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承接上文)</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3,咖啡文化(</b><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绅士之咖啡:摩登符号与海派精神</span><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b></p><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是“破睡咖啡无限意”,即以咖啡文化为主题,展现了上海作为东方城市会客厅的海派文化,体现了上海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p> <p class="ql-block">20世纪30年代,咖啡馆是上海摩登时代最拉风的公共空间。展览中老上海咖啡馆的复刻场景令人驻足,钢琴、台灯与咖啡研磨器旁,鲁迅与左联成员秘密接触的历史影像在墙面流转。展陈通过《申报》广告剪报、张爱玲手稿仿件等,还原了咖啡馆作为思想沙龙与文学温床的双重角色。</p> <p class="ql-block">1853年英国药剂师莱维林在上海南京东路开设老德记药店,成为上海最早售卖咖啡的场所。展览中一只1866年宝利咖啡馆的圆柱形铜制咖啡壶,铭刻着咖啡初入沪上的青涩岁月,彼时咖啡因苦味被市民戏称为“咳嗽药水”。谁又能想到这多年后,“咳嗽药水”已经变成了魔都上海的文化符号之一。</p> <p class="ql-block">从1958年“上海牌”咖啡罐的国民记忆,到今日上海街头精品咖啡馆的创意迸发,展览从器物与数据两个维度,呈现了上海咖啡文化的三次浪潮:速溶咖啡的普及、连锁品牌的扩张、独立咖啡馆的崛起。一张2025年《上海咖啡消费指数》图表显示,上海每万人拥有2.85家咖啡馆,超越纽约、东京,成为全球咖啡之都,可以说是一座与咖啡共生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展览的尾声,三城文化在交互装置中交汇,观众可以轻触屏幕,将六朝酒盏、宋式茶筅与海派咖啡杯的影像交融成江南文化的数字长卷,这也体现了江南文化“包容中创新,交融中新生”的魅力。一尊酒器、一盏茶瓯、一杯咖啡,承载的不仅是饮馔之趣,更是江南人对传统的坚守与对世界的拥抱。</p> <p class="ql-block">名为“南京记忆”精品展就在这个展馆的二楼。这个展览通过丰富的历史照片和实物,展示了南京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南京的城市发展历程和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南京市博物总馆的“玉堂佳器展”是一个展示馆藏精品文物的展览,展陈面积近800平方米,集中展示了近30件国宝级文物精品。这些文物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展览以艺术欣赏的角度展示了文物的独特风韵,展厅设计以江南古建筑室内风格为基调,分为11个主题单元,如“吉金阁”、“唱经台”等,每个展室都以斋堂轩馆命名,布局和谐统一,古色古香的氛围烘托了文物精品的品质。</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展览特色</b></p><p class="ql-block">展览设计独特,展柜吸收了明式家具的元素,道具采用仿红木雕花器座,展板选用晚清挂屏形式。整个展览于2011年荣获第二届江苏省精品陈列展览评选“最佳创意奖”。这里的展品虽然不多,但每一件都是精品,布展也特别有巧思。文物都被放在独立的展柜里,90%以上都可以360度无死角欣赏。真的是移步换景,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吉金阁</b></p><p class="ql-block">“吉金”就是青铜,这里展出的是1986年浦口龙王荡出土的商末“兽面纹铜铙”。这件青铜器线条粗犷流畅,器型工整大气,是南京地区出土最早、最大的铜铙,通高68厘米,重87公斤。这件青铜器是单独出土的,出土地点既无墓葬也无窖藏。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在今南京清凉山设立金陵邑。传说楚王在此埋金,以镇王气,这是金陵得名的由来。春秋时提及的“金”一般就是指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似玉庐</b></p><p class="ql-block">这里展出的是1958年清凉山东吴墓出土的青瓷羊尊,釉色莹润、造型生动。