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水滺滺话鹿台

秋雨(李冰)

<p class="ql-block">淇水滺滺话鹿台</p><p class="ql-block">秋雨</p><p class="ql-block">因要写《中国气象史·河南卷古代篇》,遍寻河南省境内古天文与气象观象台遗址,便想起了故乡淇河岸边的鹿台。据文献记载,淇河岸边的鹿台高千尺,其大三里。据说是公元前约11世纪帝辛二年开始修筑的,历时三十七年而成,位于鹤壁市浚县巨桥乡刘寨村北二里处,西、南两面滨临淇河,如今归入鹤壁市内。考古发现,鹿台是一处仰韶、龙山、商、周、战国、战国至两汉时期叠压起来的古文化遗址,曾出土有细泥红陶片、黑色陶片、灰色陶片,器形有杯、缸、鬲、豆、瓮、盘等,此外还有骨针、骨簪、铜镜、钩镶、耒形币等等,但没有发现甲骨文字。</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046年,西岐周人姬发延续了商朝的“九世之乱”,力报帝辛之父帝乙杀其祖父的世仇,为了东侵中原,做了多年的准备,扫清了东侵道路上的障碍,与商朝内部奸人微子里应外合,借商末帝辛征西南而使都城兵力空虚之际,阴谋发动了牧野暴乱。周人鸠占鹊巢得了天下,商朝大势已去,帝辛无可奈何地登上鹿台,穿上自己的宝玉衣,举火自焚而死。牧野暴乱使一个延续555年的殷商王朝灭亡,又使一个将要延续800年的周王朝诞生。写几句《鹿台泪》:</p><p class="ql-block">说不尽周人造假无耻丑,诉不完帝辛冤案未曾纠。</p><p class="ql-block">贼不臣姬历狼心被枭首,子不改西岐欲砍商帝头。</p><p class="ql-block">全不顾东南拓土忘身后,悲不知内外勾结早阴谋。</p><p class="ql-block">唤不回远方军队驰援救,恨不能牧野淫雨风满楼。</p><p class="ql-block">胜不防九世之乱百年久,骄不慎周人暴乱雀巢丢。</p><p class="ql-block">真不易建立丰功帝业守,想不到五十岁月付水流。</p><p class="ql-block">欢不尽大赉天下魔作秀,祭不完白祀封神鬼相酬。</p><p class="ql-block">志不屈殷商后裔高仰首,愤不服中土万民怒眉头。</p><p class="ql-block">寻不在甲骨文字坑埋朽,听不忍恶名谥纣万千秋。</p><p class="ql-block">滴不尽几多血泪周造就,开不完春柳鹿台又墓丘。</p><p class="ql-block">魂不散单等昭雪正名后,忘不了乱臣贼子建西周。</p><p class="ql-block">咽不下屈冤泪水噎满喉,盼不来甄别翻案千古愁。</p> <p class="ql-block">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呀!</p><p class="ql-block">恰便似遮不住的太行隐隐,流不断的淇水滺滺。</p><p class="ql-block">姬发牧野暴乱得胜,在今天的鹤壁市欢庆,用帝辛储存的钜桥之粮、鹿台之宝大赉天下。赉就是赏赐、给予的意思,大赉就是大规模赏赐物资、补恤天下的意思。周人鸠占鹊巢之后大发慈悲,收买人心,大赉店因大赉于四海而得名,鹤壁市所在地原名也就成了大赉店,原是浚县的一个镇,与淇水关毗邻,与花窝遗址隔河相望。自此,鹿台随着周人加给帝辛莫须有的罪恶扬名后世,鹿台也成了帝辛搜刮民脂民膏、储藏金银珍宝的地方,除此之外似乎鹿台再无别的功用。</p><p class="ql-block">鹿台不仅仅是商末帝辛的藏宝之处,更主要的是一处古灵台,也就是商代的天文与气象观象台,是很神圣的上层建筑。其功能主要是为了不误农时,以及战争的需要,进行观测天象、观天候气、行政告朔、占卜军国大事吉凶、预测未来风云变幻。然而,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对于灵台的称谓各不相同。《戴东原集》卷二《明堂考》中说:“王者而后有明堂,其制盖起于古远。夏曰世室,殷曰重屋,周曰明堂,三代相因。异名同实。”