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知识竞赛中的深圳密码

周德南

图文/周德南 上图为中华自行车集团代表队 <div>1990年夏天,深圳电视台举办了深圳特区成立十周年的知识竞赛,时任副市长周溪舞等政府官员莅临了比赛现场。在深圳电视台演播厅里,碘钨灯烤得人额头直冒汗。我低头看了看胸前的"CBC"工牌,金属徽章在强光下泛着冷冽的光。作为深圳中华自行车集团公司的喷漆工程师,我从未想过自己会站在这里,与赛格电子、深物业这些巨头同台竞技。眼前的观众席上,深大电话咨询台的拉拉队正挥舞着印有"168声讯台"的彩色小旗子,像极了喷漆流水线上五彩缤纷的自行车车架。</div><div><br></div><div>全市参赛队伍有五支:一是深圳中华自行车集团公司,1990年公司有3000多员工,是世界最大的自行车生产基地和出口企业;二是深圳赛格电子集团公司,就是现在赫赫有名的中国华强北,是威震世界的中国电子产业地标,推动深圳市成为全球电子制造中心;三是深圳物业发展集团公司,当年的深发展银行(现平安银行),是深圳金融证券化改革的先锋实践者;四是深圳科技工业园,当年是中国科技企业的孵化基地,比北京中关村早三年,华为,中兴,腾讯等企业均出自科技园;五是深大电话信息咨询台,1983年开通的160/168声讯台,是中国首个商业化电话信息平台,日均咨询量达10万次,堪称“前互联网时代搜索引擎”,发展成为如今的中国电信。</div><div><br></div> 深圳物业集团代表队 深圳赛格集团代表队 科技工业园代表队 <div>深大电话信息咨询台代表队</div><div><br></div>当年参赛的企业,其共同特质印证了深圳早期的发展逻辑:在体制突破方面,中华自行车集团属于中外合资企业、赛格电子集团属于国企、科技工业园属于事业单位企业运作、物业集团属于股份制企业,深大电话属于全民所有制,这些不同性质的体制并存,体现出特区的“试验田”特性;在功能互补方面,由制造业(自行车)、基建(物业)、科技(科技园,赛格电子)、信息(深大电话)形成完整生态链;从全球链接发展方向上看,中华自行车(CBC)出口创汇、赛格电子元器件进口、科技园技术引进,深大电话信息整合,构建了早期的“内外双循环”雏形。 第一轮比赛:拼图上的特区基因<br>当主持人展开那张两米见方的深圳空白地图时,赛格电子的选手率先将红色磁贴按在"华强北"位置。彼时的赛格工业园还只是几栋灰白厂房,谁曾想这些摆放着386电脑主板的柜台,二十年后会成为全球电子元器件的"中国电子第一街"。我们手忙脚乱地寻找"水贝工业区"时,深物业的选手已准确标出国贸大厦——这家承包了深圳60%基建项目的公司,如今其参股的平安银行市值早已突破万亿。<br><br>地图上最后一块空白属于科技工业园,当科技园选手将磁贴按在南山那片荔枝林时,现场响起善意的笑声。没人料到,这片栽种着龙眼树的山坡,会成为华为第一个实验室的所在地,更孕育出占据全球5G基站半壁江山的中兴通讯。 第二轮比赛:抢答铃里的时代先声<br>"朱邦福发明的两项电脑输入技术是?"科技园出题人的声音透过老式麦克风传来,我抢在深大电话选手前按下蜂鸣器,脱口而出的答案让主持人愣了两秒——这个看似普通的问答,暗藏着中国电子产业从"汉卡时代"向自主创新的艰难转身,当时赛格展柜里的台湾、美国产电脑主板,如今必将被科技园催生的华为自主研发的麒麟芯片所取代。<br><br>当深大电话咨询台以"前互联网时代的搜索引擎"姿态领跑时,他们的选手绝不会想到,当年日均10万次的信息咨询量,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被微信小程序以毫秒级响应碾压,那些用海魂衫袖子擦汗的接线员,或许正是中国电信5G云网融合最早的奠基人。<br> 第五轮比赛:各队自由表演节目,我们的节目是小品《求职》(脚本由我编写,当年小品这种表现形式时髦程度与春晚同步)。小品《求职》的大意是,两位求职者到杂志社应聘记者,总编问到:“你想要做哪方面的记者?”