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花开

吴彦红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b>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60周年和中国核工业创建70周年。在中国核工业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历史时点,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社会事务部、共青团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国防教育中心联合举办“纪念原子弹爆炸60周年、庆祝核工业创建70周年”主题巡回展,重温中国核工业走过的光荣历史足迹,让观众真切感受几代核工业人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以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副标题板设计颇有创意,马兰盛开,几名女童念着“马兰开花二十一”的童谣正欢快地跳着皮筋。“小皮球,架脚踢,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这亲切又熟悉的童谣背后隐藏了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秘密。“小皮球”隐喻的是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架脚踢”是罗布泊试验场上的一座102米高的铁塔的密语,指的马兰总装21实验基地。而“马兰开花”既是指当年核研基地的马兰花开花,更是指在马兰基地“开花”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  第一部分 中央统帅搞核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 </b><b>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伊始,美国自恃“核优势”,在朝鲜战场和台海危机中,多次以对中国发动核攻击相威胁,企图从军事、外交和心理上全面恐吓、打压中国。面对美国的核讹诈和核威胁,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以惊人的毅力、气魄和胆识,做出了发展中国核工业的伟大战略决策,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的中央专委,统帅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举全国之力,集智攻关中华民族“争气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0px;">  一、建国伊始 中国受到核威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0px;"> </b><b>核武器的出现,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科学技术重大发现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时,美国制造出3颗原子弹,成为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b></p> <p class="ql-block"><b>  20世纪50年代,美国自恃“核优势”,多次以对中国发动核攻击相威胁,企图从军事、外交和心理上全面恐吓、打压中国。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无视中国的多次严正警告,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  二、伟人决策 开启中国核事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 </b><b>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做出了中国要加快发展原子能工业的伟大战略决策。毛泽东指出:“我们国家现在已经知道有铀矿,进一步勘探,一定会找出更多的铀矿来。解放以来,我们也训练了一些人,科学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是时候了,该抓了……现在苏联对我们援助,我们一定要搞好,我们自己干也一定能干好。我们只要有人,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这次会议对于中国核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核工业建设的开始。</b></p> <p class="ql-block"><b>  为了加强对原子能事业的领导,1955年7月4日,中共中央指定陈云、聂荣臻、薄一波组成三人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工作,具体业务由国务院第三办公室管理。薄一波任国务院第三办公室主任,刘杰任副主任。国务院第三办公室设立专门办事机构,直接指导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地质部第三局、国家建委建筑技术局工作,并组织协调各方方面的关系。</b></p> <p class="ql-block"><b>  为了加强核科研和核工业建设的工作力量,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抽调干部和工人参加原子能建设工作的通知》,从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和中央37个部门抽调干部和工人参加原子能事业的建设工作。1958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简称原子能所),成为中国第一个多学科综合性原子能科学技术研究基地和科技人才培养基地,起到了中国核工业“老母鸡”作用,派生了一批核科研机构,培养了一批核科技骨干和学科带头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  三、批复工程 五厂三矿奠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 </b><b style="font-size:18px;">1958年,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邓小平批准二机部上报的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衡阳铀水冶厂、包头核燃料元件厂、兰州铀浓缩厂、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湖南郴县铀矿、衡山大浦铀矿、江西上饶铀矿(简称“五厂三矿”)的选点方案。从1958年到1962年,“五厂三矿”工程项目由一O一、一O二、一0三、一〇四等建筑工程公司承建,历时4年相继建成投产,为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两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坚实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0px;">  四、苏联毁约 自力更生从头摸</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0px;"> </b><b>1957年10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的原子工业的协定》,又称“国防新技术协定”。协定规定,为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苏联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b></p><p class="ql-block"><b> 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致信中共中央,信中以苏联与英、美等西方国家正在谈判关于禁止核试验的协议为由,通知暂缓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模型和图纸资料,即单方撕毁双方两年前签订的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b></p><p class="ql-block"><b> 1960年7月16日,苏联驻华大使馆突然照会中国外交部,声明7月23日至9月1日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到8月23日,在中国核工业系统工作的233名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回国,并带走了重要的图纸资料,同时设备材料的供应也随即停止。</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五、成立专委 举国体制攻核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 </b><b style="font-size:18px;">1962年11月3日,毛泽东在罗瑞卿呈报给中共中央的《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领导问题的报告》上批示:“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 </b><b>1962年11月,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原子能工业的领导,更有力地促进原子能工业的发展,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更大成果,遵照毛主席“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的指示,党中央决定:在中央直接领导下,成立一个十五人专门委员会,周恩来同志为主任。