青瓷羊尊是东吴典型器型,这件尤其圆润丰满。头顶上的洞不是打破了,而是放置烛台之用。当时挖掘出了一对,另一只在国家博物馆,常常出现在各类历史教科书上,所以这个卧羊的形象相当有辨识度。同一墓中还出土了一件青瓷熊灯,小熊作为灯柱顶着灯盏,憨憨厚厚、可可爱爱,尤其底盘底面刻着“甘露元年五月造”铭文,历史价值拉满,这件器物也在国博。</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唱经台</b></p><p class="ql-block">这个空间的名字就和佛教有关。此空间的主角是明大报恩寺遗址出土的两件佛像砖,皆为浮雕,雕工细腻精致、头部缺失的一件身形刻画尤为精彩。毕竟是永乐皇帝耗费248.25万两白银做的皇家工程,即使是小小的配件也尽善尽美。</p> <p class="ql-block">此空间另有乱入的两件汪兴祖(明朝开国功臣)墓出土的葵口小盘。看报道当时的考古简报中是说此墓中出土11件哥窑葵口小盘,不过展厅中将其中一件介绍为官窑青瓷盘,颜色偏青、紫口铁足、纹似冰裂。另一件颜色略偏灰,开片更加细密,金丝铁线,介绍为哥窑。这11件小盘中有两件划拨故宫,而其中又有一件在2011年7月的一次文物检测中因科研人员操作失误,致使文物发生挤压损坏、裂成六瓣,曾轰动一时。</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流华轩</b></p><p class="ql-block">“流华”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诗意。这个空间的设计灵感来自卷草星光、月色水波,真的是美得让人心醉。南京地区出土的宋、明梅瓶多达92件,其中12件收藏在南京市博物馆,而吉州窑卷草纹瓷瓶就是其中之一。这件梅瓶是1980年在幕府山宋朝夫妇合葬墓中出土的,外形粗壮敦厚,瓶身满是卷草纹,纹饰连绵环绕,疏密有致。另一件宋代吉州窑满天星纹瓷瓶,出土于2010年的南京雨花台区石子岗宋墓,釉色深沉如暗夜,器身遍布点彩装饰,展览打光之下真如繁星点点,极具现代美感。除了梅瓶,这个空间还展示了两个盘子,都是1971年在南京江浦黄悦岭张同之夫妇墓中出土的。张同之是张孝祥的儿子,与他同葬的继室夫人章氏也是名门之后,外祖父是南宋文学家叶梦得。一个是月影梅纹银盘,盘口呈五瓣梅花状,盘底纹饰为一树横斜的梅枝、一弯新月和卷舒的流云,营造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另一个是定窑白轴鸳荷双鱼纹瓷盘,纹饰丰富,端庄素雅。这座墓中出土的香草纹银瓶和镶金口梅花银盂也可以在“龙蟠虎踞”通史展看到,都是玲珑精巧、典雅清淡,宋朝人的审美果然是在next level。</p> <p class="ql-block">白釉梅瓶看似平平无奇,厉害就在“内府”二字,是宫廷御制瓷的标志。此瓶出土于南京守备、司礼监太监怀忠墓。</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元末明初</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曲屏香暖</b></p><p class="ql-block">这个空间里的挂屏和桌椅,充满了室内生活的气息。挂屏上螺钿镶嵌的四时花开富贵图案,桌椅上的花梨木和祥龙瑞云雕刻,都让人感受到一种温馨的室内景象。</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谒金堂</b></p><p class="ql-block">这个空间的名字“谒金堂”非常有趣,可以理解为“谒/金堂”或“谒金/堂”。展品中的三套带板都是精品,尤其是那套金镶玉带板,由和阗白玉雕成,云龙纹和黄金托的组合,显得非常富丽华贵。另一副玉带则属于明朝的徐达五世孙徐俌,虽然玉质温润不足,但清透之感却让人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这个空间中的两件展品都来自沐家。沐家在明朝时期非常显赫,被称为“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一点也不夸张。嵌宝石金盒出土于将军山沐斌夫人梅氏墓,盒面和底部的纹饰都非常精美,适合出文创同款包包的单品。梅氏因为生下了继承爵位的沐琮,被追封为黔国太夫人,陪葬品也颇为奢华。</p> <p class="ql-block">(部分文字介绍源自网络,鸣谢原创)</p> <p class="ql-block">午饭(近下午两点了)就在离博物馆不远的(清真)安乐园小吃解决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