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萍萍</p><p class="ql-block">摄影:萍萍</p><p class="ql-block">配乐:二胡曲《我们这一辈》</p><p class="ql-block">演奏:孩儿她爹</p><p class="ql-block">20250504</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我 的 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个人的家。这个家是我当年响应毛主席发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伟大号召,下到农村去,是国家给我安置的。</p><p class="ql-block">这个家位于灌县白果公社五大队一小队,坐落于金凤山下,背靠杨家山脚。前面,是一望无际的成都平原。家的不远处,有一条从山上流下来的小溪,涓涓细流,四季不断。我们劳动之余,坐在溪边歇息,用溪水洗去我们一身的疲惫。换下的衣服被褥,我们拿到溪边去洗。夏天雨水多,溪水流量大,有的较为平缓的地方,积水成了浅浅的河道。小孩子们脱得光光的,泥鳅一般在水里钻来钻去,在里面追逐扑腾。水花四溅,带着凉爽,带着孩子们的笑声,带着他们美好的快快乐乐的童年的幸福。</p><p class="ql-block">杨家山是两座小小的相依相伴的山峦。山上树木繁茂,遮天蔽日。一年四季郁郁葱葱,青翠欲滴。有杨家山金凤山做大背景,有辽阔的美丽富饶的成都平原做前景,我的家,我家所在的张家大院,我们白果公社五大队一小队,美得像一幅画。</p><p class="ql-block">我的家在张家院子。那是一座老式的四合大院。院子很大,连同我们三户知青,共住了八户人家。中间一个大天井,供人们活动,交流,晾晒谷物等。前面龙门,很高很大很厚重的两扇大木门,是进进出出的要道。院子左右两边,还有两条过道,方便进出。打开院门,各家各户。关上院门,就是一大家人了。</p><p class="ql-block">是的,一个大家,一个和谐的大家庭。邻居黎大爷家和我就隔层壁头,不是水泥墙,不是砖墙,是竹子编成的竹篾墙。平时只要他们房间里有点什么响动,我这边听得见,当然,我这边有动静,他们也知道。这样的房子,私密性是差些,但是想想也有它的好处。不是吗?到吃饭的点了,黎大娘就会在那边问:“小薛,弄饭了吗?要不过来顺便吃点算了!”练家做了好吃的,准会叫她家的小儿子过来叫我:“薛嬢,妈妈叫你过去!”对门的玉清姐做了好吃的,就会向我挥挥手,说:“喂,过来嘛!”又补充道:“何代福今天一大早到杨家山上采了好多蘑菇,有大脚菇,青冈菌,桤木菌,弄了一大锅呢!快过来嘛!”有时候,收工回来,来不及做菜,或者是懒得弄,或者是自家家里根本就没有菜,这时候,我,我们,端着一大碗白米饭,就会不请自到,直接跑到人家家里,大大方方地,蹭吃蹭喝的。我们和他们,随便得跟在自己家里一样。他们从不嫌弃我们,只是和颜悦色,笑脸相迎,热情欢迎我们去打搅,去蹭吃蹭喝的。</p><p class="ql-block">多么善良的邻居呀,多么淳朴的民风呀!时至今日,每每想起他们,想起和他们朝夕相处的那些日子,心里倍感温暖和幸福。</p><p class="ql-block">我们三个知青的家,三家一排,相依相守,紧挨着,家与家之间,一墙之隔。也是那种竹篾编的墙壁。这种墙,不隔音,只能遮挡一部分视线,与没有墙相差无几,墙的作用是告诉你,这里是两家人。</p><p class="ql-block">进出张家大院的龙门子,左手边,第一家,黎家。倒拐,第一家,本人薛家。第二家,陈代君。第三家,杜锡敏。我和代君是第一批下来的知青,是头一年下来的。杜妹妹晚我们一年下来。我们三个知青相处还不错,和和睦睦的。我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杜妹妹刚下来时,和我一起吃饭。我的鸡生蛋了,总是凑够两个,煮在米锅里,煮好之后,我一个,她一个。记得又一次我生病了,躺在床上起不来,收工后,代君来看我,送了我三个鸡蛋三个鸭蛋。她站在我的床前,嘘寒问暖。我的眼睛湿润了。杜妹妹的家在菜蔬农场,每次回队上,总记得带点新鲜蔬菜,因为毕竟我们自己的自留地里没有种什么菜,就有一点点,也不够我们吃。代君的妈妈是城里一个菜店的营业员,那时居民买菜都是凭票的,她近水楼台,好的时鲜的蔬菜,她经常带来,也忘不了分给我们一点点。杜妹妹人小,十六七岁,没爹没妈,我把她当成自己的亲妹妹,怜悯她,关心她,有好吃的,总是与她共同分享。</p><p class="ql-block">三个女孩子,三个当家人,三个情同手足的好姐妹。</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家,每人只有一间屋子,竹篾的墙体,麦草的屋顶,与杜甫诗中的茅屋差不多吧!每间屋子,又用竹壁一分为二,就成了两间。进门第一间是厨房,后面那间是寝室。</p><p class="ql-block">屋子里的摆设再简单不过。前面屋子里,一个灶头,一张小方桌,四条长凳。桌凳都是生产队的木匠打的。用的木料是生产队花10元钱买的一截原木。屋里还有一挑水桶,锅碗瓢盆,简简单单几件农具。后面屋子里,一间木头床,垫着厚厚的清洁干燥的谷草。上面铺上垫絮,再铺上我下乡之前七姐送我的那床很漂亮的床单。上面笼上帐子。因为农村有蚊虫,有帐子罩着才有安全感。床的旁边,摆着一口大木柜子,那是生产队给我买的,装粮食用的。柜子上面一口木箱子,那是我从七姐那里带回来的。我的换洗衣服和所谓重要一点的东西,就放在那里面。哦,还有洗脸洗脚盆。一挑粪桶,从未用过。两年后我离开的时候,都还是崭新崭新的。</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的家。陋室。家徒四壁。但又是一个整洁温馨的家。每天,我把它收拾得干干净净,纤尘不染。我把床上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时不时的,采几朵小花,插在玻璃瓶里,摆放在进门右边的桌子上。</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的家,一个让我遮风避雨的地方,一个为我提供休息场所的地方,一个给我安全感的地方,一个让我快乐生活的地方。在那个情思萌动的岁月,更是一个给我心灵抚慰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我爱我的家。</p>