</b></p><p class="ql-block"><b> 毛泽东“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的指示,是总动员令。周恩来亲自主持的中央专委是组织执行这个总动员令的总指挥部。从此,中国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的研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各项工作步伐大大加快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  中央十五人专门委员会成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  第二部分 两弹一艇壮国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 </b><b>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中央专委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在全国各行各业的大力协同和支持帮助下,中国核工业人隐姓埋名、以身许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创造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的惊世伟业。“两弹一艇”的成功研制,铸就了共和国坚强核盾牌,以核之能量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让中国昂首世界东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  一、两年规划 集智总攻争气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 </b><b>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按“内爆法”原理设计,即利用高能炸药产生球面聚心爆轰波,将裂变材料压缩到超高临界状态,适时地注入中子使其发生自持链式裂变反应,瞬间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使其爆炸。从“两年规划” 提出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大概经历了12个里程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  二、东方巨响 中华民族挺脊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 </b><b>1964年10月7日,中央军委成立了由各方面领导和专家67人组成的首次核试验委员会,论证确定了爆炸零时的各种标准。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张爱萍担任这次试验的总指挥,二机部副部长刘西尧任副总指挥。国防科委副秘书长张震寰、核试验基地司令员张蕴钰以及李觉、吴际霖等都在现场亲自主持各方面工作。</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 </b></p> <p class="ql-block"><b>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蘑菇云腾空而起,“争气弹”横空出世。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b></p><p class="ql-block"><b> 中共中央贺电指出:“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0px;">  三、两弹结合 战略威慑核盾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0px;"> </b><b>首次核试验只是一个核装置的爆炸,要使之成为核武器,还要根据运载工具和战术技术的要求,进行大量的武器系统工程研究试验,这一过程也就是核武器化过程。我国核武器化是从核航弹开始,早在“两年规划”中已对核航弹研制作出了安排。</b></p><p class="ql-block"><b> 1965年5月14日,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核航弹空投试验,爆炸威力与理论计算基本一致,中国有了可供实战使用的核武器。</b></p> <p class="ql-block"><b>  1966年7月1日,我国创建了战略导弹部队一一第二炮兵(2015年12月31日更名为火箭军),这是新中国为应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被迫做出的历史性选择。这是我军建设史上又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支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b><b style="font-size:18px;">1966年10月27日中国成功进行导弹核武器(“两弹结合”)试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0px;">  四、两年八月 法国之前爆氢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0px;"> </b><b>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赶在法国之前,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之后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提前实现了毛泽东在1958年6月关于“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的战略预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当时的五个有核国家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所用时间示意图,美国7年3个月,苏联6年3个月,英国4年7个月,法国8年6个月,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中国氢弹发展速度是最快的,并赶在法国之前,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公认中国核技术已进入世界核先进国家行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  五、主席激励 成功研制核潜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 </b><b>核潜艇是将“核弹”和“核动力”聚于一身的国防尖端武器装备,以核反应堆为推进力源,装备核导弹等多种武器,能完成反潜反舰和对陆上目标实施攻击等多种使命,具有隐蔽性和机动性能好、航速高、续航力大、潜航时间长、攻击力量强等优点,已成为现代强大海军装备的核心和标志。各有核国家在研制核武器的同时,就开始研制核潜艇。</b></p> <p class="ql-block">  <b>1970年12月26日,我国自己建造的第一艘核潜艇艇体安全下水,开始安装核动力装置。1971年9月,经海军试航考验,确认我国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基本成功。</b></p><p class="ql-block"><b> 我国自行研制第一艘核潜艇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掌握了核动力技术。这是继原子弹、氢弹试验成功后,我国核技术和核工业发展的又一突出的重大成就。它为增强我国海军力量、巩固国防做出了贡献,也为我国核电技术的发展培养了人才,积累了经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0px;">  六、两弹一艇 大国地位核基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0px;"> </b><b>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两弹结合”成功、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扫除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民族屈辱和自卑,让全世界华夏儿女无不为之欢欣鼓舞、扬眉吐气,使已经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真正挺直了腰杆,挺起了脊梁,找回了民族自信和大国尊严。