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游京郊(一) 昌平(2025.5.1)

杨再发

银山塔林,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西湖村。唐贞观年间银山始建寺院。自唐宪宗元和年间始,历代名僧、禅师相继来此。禅师圆寂及大小沙弥死后,按僧人在佛门的等级、地位,在法华禅寺院内及银山山麓建灵塔,火化入弊,形成的塔群统称“银山塔林”。银山塔林现存17座墓塔,大小高矮不等,高者20余米,直径达7米左右,矮者只有两三米高。<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从塔的形制上看,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为密檐式塔,二是覆钵式塔。除这两类墓塔形式外,还有一种组合式的墓塔,是将密檐和覆钵两种形式的塔结合起来,集于一身,这种建造奇特的异形塔,堪称塔林中的上乘佳作,是研究中国古代佛教和砖石建筑的宝贵遗产。 明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怀长路上,处在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长陵于永乐七年(1409年)开始修建,永乐十三年(1413年)完工。现存建筑有宝城、明楼、石五供、两柱牌楼门、祾恩殿、祾恩门、碑亭以及三进院落的宫墙和因墙而设的陵门、角门等。 长陵大门-祾恩门 神帛炉 长陵大殿-祾恩殿 方城与明楼 明献陵位于明十三陵天寿山西峰之下,是明朝第四个皇帝仁宗朱高炽的陵寝。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长子,他在位期间推行了较为开明的政策,陵墓建筑风格朴素。未开放,只剩下陵寝部分,前面的祾恩门、祾恩殿部分已经荡然无存了。 明庆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十四帝光宗贞皇帝朱常洛(年号泰昌)陵寝。陵宫建筑总体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占地约2.76万平方米。前面有两进方院,彼此不相连接,在二进院落之间有神道相连,并于第一进院落后建单空石桥三座。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院内建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各五间。神帛炉两座。第二进院落,前设三座门,内建两柱牌楼门及石供案,案上摆放石质香炉一,驻泰、花瓶各二,方院之后为圆形宝城,在宝城入口处建有方形城台,城台之上建重檐歇山式明楼。楼内竖圣号碑,上刻“大明”“光宗贞皇帝之陵”。明楼后宝城内满填黄土,中央夯筑上小下大的圆柱形体为宝顶,底部直径约28米。冢前拦土墙与宝城墙等高,并与宝城城台及两侧墙体围成一个平面近于“月牙”形状的院落——哑巴院,院内有随墙式琉璃照壁。零工外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如宰牲亭、神厨、神库、祠祭署、神宫监、朝房、果园、榛厂、神马房等。未开放。 明泰陵,位于北京昌平区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朱佑樘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明孝宗朱佑樘,宪宗第三子,成化六年(1470年)七月三十日生,十一年(1475年)十一月八日立为皇太子,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改明年为弘治元年。弘治十八年(1505年)六月八日崩于乾清宫,享年36岁,谥"建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十月十九日葬泰陵。泰陵目前正在维修中。 明茂陵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成化皇帝朱见深和皇后孝贞王氏(明宪宗孝贞纯皇后)、孝穆纪氏、孝惠邵氏的合葬陵墓,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 茂陵方城城墙 茂陵破败的明楼 茂陵石碑,无字碑 七孔桥,也是十三陵的一部分 神路是明十三陵的第一个景点,由石牌坊,大红门,碑楼, 石象生,龙凤门等组成。<div>石牌坊,它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座石制牌坊,全部是仿木结构,共五间六柱十一楼。<br>大红门,制如宫门,两侧各有下马碑一座,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br><br>长陵神功圣德碑亭,内竖碑一座,龙首龟缺,高8.1米,碑阳刻明仁宗朱高炽撰写的碑文,三千馀字,碑阴刻清高宗乾隆"哀明陵三十韵",碑东侧是乾隆五十二年刻的御制诗,西侧是清仁宗嘉庆九年的御制文。</div><div><br>碑亭四角,各有汉白玉华表一座,表顶各有异兽一尊,面南者称望君出。面北者称望君归。每座华表上共刻有四十一条龙。<br>碑亭北依次排列大型石雕。有望柱二尊,坐立狮二对,坐立獬豸二对,立卧骆驼二对,立卧麟麟二对,立卧马二对,持瓜盔甲将军二对,朝衣冠文臣像二对,朝衣冠勋臣像二对,北接三门六柱式的棂星门,也称火焰牌坊,俗称龙凤门。</div><div><br>象生造型生勤,雕工精细,具有很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br><br></div> 明成祖朱棣的圣德神功碑,整个十三陵只有朱棣的碑是有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