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连载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母亲郑昌秀是泸州市龙马潭区罗汉镇花场门人,1933年农历正月十八出生在一个自耕农民家庭。她家有几亩地,能够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p><p class="ql-block">母亲有两个姑姑,嫁的人家都比较好,她们对母亲一家都非常关照。一个姑姑家在泸州市小市,开有染坊;一个姑姑家在罗汉场,开有漕房。我母亲小时候每次到她的姑姑家时,姑姑们都会装一袋米叫她拿回家去,这样她家的日子就要好过一些。</p><p class="ql-block">但日本人飞机轰炸泸州时,使她的两个姑姑都家破人亡。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本飞机曾多次轰炸泸州。有一次,泸州市被轰炸后燃起了冲天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天都烧红了,烧毁了街道和房屋,她住在小市的姑姑家的染房也被烧了,从此家业就败了。而住在罗汉场的姑姑在日本人飞机轰炸的时候即将生孩子,其他人都跑了,她生孩子时没有人接生,就难产死了。</p> <p class="ql-block">两个姑姑家都败了,没有人接济母亲家了,母亲家的生活变得更困难,因此母亲非常仇恨日本人。母亲80岁的时候,有一天,她看抗战内容的电视连续剧,看到日本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时候,她哭出声来,她哽咽着说:“我真想去问问日本人,我们又没有惹他们,他们为什么要来炸我们?把我们炸得那么惨?”是啊,远在中国内陆的泸州市,哪里惹到日本人了?他们凭什么对泸州进行肆无忌惮的轰炸?那时候的中国啊,虽大却不强,只能任凭强盗在自己的国土上为非作歹。</p><p class="ql-block">母亲的家离泸化厂不远。1950年,17岁的母亲嫁给了30岁的父亲,进厂当了工人。母亲因为没有文化,只能当临时工(到天星沟后才转为正式工),在厂里做一些体力活,工作非常辛苦。</p> <p class="ql-block">母亲天资聪颖,虽没有进过学堂,却认得很多字,懂得很多中医知识。学到这些知识,母亲在很大程度上沾了我二舅的光。母亲的二哥也就是我的二舅郑清昌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家里供二舅上私塾、拜师学中医,母亲耳濡目染也学会了不少。我们家谁要是有个头疼脑热、胃口不开、生疮害病的时候,母亲就会拿上一把镰刀,到野外去割回一些草药,熬一锅药汤,或喝或洗,病很快就好了。</p><p class="ql-block">母亲认为,女孩子必须能干,不然长大后嫁出去就会受气,为了我今后不受气,母亲做什么事都要教我学着做,从而让我受益终生。</p><p class="ql-block">我6岁那年夏天,奶奶过生日,母亲带我去了住在齐家树的二叔王有章家。返回的时候,天太晚了,已经没有公交车、没有轮船了,母亲就带着我走路回家。十多公里的路,很多时候都在长江边陡峭的山路上行走,我走不动了,母亲就会背我走一段路。天越来越黑,脚下是波涛汹涌的长江,趴在母亲的背上,我真害怕母亲一脚踏空,我们一起掉进长江里。</p><p class="ql-block">母亲爱笑,从来讲不完一个完整的故事,因为她总是一开始讲就笑,讲到半截就笑得讲不下去了。大家跟着哄堂大笑,不是因为她的故事讲得好,而是被她的笑声感染而大笑。</p><p class="ql-block">母亲总是为别人着想,从不为自己考虑。母亲总是很忍让,不说长道短,从不叫苦。她痛苦时,会独自默默地流泪,但绝不会哭天喊地。母亲不会说教,但她的言行却对我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晓露,女,本名刘常琼,60后,祖籍泸州。一个从小跟随支援三线建设的父母从城市进入大山深处、在大山里生活工作20多年、后随工厂整体搬迁重新回到城市的三线子弟,曾任企业中层领导干部,具有深厚的三线情结。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宣传联络部副部长、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让优秀成为习惯》(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和长篇纪实文学《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新华出版社出版)。</p> <p class="ql-block">感谢您阅读长篇纪实文学《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作者晓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三线人的故事和三线建设的起因、过程、得失。</p><p class="ql-block">写作不易,您的转发、点赞、评论,是对作者的最大鼓励和支持,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