</b></p> <p class="ql-block"><b>  “两弹一艇”为中国赢得大国地位、争取和平发展环境、开启改革开放历史征程、实现“和平统一”与“和平崛起”,构筑起国家的安全基石和坚强核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  七、跨越发展 党和国家新要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 </b><b>2015年1月15日,在中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核工业作出重要指示:60年来,几代核工业人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推动我国核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要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全面提升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续写我国核工业新的辉煌篇章。</b></p> <p class="ql-block"><b>  2020年7月28日,习近平向中核集团牵头承包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重大工程安装项目的启动仪式致贺信指出:“科学无国界,创新无止境。国际科技合作对于应对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承载着人类和平利用核聚变能的美好愿望,计划实施以来,中方始终恪守国际承诺,中国企业和科研人员勇挑重担,与国际同行齐心协力,为计划的顺利推进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十多年来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充分证明,开放交流是探索科学前沿的关键路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  八、两核重组 三位一体新目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 </b><b>60多年来,我国核工业的管理体制先后经历了从三机部、二机部、核工业部、核工业总公司到中核集团的历史变迁,我国完整的核工业体系始终保存在中核集团并不断得到新的发展,这为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重要基础。</b></p><p class="ql-block"><b> 2018年1月31日,国务院国资委宣布:经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实施重组(即“两核”重组),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整体、无偿划转进入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不再作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和国务院赋予了中国核工业新责任新使命。</b></p> <p class="ql-block"><b>  中核集团新时代发展战略明确了建设核工业强国的“三步走”发展路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  九、核能发展 双碳驱动三步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 </b><b style="font-size:18px;">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做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和信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核能是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稳定基荷能源。在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驱动下,中核集团科学有序推进核能发展“热堆一快堆一聚变堆”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建设美丽中国。</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0px;">中国聚变堆研发跻身国际第一方阵</b></p><p class="ql-block"> <b>聚变堆利用的是核聚变能,2022年10月19日,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HL-2M)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1兆安),创造了中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标志着我国核聚变研发距离聚变点火迈进重要一步,跻身国际第一方阵。此次全新的突破,意味着该装置未来可以在超过1兆安培的等离子体电流下常规运行,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对我国未来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堆(ITER)实验及自主设计运行聚变堆具有重要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0px;">  十、核护初心 榜样力量创未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0px;"> </b><b>在我国核工业创建65周年之际,为致敬表彰为我国核工业创建、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典型代表,发布了“核工业功勋榜”,71名优秀代表首次上榜。</b></p><p class="ql-block"><b> 这些上榜者为中国核工业的诞生与成长忘我而无私地奉献了知识、技能、力量、宝贵的青春乃至终生,为中国核工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十一、筑梦复兴 精神谱系跨时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 </b><b>中国核工业人在研制“两弹一艇”、建造民族核电、筑牢国家安全基石的伟大实践中,孕育、锤炼、铸就了核工业的精神谱系,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勇担使命、奋发图强、协同攻坚、敢于超越”的中核集团重大工程精神。</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第三部分 强核强国新征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b><b>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2015年以来,党中央对新时代的中国核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的新要求。中国核工业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强核强国号召,全方位推进核工业强国建设,奋力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发展新目标,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更多更大的核之能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  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 </b><b>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行动号角。</b></p><p class="ql-block"><b> 中核集团党组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和二十大行动号角,先后命名了38家党性教育基地,分布在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5座城市,遍布集团公司全产业链,承载着中国核工业70年的发展印记,记录着核工业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光辉历程,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更多更大核之能量。</b></p> <p class="ql-block"><b>  今年五四青年节期间,央视朝闻天下“奋斗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系列节目以“马兰花开 激扬青春”为题,报道了新、老科学工作者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动人事迹。</b></p> <p class="ql-block"><b>  当年,地图上无名的荒无人烟的戈壁,因当地野生的马兰花得名马兰。而“马兰开花”既是指当年核研基地的马兰花开花,更是指在马兰基地“开花”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b></p> <p class="ql-block"><b>  马兰花,叶如剑,直指苍穹;花似蝶,轻盈绽放。不择地,生于荒芜之中;不争艳,独守一份清幽。在这块土地上,她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核工业人的奋斗和朵朵绽放的空中马兰。马兰,你是“两弹一星”精神的象征——“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