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心的美篇

可心

<p class="ql-block">本章主旨: </p><p class="ql-block">强调“无为而治”的思想,倡导无私、谦单和包容的态度。 </p><p class="ql-block">本章的核心思想是保持虚无、不争的地位和心态,与自然融为一体,包容万物,能</p><p class="ql-block">够“以无为有”,这样反而能成其大。 </p><p class="ql-block">老子认为,道的本质是无私的,它默默地支持万物,而不寻求回报或名声。 </p><p class="ql-block">道的普遍性和非主宰性体现在它广泛无边、无所不在,对万物有影响力但不进行强制性控制。 </p><p class="ql-block">万物依靠道生存发展,但道并不因此而有所求或者要求回报。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六韬·武韬·发启》 </p><p class="ql-block">文王在酆(feng),召太公日:“呜呼!自王虐极,罪杀不辜,公尚助予,忧民如何?” </p><p class="ql-block">太公曰:“王其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天道无,不可先倡:人道无灾,不可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必见其疏,又见其亲,乃知其情。行其道,道可致也;从其门门可入也:立其礼,礼可成也;争其强,强可胜也。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微哉! 微哉!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故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无沟堑而守。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 天下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礼记·礼运》:“天下为公” </p><p class="ql-block">“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间。” </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及“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p><p class="ql-block">2016年11月11日,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p><p class="ql-block">“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孙中山先生有着深厚的为民情怀,一生坚持以‘天下为公’为最高思想境界,致力于‘除去人民的那些忧愁,替人民谋幸福’,对此矢志不移、无比坚定。” </p> <p class="ql-block">《马克思进文庙》 </p><p class="ql-block">郭沫若</p><p class="ql-block">(1925年12月16日 出版、1月1日西版《洪水》第一卷第七号) </p><p class="ql-block">十月十五日丁祭过后的第二天,孔子和他的得意门生颜回子路子贡三位在上海的</p><p class="ql-block">文庙里吃着冷猪头肉的时候,有四位年轻的大班抬了一乘朱红漆的四轿,一直闯进庙来。 </p><p class="ql-block">子路先看见了,便不由得怒发冲冠,把筷子一掼,便想上前去干涉。孔子急忙制止</p><p class="ql-block">他道:由哟,你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呀! </p><p class="ql-block">子路只得把气忍住了。 </p><p class="ql-block">回头孔子才叫子贡下殿去招待来宾。</p><p class="ql-block"> 此章所悟,乃大道之广博无边,其于左右无所不在,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万物因之而生,却未尝辞其劳;功成圆满,亦不居其功。大道衣养万物,如慈母之哺育,却不以主宰自居,此乃其“小”也。然万物皆归附于大道,受其恩泽,大道亦不以主宰自命,此乃其“大”也。大道之所以能为大,正以其不自以为大,故能成就其大也。 </p><p class="ql-block">吾人行事,当效法大道之无私无欲,不以求报为心。于世间万物,皆应怀包容养育之态,而不求主宰控制之名。如此,方能成就真正之伟大,与大道同行,得天地之正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