共有十只,总共有三十二只脚,问你鸡兔各几只?还有绕口令:“一只兔子一张嘴,两只耳朵四条腿,两只兔子两张嘴,四只耳朵八条腿,三只兔子三张嘴,六只耳朵……,看看我们反应到几只兔子能说错?”等等问题。我父亲讲得有许多故事和数学问题现在我都忘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辛苦了,嫂子、二嫂和弟妹在做饭</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父亲是个干活好手,勤劳肯干,年轻时候很有脾气。到了花甲年龄以后,脾气收敛了许多,我参加工作以后回家的时候就没有见他发过什么脾气,尤其是我母亲去世后他更是没有脾气了。我母亲胆小,她最怕菜园里有长虫(蛇),从来自己不敢到菜园里摘豆角,我们小时候都是我们兄妹到菜园里去摘豆角,我们长大都出去成家立业了,摘豆角的活就由父亲接着干了。寒冷的冬季,凌晨四五点钟他老人家就起床抱柴生火,把水烧开,然后我母亲起床把包米馇子放到锅里熬粥。母亲去世对他打击很大,在子女面前、众人面前他没有流露,记得母亲出殡那天,母亲的灵柩抬出院门,我突然想起什么东西忘记带了便返回家里取,看到父亲与我三姑坐在炕上,我有生以来头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父亲坐在炕上放声大哭,他难不难受可想而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亲上了年纪七十二岁时就不打理苹果树了,把果树就全交由我二哥打理了。但他闲不住,有时还帮助我二哥干点活,自己种蔬菜,拿到小魏屯车站卖,别人来买菜还要多给,主要图的是到小魏屯那有人唠嗑。我父亲一生生活节俭,自己舍不得吃穿。我父亲临去世时还有五万多存款,一位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农,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为减轻子女的负担,把子女平常给他的钱都存起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父亲发现身患胃癌晚期(食管头部与胃接触处长了肿瘤)刚手术不能摘除病灶时,他本人还不知道具体病情心里还是对这个社会很留恋地,对这个社会他很知足。他曾经对我说:“现在的社会多好啊!农民种地国家不收税费,还给农民补贴。现在每个月国家还给我几十块钱,还享受医疗补助,我多想多活几年看看社会发展。”最后胃癌还是夺走了他的生命,现在每每想起父亲说的话心就难受,鼻子发酸,父亲多么小的要求啊!他大半生生命都是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奉献了给这个国家,奉献给了这个社会,晚年国家给他几十块钱,务农一生的老农却感到无限满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们兄妹五人,玲妹妹因有闺蜜从深圳来大连须陪伴未到老家</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父亲享年八十七岁,于农历二零一五年四月初二日(阳历二零一五年五月十九日)逝世。我父亲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是节俭的一生,他的一生是奉献给了这个社会的一生,奉献给了我们伟大祖国的一生,同时也是奉献给了我们家庭的一生。这真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命运多舛,自强不息。无论公私,尽心竭力。农事好手,样样精通。天文地理,足见清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为人正直,遇不平事,必发心声。头脑清晰,条理分明。家族有难,有求必应。不惧强者,据理力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严父慈父,集于一身。管教子女,分外严厉。严防歧途,要走正道。尊长友亲,堪当楷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勤劳持家,节俭待己。身后之事,不扰诸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呜呼!有父若此,三生有幸。呜呼!有父若此,有泪盈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垛子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