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申先生文章有感》

杨安忆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文章最先吸引我的地方,是副标题中“阮籍”这名字。记忆瞬间拉回20多年前,高中阅读余秋雨《遥远的绝响》的情景,霎时间浮上脑海,如在目前,清晰可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余秋雨的文章好不好且不去说它,至少这一篇,在我看来是很不错的。余秋雨的文章好不好且不去说它,“竹林七贤”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实在令人神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位稀世大学者,隐居乡间,淡泊名利,做纯粹的自己,也是真实的自己,一股“风流、风姿、风韵、风度、风情、风味、风神”飘然而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嵇康隐居乡间纵情打铁,阮籍母丧期间喝酒吃肉。山涛推荐嵇康做官,嵇康写下著名的“绝交信”——《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去世后,向秀故地重游无限感慨,写下《思旧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在反对礼法和对抗朝廷上,嵇康比阮籍更决绝也更彻底,“个性太刚,容易折断”,因此,他比阮籍短命。因早年间受冷遇,钟会向司马昭进谗言,美男子嵇康被司马昭处死,留下一曲《广陵散》,余音袅袅,不可名状,不绝如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回到申先生文章,初看标题和第一段,我以为会是一篇质量上乘的论文,通读完毕掩卷沉思,却原来是一篇针砭时弊的杂文。想必作者写的时候过足了瘾:快意恩仇,直抒胸臆,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恣意挥洒,酣畅淋漓,怎一个“爽”字了得!“爽”太粗俗了,换一个词吧,叫做:“快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这里有一个问题——这等妙文,适合三五好友,私下扎堆,三杯两盏淡酒,畅所欲言,无挂无碍,逸兴遄飞,身心激荡。在媒体,纸媒或网媒,是难以发表的,实是遗憾,令人扼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中国的文学,是政治的文学;中国的媒体,是政治的媒体。文学,可以无关乎政治,写花鸟虫鱼,或风花雪月,像梁实秋。文学,也可以巧妙地迂回,像王安忆,写烈士张志新,含蓄、隐晦又深沉,极尽曲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当然这与个人审美有关:外部世界风云变幻波云诡谲,作者笔下的主人公在“围炉夜话”“躲进小楼成一统”——再惊心动魄的大事件,在王安忆笔下,自有一份从容不迫,波澜不惊;她有一种“细水长流”的本领,大道不动干戈,已臻化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正面强攻是危险的。余华小说《活着》,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由葛优和巩俐主演,播出没多久,成为“禁片”。优秀作家阎连科,也许是作品成为“禁书”最多的作家,一部作品,新鲜出炉,还没赶上购买,就买不到了,成为“禁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莫言是个难得的例外,属于“极少数的”幸运儿,可遇而不可求。许多人批判莫言,说他为了迎合“诺奖”西方评委口味,故意“抹黑”中国。问题是,莫言不仅获得了“诺奖”,也获得了“茅奖”——顺序没搞错,如果批评家说的对,获“茅奖”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时间上好像是先获“茅奖”,后获“诺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不管怎样说,莫言是个特例,也许运气使然,也许其他因素,总之,莫言批判现实,而且还不是含蓄的、隐晦的、曲折的,而几乎是正面的、直白的、赤裸裸的,与此同时,还能得到主流媒体和政府当局的认可,着实难能可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发表与否也不是衡量作品的唯一尺度,能否发表,也许不是第一要紧的事情。现在已经不是文学的黄金时代,文学的春天当在不太遥远的八十年代,那时候我刚刚出生,那时候余华苏童这批“60后”作家崭露头角刚刚成名。今天,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为了缥缈的,遥远的,可望而不可及的那一点点发表的机会,瞻前顾后,违背内心,患得患失,曲意逢迎,才是缘木求鱼,得不偿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余华说,“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和他的高尚有多么的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虽然,我们只是浅薄的微不足道的一名“文学爱好者”,但是,“从内心出发”,始终是第一需要,无可更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鲁迅写过一篇文章,《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申先生字里行间透出的风骨,直逼民族脊梁和文化骑手鲁迅先生,承其衣钵,继其豪志。或者,由鲁迅逆流而上,一直追溯到魏晋名士“竹林七贤”那里,申先生此文,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大人先生传》——经过1700多年的迢迢时光,两个时代的价值谱系和精神坐标一脉相承如出一辙,两篇文章“遗世独立”的风情景致遥相呼应殊途同归。</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