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里的吟诵声——云山书院访客记

乐在教中

<p class="ql-block">书院里的吟诵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云山书院,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书院,于我而言,不仅是工作的地方,更是心灵的栖息之所。作为书院文化素养老师和讲解员,我每日穿梭于书院的各个角落,为访客讲述着书院的历史与故事,这个五一假期,两位老者的到来,为我平淡的工作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我带领访客来到书院总会门,向他们介绍云山书院倡建者刘典先生在书院落成时撰写的对联——“为将十年每思禁暴安良愧无格致诚正本领,读书万卷须知明体达用不外子臣弟友常经”时,两位老者不由自主地用老书吟诵腔吟诵起来。那古朴而悠扬的声音,瞬间吸引了我这个吟诵爱好者的注意,让我心中涌起了十二分的惊喜。不知是以前忽略了还是自己最近提高了觉知,能听到来自长者无意识流露出来的吟诵,如此纯粹的吟诵,实在是难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于是,在参观中遇到诗词或者参观完毕,我就缠着他们来一个吟诵。虽然一开始他们都会婉拒,但在我再三的请求下,他们都乐意让我如愿以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中一位是周姨,她是船夫的女儿,却嫁到了一个书香之家,是前湖南文史馆馆员边仲仁老先生的儿媳妇。五一期间,她在儿子边凯的陪伴下来参观云山书院。周姨精神矍铄,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一种自信的气质。在仔细地参观完“湘中革命摇篮——云山书院”陈列馆四个展厅五个篇章后,在书院中央长廊,她吟诵了毛主席的《七律·长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周姨的吟诵声时而低沉时而昂扬,抑扬顿挫,充满了力量。她仿佛将自己融入了吟诵中,让我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身影。耳濡目染,家学的熏陶让吟诵的风度融入了周姨的举手投足间,她的吟诵也让我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体会。</p> <p class="ql-block">另一位是严希平先生,他曾任宁乡市文史档案局副局长,现任中共宁乡市青山桥镇离退休总支部委员会书记。严先生对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功底,在参观过程中,他不时地向同行的晚辈他的外甥女婿胡铁权讲解一些地方历史和文化的知识,看得出他是一个真正富有文化热爱文化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走到展馆里展示南宋南轩先生的《过长桥》诗的地方时,我又缠着严先生吟诵起来:“西风吹短发,复此渡长桥。木落波空阔,亭孤影动摇。徘徊念今昔,领略到渔樵。傥有山中隐,凭谁为一招。”严先生的吟诵声低沉而富有磁性,他将南轩先生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用音韵诠释了出来。在他的吟诵中,我仿佛看到了南轩先生当年站在长桥上,面对秋风落叶、空阔水波时的所思所感。</p> <p class="ql-block">关于吟诵这一宝贵的传统读书方法,常人可能还不知它的珍贵,我们从小就浸润在母亲的摇篮曲中,那就是最朴实的吟诵,它是从内心深处,从古老的传承中生发出来,还有一些地方的文化活动中,也能感受到吟诵的生命力。我从2014年在学术层面接触到吟诵后,就将吟诵融入到了生命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个五一假期,周姨和严先生的吟诵声成为了云山书院里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的吟诵,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也让我对书院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书院,不仅仅是一个传承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传承文化、传承精神的地方。而吟诵,作为一种古老的读书方式,正是将诗词文化传承下去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来到云山书院,感受这里的历史文化氛围,听到更多像周姨和严先生这样充满韵味的吟诵声。让书院的文化在吟诵中得以传承,在传承中得以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