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凤鸣中学173班</p> <p class="ql-block">花馍,作为北方面食艺术中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农耕智慧与节庆温情。在亲子厨房中,这不仅是一场关于制作美食的实践课,更是一次对非遗文化的深刻传承。通过亲手揉捏、塑形与蒸制,孩子们在指尖的触碰间,感受着传统文化的温度,领悟“以食载情”的深刻内涵。</p> <p class="ql-block">一、活动意义:传统与创新的碰撞</p>
<p class="ql-block">蒸花馍,是传统与创新和谐交融的典范。它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通过亲手制作花馍,孩子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涵养了耐心与专注力。在面团的揉捏间,他们领悟到对自然的敬畏、对团圆的期盼,以及家国情怀的温暖。这是一堂别开生面的文化课,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当初中生用化学课上学到的发酵原理,揭开奶奶珍藏了60年的老面引子的秘密时,500岁的花馍仿佛瞬间化身为一个最酷的非遗盲盒。蒸汽升腾之间,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悄然展开——00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让古老的技艺焕发出青春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当00后遇上500岁的花馍,一场关于面食艺术的奇妙旅程就此开启。在这场碰撞中,传统技艺与现代思维交织出意想不到的火花,让非遗文化在孩子们的指尖焕发出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二、制作步骤详解:从面团到艺术品的蜕变</p> <p class="ql-block">1. 和面与发酵:科学中的温度魔法</p> <p class="ql-block">激活酵母:将酵母粉与温水轻轻混合,静置5分钟后,若水面泛起细腻的气泡,便说明酵母的活性正常。这一小小的气泡,是发酵旅程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揉面技巧:分次倒入酵母水,用双手轻轻搅拌面粉,直至形成絮状。随后,将面团揉至“三光”——手光、盆光、面光,其柔软度应如耳垂般细腻。这一步,不仅是技艺的体现,更是对耐心的考验。</p> <p class="ql-block">发酵观察:为面团盖上一层保鲜膜,置于35-40℃的温暖环境中静置1小时。待面团体积膨胀至原来的两倍,内部呈现出蜂窝状的结构时,便意味着发酵成功。这一过程,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2. 创意塑形:释放想象力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枣花馍:取一小块面团,擀成圆饼状,用刀将其切成6-8等份。将每片对折捏紧边缘,中间嵌入一颗红枣,层层叠加,便形成了一朵栩栩如生的立体花朵。这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对美好生活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各种造型:用不同颜色的面团拼接,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例如,用面团捏出动物的身体,用黑豆点缀眼睛,用剪刀剪出耳朵的纹理;或者用天然色素制作福袋,为花馍增添一抹喜庆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蒸制与成品保护:最后的科学课</p> <p class="ql-block">二次醒发:将塑形后的花馍静置20分钟,让面团再次膨胀,触感变得轻盈柔软。这一步,是确保成品完美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冷水上锅,用大火蒸20分钟,关火后焖5分钟再揭盖。这一过程,不仅考验技艺,更需要对温度与时间的精准把控,以防止温差导致花馍塌陷。</p> <p class="ql-block">三、学生作品展示与感悟</p>
<p class="ql-block">创意集锦:孩子们用天然色素面团捏出“福袋”,用剪刀刻出鱼鳞的层次感,将小型花馍组合成“百花争艳”主题拼盘。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创意与想象,展现了他们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理解。</p> <p class="ql-block">结语:传承从指尖开始</p>
<p class="ql-block">蒸花馍,不仅是一堂劳动课,更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当热气腾腾的花馍从锅中升起时,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美食,还有对非遗技艺的敬畏与自豪。正如这堂实践课所展现的:“面团虽小,却能揉出千年文明的温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