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 编: 一夫(尚金宝)</p><p class="ql-block">摄 影: 一夫(尚金宝)</p><p class="ql-block">地 点: 山西太原杏花岭</p><p class="ql-block">时 间: 2025.5.5.</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四月后,习字的内容主要是临习书写了清代书画家姚孟起书写的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全篇共有1100余字。</p><p class="ql-block">《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视为楷书正宗,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或“天下第一正书”。</p><p class="ql-block">姚孟起(清代书画家)临写的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是清代书法史上著名的临本之一。欧阳询原作为唐代楷书经典,而姚孟起作为清代书家,其临本既保留了欧体楷书的精髓,又融入了清人特有的笔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意义</p> <p class="ql-block">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贞观六年由魏征撰文、书法家欧阳询书丹而成的楷书书法作品。现存于陕西麟游县碑亭景区,该碑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p> <p class="ql-block">《九成宫醴泉铭》的书法艺术:</p><p class="ql-block"> 用笔:笔画瘦硬挺拔,起笔、收笔处干净利落,多露锋入笔,行笔稳健,收笔或回锋或出锋如“之”“不”等字,笔画形态丰富,有轻重、粗细变化,体现出欧阳询精湛的控笔能力 。</p><p class="ql-block"> 结构:结构严谨,中宫收紧,四周舒展。字形多呈修长之态,点画安排十分精妙,相互呼应、避让,如“醴”“泉”等字,既规整又富有变化,给人以端庄、稳重之感。</p><p class="ql-block"> 章法:整体布局整齐有序,字距、行距均匀,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气息连贯,虽字字独立却又和谐统一,展现出一种严谨的秩序美。</p> <p class="ql-block">《九成宫醴泉铭》的文学价值:</p><p class="ql-block"> 内容:由魏征撰文,文章主要记载了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歌颂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和节俭精神,同时也蕴含着对帝王德行的期许等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p><p class="ql-block"> 文采:辞藻优美,行文流畅,用典恰当,体现了初唐时期骈文的特点,既有文学性又不失庄重典</p> <p class="ql-block">《九成宫醴泉铭》的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文化传承:它是欧阳询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为后世楷书学习者提供了绝佳范本,对后世书法发展影响深远,楷书四大家中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受其笔法、结构的启发。</p><p class="ql-block"> 时代印记:反映了初唐时期书法艺术的风貌和审美取向,也见证了当时宫廷文化、书法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 九成宫,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新城区,是隋唐时期的著名避暑胜地和皇家离宫。九成宫最初由隋文帝在开皇十三年建造,名为仁寿宫,主要用于避暑。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五年对其进行修复和扩建,并更名为“九成宫”,意为“九重”或“九层”,象征其高大壮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成宫的地理位置优越,坐落在杜水之北的天台山,东望童山,西临凤凰山,南有石白山,北依碧城山,自然风光秀丽1。其建筑特色因山就势,环绕周围山头建造,不仅扩大了工程的范围和进深,还显得构思奇巧,独具匠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成宫在隋唐两代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其成为当时的政治活动中心。九成宫不仅是一个避暑胜地,还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而闻名。著名的《九成宫醴泉铭碑》由魏征撰文,欧阳询书写,记录了唐太宗在此发现泉水的故事,此碑在书法史上也有重要地位。九成宫在唐开成元年,毁于山洪,但今天的九成宫是在原有遗址的基础上建有的现代仿唐宫殿群,仍然保留着部分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