三代以前,灵台在黄帝时期叫做合宫,颛顼时期改叫玄宫,尧舜时又称总章,汉代称建章宫、灵台、缇室,直到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称灵台。</p><p class="ql-block">也许箕子的《洪范》就是在鹿台上谋篇的,箕子在鹿台上观天候气的实际经验,参考库存的甲骨文字资料,由此追溯万年前爻符的出现,六千年前的八卦图,还有河图洛书,以及商朝甲骨文记录的《易》。并用黑白石子和小树枝在地上筹算,检验大禹的大地丈量和日影观测数据,开始研究鲧与大禹治理洪水之时得到的“洪范”九畴和彝伦攸叙,从而创出五行理论。周人得了天下时,姬发问政于箕子,箕子便把谋篇写成了文字《洪范》。</p><p class="ql-block">然而人们多不知道为什么叫成鹿台,有的人甚至将“鹿台”写成“陆台”,这是对“鹿”字含义的不理解。三代时期,除了西周末年,黄河流域的气候比今天温暖,北回归线也比今天偏北,雨水比今天丰沛得多,由于地广人稀,生态比今天好得多,河流湖泊遍布,到处是树木森林,溪边林间,处处鹿群结队,林间草地上的路全是由成群结队的鹿踩踏出来的。路因鹿而得名,故古时候“鹿”字通假“路”字。</p> <p class="ql-block">鹿在古代被视为神物,认为鹿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幸福和长寿。商代鹿骨已用作占卜,殷虚还发现鹿角刻辞。东周时期,楚墓中流行使用木雕镇墓鸟兽神怪,它们的头上都安装真实的鹿角。鹿又可作禄解,鹿喻帝位。《汉书·蒯通传》载:“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失其鹿”就是失去了帝位,因而引起了天下为帝位而纷争,到处战火云烟。“逐鹿中原”之“鹿”字也有此意。“鹿台”名字的言外之意就是帝王之台,而在商代应是一处重屋。</p> <p class="ql-block">鹿台遗址遭到严重破坏,早年已被肢解为六个台地,后尚存五个。自东向西数,一台占地三十亩,二台十五亩,三台十亩,四台二十亩,靠近淇河的五台五亩。上世纪80年代,一台失去三分之二,其它各台均被夷为平地。古时候的鹿台可不是今天这个样子,那可是鹿台叠翠,上出太虚;飞阁流丹,下临淇奥。淇河北岸,鹿台千尺,鹿台上宫阁龙楼、雕栏玉砌,如今北京中南海被保留下来的赢台,有些鹿台当年的影子。淇水对岸,南边是茫茫牧野大地。淇河中游船、渔人,淇河岸翠竹、绿柳。殷商王朝延续五百余年,最终灭亡,周朝延续八百年,历经兴衰,此台是那段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鹿台阁是在原址上建起的现代建筑,淇水自西北而来,西面是绵绵太行群峰。</p><p class="ql-block">按照古代的军事常识,帝辛的钜桥粮仓、鹿台藏宝之地,怎么能够与朝歌隔河而置?常言说“不怕隔山,就怕隔水。”帝辛建造鹿台和粮仓时,难道就没有考虑这一重大的军事战略问题,怎么能将藏宝、存粮的重要基地设在隔着淇河的对岸?我似乎听到了私下里的议论之声:</p><p class="ql-block">知多少兵家战略筑新城,慎布阵忌水拦腰怕敌攻。</p><p class="ql-block">战火起粮草犹如生命线,帝辛他如此布局太无能!</p><p class="ql-block">有人却说,殷商帝辛建造鹿台和钜桥时,即使他再无能昏庸透顶,也不会不考虑重大的战略问题,他绝不会把藏宝、存粮的重要基地设在隔着淇河的对岸。有两种可能:一是淇河不是那样流经,二是当年帝辛所在的朝歌、鹿台和钜桥不在淇河两岸。更有可能朝歌是一个区域,是一大片古建筑群落,包括大赉店、卫贤、钜桥、鹿台等地,而不应该是一个点,否则帝辛的军队住不下,且驻军不可能摆出背水一战的架势,因而朝歌应处在淇水一侧。作为结尾乱曰,写几句《鹿台赋》: </p><p class="ql-block">鹿台叠翠,上出太虚;飞阁流丹,下临淇奥。此非商代重屋之台乎?遍找甲骨,寻觅占卜之气象;考古洪范,探索九筹之五行;追思帝辛,忆起千古之人物。贞问吉凶,祝告上帝,春祠共秋尝社祭,夏禴与冬烝傩舞。曰:“此藏宝之处也,亦非原貌。“对曰:“唯藏宝之处哉?非也。乃观天占卜,运筹军国,处理政务之所焉。非是复原,重建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