女应聘者大学文凭,要求做小资文学专栏记者,男应聘者博士学位要求做一线战地记者,或者印刷工人,或者排版工人,或者杂志社总编,五分钟小品剧情令人忍俊不禁,引来现场多次笑声和掌声。传递给观众的信息是,改革开放前沿城市能上能下实干第一的人才观。如今深圳松山湖畔华为研发大楼,深夜灯火通明,数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研发人员夜以继日奋战在中国5G通讯和芯片产业的最前线。 第七轮比赛:风险题前的命运分野<br>第七轮政策路线判断题,我们错把"土地拍卖第一槌"记成1982年。这个细节像极了CBC后来的命运轨迹:1985年我们引进德国全自动静电喷漆线时,美国山地车经销商惊叹"中国人竟能造出比“世稳”品牌更轻的碳纤维车架";中华集团1991年深交所敲钟上市那刻,生产流水线正以每分钟下线1.8辆自行车的速度刷新世界纪录。谁曾想,当我们的出口量占据美国市场28%时,为打击中国成长最快的外资企业,大洋彼岸的"反倾销"大棒已悄然举起。<br><br>相比之下,赛格电子在抢答环节对"三来一补"政策的精准诠释,预示了其向自主创新的华丽转身,那些堆积如山的电子元器件,最终化作华强北创客们手中的智能硬件;深物业关于"土地有偿使用"的论述,则暗合了其从基建狂魔到智慧城市运营商的蜕变。<div><br></div><div><br></div> 副市长周溪舞为一等奖颁奖 颁奖:颁奖台上的历史隐喻<br>当周溪舞副市长将冠军奖杯授予CBC参赛团队时,奖座上开荒牛的铜像正对着演播厅的摄像机,这只低头奋进的开荒牛,既是中华集团几千员工在生产流水线上的剪影,也是赛格电子工程师调试程控交换机的侧写。三十年后再看颁奖合影:赛格化身华强北傲视群雄,科技园孕育出腾讯这样的数字帝国,深物业转型为城市综合服务商,深大电话升维成数字中国神经节点——唯有我们中华自行车集团CBC的奖杯,永远停驻在"世界最大自行车制造商"的石碑上。<br><br>在比赛过程中,那些在抢答环节脱口而出的《深圳经济特区涉外经济合同规定》条款,那些为背诵深圳各大工业区数据熬红的双眼,那些用人体摆出的深圳各种大厦建筑造型,早已超越了竞赛本身。当美国商务部的裁决书送达CBC公司那天,公司CEO抚摸着1989年出口美国的第100万辆自行车铭牌说:"至少我们教会了世界怎么念'Shenzhen'。"<br><br>此刻望向窗外,深圳大街小巷的共享单车洪流中,偶尔还能见到中华集团“DIAMONDBACK”、“EMMELLE”品牌字样的经典山地车,它们与飞驰而过的华为5G工程车、大疆无人机运输车交织在一起,而深圳从当年的组装工厂到如今的创新枢纽的跃迁,构成了深圳特区精神最生动的注脚——有些旗帜注定要倒下,只为让更多旗帜在倒下的地方高高飘扬。<div><br><br></div> 感谢朋友南宫滟的评论:<div><div>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一个1990年的时间节点,一场紧张刺激的比赛,记录的却是一个特区的起步,在作者文字巧妙的排列与衔接间,可以感知到时代的风云在悄然搅动——35年前,在那片朝气蓬勃的热土上,不同体制、不同功能、不同发展方向的巨头们已孕育孵化,在未来的黄金三十年里,激荡出一座又一座超越想象的行业高峰。那是一个今天的人们无比怀念的时代,不仅仅怀念那些青春,那些精彩,那些热忱,更怀念那些自由,那些单纯,那些无需左顾右盼的高歌猛进。<br></div></div><div><br></div><div>感谢同学唐大侠的评论:</div><div>小巴蕉旁边倒下的是中国铅业的骄儿,深圳湾倒下的是自行车世界的龙头老大,你两次深度参与、经历这种伟大的死亡。想来,内心何其痛苦和不甘!这种历练,被你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精准地呈现给每一位有幸读你文章的读者。我不知道别人感受若何?我的感动确是铺天盖地而来,加上蚀骨的配乐,一位睿智博学、苦乐加身、大公无私的时代英雄形象在脑际轰然而立,你呀!<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